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生态论文 > 农业生态危机状况与化解途径

农业生态危机状况与化解途径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2-01 19:40:00人气:339

本文作者:张晓清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盘龙农业服务中心

1引言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生态环境破坏,粮食短缺,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社会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贫困落后山区农业生态危机暴露更加明显。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已经困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本文通过重庆市云阳县生态危机现状的剖析,指出了贫困落后山区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发展立体农业的必要性。

2云阳县自然概况

云阳县是三峡库区的一个贫困山区县,土地面积36.49万hm2,农耕地6.4万hm2。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温度18.7℃,≥10℃积温5990℃,年日照时数1528小时,无霜期304天,年降水1145mm,立体气候明显,“山上飘雪花,山下开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种气候特点,为农业的分层布局和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3农业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原因

建国六十多年来,农业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政府增加了投入,减免了农业税,农民种粮实行补贴,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010年粮食总产达55万t,人均粮食357kg,农民人均纯收入4418元。但是应该清醒看到,在大好形势下,还潜伏着严重的农业生态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人口暴涨,土地锐减,粮食短缺

2010年全县总人口134万,比1949年增加了53.3万,人口密度337人/k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6.14万hm2,人均耕地由1958年0.11hm2降至目前0.056hm2,人口与耕地比例失调,人地矛盾突出,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还会减少,制约了粮食持续增长。

3.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经过1958年“”和“”破坏,目前森林覆盖率只有25.7%,森林生态系统正沿着森林→疏林→草丛逆向演替。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生态结构破坏,生物多样性在减少,全县有1/2土地成了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面积由1959年11.7万hm2发展到24.6万hm2,占土地面积67.6%,土壤浸蚀模数严重区5000t/km2•a,每年流失泥沙450万t,土地越种越簿,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加剧了长江下游水患。

3.3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旱涝、病虫、田鼠、山地灾害频度加大,50年代平均受灾面积3133hm2,占总面积的5.2%,60年代上升到4200hm2,90年代上升到5200hm2,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旱灾特别严重,1949年频率只有50%,1989年频率63%,大旱频率22%,1994年全县出现连续75天大旱,使塘库干涸,小溪断流,田土龟裂,人畜饮水困难,大小春作物受灾面积8600hm2,全县粮食减产10.25万t,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2011年全县干旱63天,造成农田减产。

3.4水土污染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

化肥(主要是N肥)用量由1953年10t,2010年增至24788t,平均254kg/hm2,超出了国际公认能导致水土污染安全上限225kg/hm2标准。目前在农业上每年喷施农药473t,塑料簿膜803t,导致土壤板结酸化,营养性退化,水土受到面源污染,土地生产力下降,1kg纯N在50年代增产粮食31.68kg,而90年代只能增产13.44kg,即每过一年,土壤如果不增加能量和物质投入,因地力下降将减产2.4kg,土地出现报酬递减。

3.5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目前,云阳县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先后在新县城、凤鸣、南溪、江口建立工业园区,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以县境内汤溪河为例,近年来在沿江两岸兴办大大小小厂矿10余家,每年排放出未经处理的高浓度工业废水和10多万人的生活污水约50000t以上,使汤溪河水体有机污染的各项水质标准超标44.2%,这条河50年代盛产鳖鱼、大口鲢、水密子等鱼类种群减少,现已基本灭绝,过去从事专业捕鱼的渔民,已弃网上岸。

4对策

上述情况表明,云阳县生态破坏,环境严重污染,环境问题解决不好,会限制农业经济发展,为了解决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一种既能生产足够数量的优质农产品,又不致继续恶化农业环境的农业模式,根据贫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不发达,人口素质差的现状,应以自然地理垂直地带气候生态环境差异作为划分资源地带为基础,以土地资源质与量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济林木适宜生长高度作为划分界线为依据,遵循经济生态双优的原则,从“大农业”、“大粮食”的观点出发,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农业的未来,应走立体生态农业道路,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4.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当务之急,要把控制人口的恶性增长,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人口科技素质作为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把人口增长消费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否则各种危机无法扭转,生产难以为继。

4.2农业主体布局,优化系统结构

根据县情和区域优势,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应从总体布局、立体安排两方面进行。(1)总体布局,分三个生态经济区,即:500m以下平坝丘陵粮、经、牧、渔、加生态经济区;500~800m深丘粮、林、牧、果、加生态经济区;低山(1000~1500m)林、药、矿生态经济区。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各区应有所侧重,特别要保护好耕地,推广良种良法,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2)立体布局可分四种模式,即林地实行乔、灌、草模式;果园实行果、草(蔬菜)、牧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如林下养鸡、养羊、养鹅,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旱地实行麦+玉米+苕,麦+玉米+薯,麦+玉米+烟等模式;稻田实行桑、稻、鱼,稻、稻、鱼,稻、萍、鱼等模式。

4.3发展小水电站,开发沼气净化池

山区溪河纵横,落差大,水资源丰富,全县蕴藏量30万kW,1998年装机容量仅3.3万kW,占可供开发8.3万kW的38.1%,目前正在建设盖家坝水电站,完工后能满足江南部分地区农林加工机电排灌、照明的需要。在广大农村要充分开发生物能源,大力发展沼气池,不仅农作物秸杆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而且解决了“三料”矛盾,减轻森林植被的破坏,使土壤肥力提高,污水得到处理,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4.4推行复合农林业(Agroforestry)生产

复合农林业是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也是本县农民传统经营方法,它是通过种植结构的优化和科学的综合利用方式,合理布局生物种群,分层利用空间光热资源和地力,既发展了林业,促进了农业生产,如桐粮间作、油茶粮间作、板(粟)粮间作、果粮间作等等,也可发展林下经济,实行林下种天麻、黄连、党参等,以增加农民收入。今后应把农林复合经营当作农业生产重要举措。

4.5发展庭院经济

以村为单位,因地制宜,面向市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有创新能力的产品,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建立小茶园、小桑园、小果园、小药园、花卉园、畜禽园。据调查,山区种粮收入为每公顷8515.5元,而蚕、茶、果、药、畜的收入分别为20926元、13691元、26235元、39830元、21937元,经济收入相差2~4倍,发展庭院商品经济,不仅能使农民脱贫致富,而且还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6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要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对乡镇企业采取先进工艺,先进设备,严密监测,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要加强《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农业上要恢复豆科作物种植面积,要尽行量少施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纠正目前大量单独施用N素化肥的偏向;提倡生防,减轻农田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和地下水人为的面源污染。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