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水产发展论文 > 大鲵的生产发展研讨

大鲵的生产发展研讨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1-08 17:52:00人气:351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珍稀的两栖动物。1988年我国将大鲵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经营利用实行特许管制。随着大鲵驯养繁殖工作的发展,大鲵人工繁殖与饲养技术的成熟,在陕西、贵州、湖北等大鲵产地出现了千家万户发展大鲵养殖的现象。对此,我们赴湖北恩施,对大鲵养殖主产区宣恩县、咸丰县进行了调研。

一、宣恩、咸丰大鲵产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是我国大鲵主要原产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恩施已有农户开始零星养殖大鲵,2006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恩施州大鲵养殖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宣恩、鹤峰、咸丰、来凤四县,养殖总量达30万尾,其中宣恩县养殖数量最多,咸丰县大鲵驯养繁殖基地养殖规模最大。在宣恩、咸丰两地,我们先后走访了十几家大鲵养殖户,他们中有农民、有教师、有干部、也有专业养殖户,虽然两地的发展有先后快慢,水平也不同,但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和共性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一是县委、县政府对大鲵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非常重视。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后,宣恩县人民政府先后成立了骡马洞、白岩沟、火烧云、茶园、清水塘县级保护区,还将白水申报为省级大鲵种质资源保护区。咸丰县在1985年就对大鲵资源进行了调查,同时开展大鲵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工作,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咸丰忠建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今年1月该保护区已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为发展大鲵产业,2007年,宣恩县副县长朱鹏程带队赴陕西汉中对养殖大鲵进行了考察,之后宣恩县提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促进保护”的指导思想,鼓励民间人工驯养繁殖大鲵,并在土地、电力、水资源利用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信贷支持,还将大鲵养殖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列入宣恩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咸丰县通过忠建河保护区建设项目,建成大鲵人工驯养繁育池9100平方米、仿生态驯养池1000平方米,并大力发展大鲵的驯养繁殖工作,成为当地养殖、产苗规模最大的大鲵生产基地。二是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大鲵养殖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恩施下辖六县两市,全部为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恩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38.54元,而同期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湖北省为5832元。大鲵由于肉嫩味鲜、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保健和美容效果,经济价值较高,同时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稀缺性更导致价格的居高不下。在我们与养殖户的交谈中了解到,买进一尾大鲵苗在580元左右,当地每斤的收购价格在1200元/斤左右,一般养2-3年时卖出。目前,虽然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饵料等成本也在上涨,但综合成本仍然很低。此外饲养大鲵工作量小,老幼妇孺均可承担。此次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户利用空闲的房屋、地下室等空间,稍加改造,引用山间溪流,营造黑暗环境即可养殖,多则成百上千,少则几十条,虽然面临着市场等问题,仍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养殖大鲵已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三是散户养殖集群发展,产业化开始起步。大鲵养殖在当地已有几十年历史,养殖技术十分成熟,并被当地群众普遍掌握。大鲵养殖对于当地群众并不比饲养家畜、家禽更难。由于近些年大鲵高昂的价格及政府对大鲵开发利用的默许、鼓励,大鲵养殖已在当地蓬勃发展。截至2011年底,宣恩全县有大鲵养殖户3000余家,存量近20万尾,咸丰规模较小,大鲵养殖户300余家,存量1万多尾。此外,由于在一些养殖大户、养殖场中人工繁殖技术有所突破,有能力向周边农户供应种苗,部分养殖场还回收散户养殖的大鲵,初步形成了大户带小户、基地+农户的雏形。其中咸丰大鲵驯养繁殖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已涉及周边县市。四是管理与服务逐步规范和健全。199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规定“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特许审批”,即大鲵的驯养、运输、经营必须取得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证书。但随着大鲵产业发展,规模扩张,容易造成省级渔业部门管不好、县级渔业部门管不着的状况。为此,湖北省渔业部门将证书的审批权下放到恩施各市县。2008年,宣恩县藉此成立了大鲵驯养繁殖中心、大鲵保护协会,规定凡是本县从事大鲵驯养繁殖的必须加入协会,由协会委托会员从事驯养繁殖活动,而会员经营利用大鲵由中心办理相关手续。此举一方面简化了审批程序,减轻了养殖户负担,一方面利于协会、中心掌握情况,便于管理。此外,中心还开展了部分服务工作,包括技术交流、培训与合作,下一步将继续在市场开拓、疾病防控等方面拓展服务职能。五是以发展促保护,野生资源保护工作有序开展。两地大鲵产业是在以保护为基础、以保护为发展的理念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大鲵养殖产业之前,两地先后对大鲵的主要栖息地划定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咸丰县在2005年成立了忠建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同时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提高管理处的管理手段和能力;县水利水产局每年坚持集中执法与常年执法相结合,对重点偷捕贩买大鲵的涉嫌对象“约法三章”,重点管理;同时,采取专管与群管相结合,除保护区专门人员管理外,还聘请了保护区河流沿岸12位农民为协管,并在保护区河流沿岸所在村成立了护渔组织,对大鲵资源实行重点保护。宣恩县按照打击非法、保护守法的执法宗旨,渔政与公安配合,先后查处涉鲵案件28起,判处有期徒刑5人,治安拘留7人,处罚款累计48.5万元。两县在打击大鲵非法活动的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大鲵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保护区的建立与执法管理直接保护了野生大鲵资源,而开展大鲵驯养繁殖,通过放流能对天然资源进行反哺,同时也缓解了市场对野生资源的需求,减少了非法捕捞现象。

二、当前两地大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两地大鲵产业逐渐壮大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政策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两地在发展大鲵产业之初均提出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的保护”的理念,但在实践中,保护管理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求。目前,两地在保护管理上主要依据国家与湖北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县级政府对开展大鲵养殖,发展大鲵产业缺少相应的管理规定,加上渔政力量、手段薄弱,致使管理着力不均,也难以到位。以宣恩为例,虽然有发展大鲵产业政策的扶持,也成立了大鲵保护协会,但是缺少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非法养殖、利用的仍然不少。此外,人工驯养繁殖对野生资源的反哺机制也尚未建立,自然资源并未在逐渐发展的产业中得到好处。二是产业组织服务化程度低。一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来自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缺一不可。特别是大鲵这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即便是子二代,在驯养繁殖、运输、经营利用全过程中都是受法律管制,更加离不开政府的管理与服务。两地的大鲵产业最初可以说是群众自发发展起来,在现阶段,政府开始越来越多介入,宣恩成立的驯养繁殖中心和保护协会开始将本地大鲵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纳入规范化轨道。然而相关的服务并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目前最需求的市场开拓、疫病防治、饲料营养等方面基本没有组织开展,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三是重生产轻市场。两地开展大鲵养殖已有几十年历史,养殖技术相对成熟,技术门槛低以及巨大收益预期下的低成本造就了目前“千家万户”养殖大鲵的盛况。然而养殖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环,上有苗种繁育,下有加工及市场。目前两地的大鲵产业呈现出棒槌型,中间粗两头细。近几年,苗种繁育有所突破,但市场依然不明朗。一方面受限于国家对二级保护动物在经营利用上的限制,目前全国仅有数十家企业具备了大鲵经营利用资格,各企业在销售数量上也受到严格控制;一方面是高昂的价格导致活体大鲵市场空间极其有限。调研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两地大部分养殖户、养殖场对大鲵的销售和利用都非常单一,基本都是守株待兔,很少能主动走出去营销。由于销售渠道的单一,两地存在商品鲵私下买卖现象。更危险的是,由于大鲵养殖周期较长,一般为3年,而这两年由于新进入大鲵养殖行业的养殖户较多,商品鲵的集中上市将在未来两年内出现,届时可能会出现更大的供需危机。此外,大鲵的深加工也相对滞后。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实力进行技术研发的企业较少,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的不明朗导致社会资本不敢轻易涉足该领域。

三、对大鲵产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是明确产业定位及发展思路。大鲵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发展大鲵产业,必须准确理解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大鲵种质资源,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永续利用。人工养殖可以降低市场对野生资源的需求,减少对野生大鲵的捕捞行为,人工繁殖及放流可以扩大种群规模。因此,大鲵产业发展应严格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的保护”这一思路,并将这一理念真正付诸于实践。比如将开展人工放流作为企业开展人工繁殖大鲵的准入门槛,同时对此类企业制定资源培育及利用相衔接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资源培育的积极性。在主产区,大鲵产业应定位为富民产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和相关政策支持。二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推动大鲵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大鲵产业基本上是以生态繁殖、养殖为主的散户养殖集群发展。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真正带动群众致富,同时避免了规模化养殖场存在的疫病风险,但也存在诸多缺陷,一是不利于科技进步,散户无力也无心进行繁育、营养饲料、疫病防治及深加工等研究及成果转化,二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无法有效衔接,散户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而品牌化也只有在规模化营销下才能实现。因此,政府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所有参与大鲵繁育、养殖、经营的各类市场主体,又要有所侧重,目前应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引导、扶持,变散户集群发展模式为“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密切各类主体间的利益联结,由农户负责养殖,协会、企业、合作社等进行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一是有利于降低种苗供应、饵料采购等成本,二是有利于提升产业科技水平,三是有利于开拓市场,形成品牌。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综合服务,延伸产业链。大鲵的产业链包括亲本及繁育的苗种、养殖、商品鲵销售及深加工三个环节。目前大鲵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养殖这一环节,繁育逐渐起步,深加工基本没有。养殖这一环节过度集中造成两个问题,一是人工繁育的苗种供应不足导致野生资源面临捕捞风险,二是市场开拓不力导致产品积压。此外,在繁育技术的真正突破和整个产业链条的成熟稳定之前,国家是不可能完全放开大鲵的经营利用。因此,必须整个产业链同步协调发展。在科研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同时出台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开展繁育、疫病防控、深加工等一些制约大鲵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在服务方面,一是加大繁育、养殖、疫病防控等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二是加强信息服务,三是搭建市场平台,如成立大鲵交易市场。此外,无论是科研创新体系还是服务体系,政府都不应大包大揽,而是应该扮演规则制定、秩序维护、方向引导等角色,同时按照“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以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开展科研和服务,推动产业形成自身造血机能。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