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水产发展论文 > 水产种资源区建设思考

水产种资源区建设思考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7-21 08:21:00人气:344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是经农业部及地方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特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其在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国家水域生态安全、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位于安徽省旌德县境内的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农业部第三批获准建立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679.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88.2公顷,实验区面积391.4公顷,由徽水河及其十二条支流组成。作为该保护区申报、建设及管理的亲身参与者,笔者深刻体会到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管理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挑战,在此浅析,以供参考。

一、徽水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现状

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地处黄山北麓,东临苏浙沪,北枕皖江,徽水河是境内的4个自然水系之一,属青弋江水系,是皖南山区溪流性水域,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所形成的水域特点,其流经区域人口少,生态环境保持好,工业污染轻,水质优良,是乌龟、中华鳖及各种溪流性水域特有鱼类优良的栖息地。历史上,旌德县野生水生生物资源量相当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为、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野生水生生物资源量种群资源量的急速下降,种群结构趋于幼龄化,在徽水河建立乌龟中华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具有很高的生态代表性、典型性和科研、经济、社会价值。为此旌德县于2008年开始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于2010年获得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称号。一是划定保护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8月旌德县联合省农业大学对全县自然河流水域进行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形成科学考察报告,上报农业部,通过答辩审核获得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徽水河(东经118°24'30"至东经118°30'40"、北纬30°12'58"至北纬30°25'41")及其12条支流为保护区,总面积679.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88.2公顷,实验区面积391.4公顷,确定重点经济类水生动物乌龟、中华鳖、光唇鱼、黄鳝、泥鳅、黄颡鱼等经济鱼类为主要保护对象实施保护。围绕“保护区经济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维护、资源种群监测”三大主要任务,实施保护方案,保护和增加特有鱼类资源,进一步改善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完整性。二是形成管理制度,依法保护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为指导,严格贯彻执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县人民政府也相应制定了保护区管理的相关规定,及时颁布《关于实施保护区规定保护渔业资源的通告》,通告各职能部门及民众,管理和约束渔业违法行为。以县渔政监督管理站为主体建立专业队伍,对保护区实施日常巡查管理制度,核心徽水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成效与思考◇王庆安徽省旌德县水产站242600区实施长期禁渔,实验区分时段进行有效禁渔。渔业行政执法部门开展针对保护区的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保护区非法渔业行为。三是保护利用并举,增殖野生资源种群。保护区在严格实施的水域环境保护下,水生生物资源量逐渐恢复壮大。在实验区合理的进行捕捞利用,开展科研遗传研究,人工实施土著水生生物物种的繁育,提高了繁育速度和成活率。自20世纪末旌德县就开始从事乌龟、中华鳖等特种水产品种的人工养殖与繁育研究。目前,全县有22户乌龟、中华鳖,面积1220亩。其中国家级标准良种繁育场1家,市场良种繁育场2家,为整个江南片的特种水产养殖大规模发展提供苗种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需求和资源衰竭的矛盾。人工培育良种,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促进保护区内的水生生物种群的复原壮大。通过对实验区合理的捕捞,以原种的方式进行人工培育苗种环节,为人类永续利用。

二、徽水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成效徽水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与2008年开始建立,通过四年的建设与管理,保护区水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保护区水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上升趋势,保护区水域电鱼、毒鱼等渔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保护区周边环境及群众保护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具体分析见表一、图一。

三、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特点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属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与海洋、湖泊所不同的特点。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流径长,跨度大,所处地貘往往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洪水期和枯水期的存在导致了保护区的面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处于深山沟壑中的河流往往交通不便,给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带来极大不便。一些特有水生物种还栖息于山涧溪流中,如平胸龟、大鲵,更加突显了保护区日常巡查的难度。所以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没有海洋、湖泊型保护区的浩瀚、平坦和一望无际。它与山川交织在一起,无论是进行保护区区域的定位还是全方位日常管理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特点,形成了其在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首首先先是是意意识识问问题题。。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存在于渔业欠发达地区,老百姓的禁渔、护渔意识淡薄,影响了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打击了管理者的工作信心。政府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发展,GDP指标统领一切的思想意识下,更加助推了一些人发展经济恶化环境的行为和举措,形成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任务重,地位高,使得保护区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日显突出。一些小水电业、化工业成为当地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严重威胁保护区的构建和功能的发挥。同时,经济的落后、意识的淡薄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财政对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地方资金不能及时有效的配套,影响保护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人员经费得不到保障,很难将保护区管理工作做到位。其其次次是是职职责责问问题题。。保护区管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需要有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进行专业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山区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日常管理队伍往往由渔政人员担任,没有专门编制、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大量的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全部由渔政站承担,而渔政站往往也是与水产站合署办公,既要承担水产技术推广任务,又要承担全县的渔业执法管理工作,还要承担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一人三职,很难有效履行职责。最后是管理问题。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其全方位日常管理的困难,不能面面俱到,会存在监管死角。保护区水域环境的复杂,增加了管理成本,只靠管理者一味的“管”,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全民皆兵,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意识根深蒂固地植入民众思想,从源头杜绝破坏环境、非法渔业行为的发生。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是保护区管理难的另一方面。相关资料显示,保护区每10公里区域需配备3名巡护人员,100公里的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需要巡护人员近30人。现实离这个要求相差甚远。而在保护区建设中,完整的基础设施建设就需400余万元,尽管农业部在前期建设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后期地方财政每年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费因保护区类型不同也需几十万至上百万元不等,难以配套实施。捉襟见肘的工作经费难以保证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质量。设备的缺乏或不足更是加剧了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河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发展建议水产种质资源是我国渔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种质资源又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包括水产种质资源在内的生物遗传资源的拥有量和研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的指标之一。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对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系统产生极大冲击,许多生物种群濒于灭绝,种质资源正在减少。我国的水生生物资源,特别是水生生物资源,已处于严重衰退状态。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是对水产种质资源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工作组,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渔政、司法、水利、工商、环保、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同时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散发保护区制度、简介、管理通告等资料,建立大幅宣传牌、横幅,提升保护区的影响范围,提高民众对水域环境、水生生物的关爱度,发动全社会力量,全民动员开展保护水域环境和水生生物活动。各级地方政府一是在《纲要》的宗旨下,根据各保护区的制度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定,建立一支行之有效的管理队伍;二是由政府牵头,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组,建立工作的指挥部,有序开展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三是协调当地经济发展与水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妥善处理工业建设、城镇化建设、小水电建设及河道采沙业与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矛盾;四是确保保护区管理经费的投入,保证保护区必备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保证执法队伍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装备,以及保护区设备仪器的日常维护使用,保证开展水质监测、资源调查研究相关经费的投入。

(二)加大对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所需经费较大。虽然农业部给予一定的前期建设资金支持,但后期长期的管理工作经费也给地方政府财力带来一定的压力。在国家、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各地应积极探索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企业资金、个人捐助、国际援助等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保护与利用并举,对保护区内的实验区进行水产种质资源的合理捕捞。通过合理捕捞种质资源开展遗传研究,建立水产种质资源苗种繁育基地,实行保护品种的市场转化。适度结合当地旅游业,开展保护区水域生态观光。实现保护区的造血机制,反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条件,以及保护区的类型、岸线、面积和管理任务,从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资金投入支持方案。

(三)努力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一是建立管理机构。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独立编制的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管理设备,建立办公场所。二是建立管理队伍。根据保护区的面积、类型等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队伍。确定保护区的资金投入,保证管理工作人员的身份、待遇。同时定期加强对管理队伍的思想和业务培训,通过交流、学习、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配备管理工作中所必需的装备,以获得一支行动有效、训练有素的执法队伍。三是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工作制度。地方政府在《纲要》的指导下,出台地方性保护区管理规定,使保护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并督促保护区管理部门建立日常巡护计划,并加以落实,依法对保护区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同时建立保护区管理考核评估制度,定期对保护区进行考核评估并实施奖惩措施。对涉及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从严把关,对保护区环境有破坏的项目一律一票否决。四是定期开展环境资源监测。保护区水域环境的好坏、保护区内水生生物资源量的增减是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的最直接有效的评价指标。因此,保护区要定期开展水域环境和水产种质资源量的监测,做好监测数据、巡护记录、研究等重要资料的收集和建档工作。为全面摸清保护区基本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实行水域环境和种质资源的动态管理。

(四)提高科研水平,加大资源增殖力度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往往在当地水生生物中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有着明显的土著特色,市场欢迎度极高,需求量大。保护区进行有效保护后,会导致市场供求脱节,诱发非法渔业捕捞行为的发生。为缓解这种矛盾,在保护区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合理捕捞,与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校、水产研究所合作进行保护物种的遗传育种研究。建立保护区内具有经济、科研、遗传研究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繁育基地。突破部分水产种质资源物种的人工繁育、人工饲养技术瓶颈。实现该水生生物的人工自给自足。在开展人工繁育中,对第一代的优良品种进行规范化培育,并因地制宜的开展保护区水域的增殖放流,以壮大保护区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加快自然种群的复原速度。发展保护物种的水产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上市产量,从根本上解决该水生生物的市场供求矛盾,辅助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