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
农业生态旅游,也被称为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它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依托,把自然、人文景观与其联合在一起,演变出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从而形成一种创新形态的生态旅游模式。这种创新的旅游模式既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农业生态旅游赋予了旅游业新的文化内涵,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1农业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1)农业生态旅游的产生。
农业生态旅游起源于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欧洲于19世纪30年代时期,就已出现了农业旅游,只不过在开始之初其基本功能还是仅以农业生产为主,并没明显突出旅游的休闲特征。但随之不断的发展,人们看到了其中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旅游商家和农场业主逐渐改变观点,把农、游产业合二为一,建设融观光、度假、休闲、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农家旅游乐园。这种新的旅游模式,说明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新型产业正慢慢发展起来。在之后一段时间内,这种新型旅游模式逐渐流传到欧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班牙政府建立的“帕莱多国营客栈”和法国的“工人菜园”,将农业与旅游行业有机结合,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还有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亚洲迅速崛起的“四小龙”也相继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方面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由此可见,农业生态旅游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发展势头强劲。
(2)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早在古时就有,如古代文人墨客的近郊游览和田园旅游就是类似今天的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这些活动由于缺乏一定的要素,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农业生态旅游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其中标志性历程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首次举办了荔枝节,并开办荔枝采摘园,这项活动可视为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开端。此后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以“华夏城乡游”为旅游主题,使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如今,农业生态旅游正逐渐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融为一体,成为农业旅游的新亮点。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都在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部分条件优越的地方如珠海农业科技基地、上海浦东现代农业园区、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等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些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发展成果。
黑龙江省位于为我国东北部,是全国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基地,这为其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黑龙江省气候特征明显,冬季期较长,气候寒冷;夏季期短,气候较为凉爽,并且南北温差大,因此冰雪旅游资源和避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深层拓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提用了有利条件。目前,黑龙江省在国家提出“中国农村之旅”“、中华生态环境游”等发展口号的良好社会背景下,已因地制宜的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不懈努力,全省逐渐开发出利用农业果园发展观光旅游、利用农村生活开展民俗旅游、建设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以发展农业科技旅游、建设近郊周边绿色旅游区等诸多适合黑龙江省环境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据资料统计,现在全省已经先后创办了23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1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些项目的建成极其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和旅游发展,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存在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暴露出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此关注并加以解决。首先,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因此目前的整体规模相比其他省份而言较小,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形象。就目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而言,产品缺乏明显自身特色,毫无文化内涵可言。其次,基础设施落后,开发建设仍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农业部门与旅游部门缺乏沟通,大众在出游时大多以自驾出游为主,往往没有专门的直通车,因此给游客带来极大不便。除此之外,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一个明显的致命缺陷,旅游业是服务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服务水平和行业素质,但农业生态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村民,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受过行业培训,无法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故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3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1)打造品牌形象,营造自身旅游特色。
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优势,绿色农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同时还有农耕、畜牧和渔业各类民俗及多民族文化风情,因此“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可以说是黑龙江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针。所以,全省应当围绕此方针目标来塑造名牌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旅游的多功能性,建设绿色生态型、文化经济型、高新技术型、劳务贸易型等各类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塑造品牌形象,丰富旅游产业内涵。如黑龙江省讷河市利用其附近五大连池景区的旅游影响力,结合其自身素有的“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甜菜之乡”特色,进一步发展以马铃薯、甜菜产销一体化为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强化品牌形象,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2)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接待能力。
游览地区整体经济效益的发展水平,与景区硬件设施的条件好坏有直接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备,如此才能提高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接待能力。这项工作需要在政府部门规划指导下进行,须由政府出资对农村基础设施加以改建,并可针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中的酒店、餐厅等设施进行重点改造,赋予农业生态旅游现代化和时尚化特色,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当然,在建设过程中要秉承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原则,尽量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既不能单纯追求高档次,也不能一味强调原汁原味,更不能低质量、低品位,否则就失去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味道。
(3)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接待人员素质。
要想开发高质量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保证旅游品牌质量,就必须提升旅游区整体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在这方面,可通过制定实施农业生态旅游相关人员的系统培训计划来完成对人员的培训。如可组织人员到高校旅游酒店专业进修培训,或到外地成功景区参观考察,获取经验。另外,还可通过让年轻、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采取持证上岗的从业方式,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当地居民的意识教育,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民风、文明的氛围,为旅游者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作者:宋晓微 林艳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