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旅游论文 > 都市农业旅游展望

都市农业旅游展望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9-20 16:32:00人气:373

一、都市农业旅游的研究背景

1.都市农业升级奠定产业基础。都市农业是处于都市群影响范围内的农业生存发展方式,是与都市的经济、生态、社会融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齐永忠、于战平,2006)。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成立了都市农业扶持小组,1996年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农业基金,广泛开展全球都市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1999年,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调研报告指出,现代化农业技术与设施的应用使美国、日本、法国和荷兰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城市建立起“都市农庄”。发达国家的“都市农庄”面积在1978年至1998年20年间平均递增12%,产值由5000万美元增至75亿美元(吴方卫,2008)。都市农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都市农业的生态景观、高新科技和农耕文化等形成了丰富的旅游吸引物。

2.城市化进程催生休闲旅游需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预测,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为55%~60%,2050年前后将达到70%左右,届时我国将完成城市化进程。然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人口拥挤、交通堵塞、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负效应。随着收入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为了体验“高质量生活”,寻求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享受而产生休闲旅游需求(Maccannell,1999)。因此,城市周边的农业自然风光、乡村气息、民俗文化等对都市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居民休闲旅游需求为都市农业旅游创造了客源市场。

3.城乡统筹提供政策环境支撑。我国长期的实践证明,完整的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应是将农村和城市共同纳人工业化和城市化框架之中,形成城乡互补、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协调格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都市农业旅游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城郊与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协调城乡和谐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的新途径。

二、都市农业旅游的概念辨析

1.农业旅游、旅游农业与都市农业旅游。农业旅游是以大农业资源和农村特色为依托,寓科研、观赏、娱乐、文化、购物、度假于一体的特殊的旅游活动(程道品、梅虎,2004)。国家旅游局定义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旅游产品、旅游设施、周边环境的可进入性和发展后劲等数十个指标。都市农业旅游是农业旅游或旅游农业在特定城郊区域的表现形态,是农业旅游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特殊形式。

2.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与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英语原词是“RecreationalAgriculture”或“LeisureAgriculture”,2000年7月台湾农业主管机构在其实施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中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休闲农业是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郭焕成、刘盛和,1999)。“Agritourism”在我国台湾被译为“休闲农业”,在大陆休闲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习惯译为“观光农业”(成升魁,2005;毛帅,2008)。可见,“观光农业”是“休闲农业”的一种简单形式,“休闲农业”的内涵更丰富。都市农业旅游与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都是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提升和旅游需求结构优化的客观需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区别在起源地区和术语称谓两方面。

3.乡村旅游与都市农业旅游。世界旅游组织对“乡村旅游”界定为“旅游者在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特点所在”。乡村旅游是基于农业的包括生态旅游、教育旅游、文化旅游及民俗旅游等多层面的旅游活动(Bramwell与Lane,1993),具有旅游企业规模小、区域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等农村区域特征(Frechtling等,2005)。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为城市居民,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作为旅游吸引物(姚素英,1997)。从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旅游发达地区并不集中于乡村,而是分布在城市郊区,都市农业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地域界限较为模糊;而乡村旅游目的地则是远离城市的传统农村地区。此外,都市农业旅游是广义的乡村旅游的一种,都市农业旅游吸引物以都市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是城郊农村中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部分;而乡村旅游吸引物则是以传统村落的建筑风光、文化风俗、生活风情为主。

4.生态旅游与都市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的定义大多围绕自然环境环保的核心内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定义生态旅游为“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达到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是旅游可持续思想在特定自然区域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卢云亭,1999)。城市郊区森林公园、观光农园等的生态旅游属于都市农业旅游,其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以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的都市农业旅游,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均衡发展,其本质上是生态旅游。综上所述,都市农业旅游及其相关概念在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需求和旅游效益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市农业旅游可定义为:在城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范围内,以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和生态景观、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旅游资源,以观光农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主题公园、农业会展、农事节庆活动、民俗旅游村、综合度假村等为旅游吸引物,以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并实现都市农业观光休闲、示范推广、科普教育等功能拓展,产生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新型复合旅游产业。

三、都市农业旅游的理论视角

1.都市农业旅游的综合影响。都市农业旅游创造了更高的经营利润,提高了农业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含量(Bowen,1996),成为农村地区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erec,2000)。都市农业旅游对环境不仅只产生负面影响,其发展也可引导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发展农业旅游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Loumou等,2000)。都市农业旅游对农民家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并衍生社会文化后果(Frederick,1993),建立基于社区的伙伴关系可提升都市农业旅游社会价值(MacDonald、Jolliffe,2003)。因此,发展都市农业旅游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者的落后观念;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空间质量(张艳芳,1999)。

2.都市农业旅游与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旅游是在拓展都市农业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构成了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文君,2005)。都市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包括物理、事理和人理三大要素(张蓓、刘人怀,2009);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包括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三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评估都市农业旅游效益(魏敏,2004);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都市农业旅游“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仿真(张蓓,2011)。

3.都市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都市农业旅游可实现“旅游扶贫”,其投资小、见效快、关联带动性强,发展农业旅游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就业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大量实证数据表明,都市农业旅游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李周、操建华等,2004)。加快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及缩小城乡差别(丁忠明等,2000)。

四、都市农业旅游的实践探索

1.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态势。国外都市农业旅游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具有相当规模。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户从事农业旅游,超过5800多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前往乡村休闲旅游,占全国旅游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我国都市农业旅游起步较晚,1991年上海举办“南汇桃花节”掀开了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自此都市农业旅游率先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大城市兴起。据国家旅游局在“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介绍,2008年我国内地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都市农业旅游的收入。

2.都市农业旅游的经验借鉴。国外都市农业旅游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少学者研究国外都市农业旅游的政策制度及其现实意义:研究国外政府以及协会或其他非政府组织在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区域结构调整、社区变革和合作机制中的作用(詹玲等,2009);从旅游内容、组织保障、财政支持、土地管制、集群经营模式等方面概括国外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经验(林源源,2009);归纳出政府扶持型、非政府组织型等六种国外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张蓓等,2011)。

3.都市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农业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是都市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的影响因素,可选择都市农业型、人文景观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导型、动植物品种示范推广型及农业博览会型等开发模式(刘华楠,1998)。都市农业旅游区位选择包括城市近郊区、风景名胜区周边的农业地域、旅游资源独特的贫困地区等(毛勇,2007),应着力从聚落景观、田园风光和观光旅游专类园三个方面建设都市农业旅游景观(郭春华、李宏彬,2005)。

4.都市农业旅游的规划个案。陈文君(2005)结合广州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北部山区森林观光度假区、中部城区农业商贸休闲区、城郊田园体验休闲区、南部海滨观光休闲区等都市农业旅游开局,探讨了设施农业旅游、园艺农业旅游、体验参与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农业旅游、农业博物馆旅游等类型。熊伟、康刚(2005)从总体规划、管理体系、优惠政策等方面探讨了重庆都市农业旅游的开发策略。蔡庆丽(2005)就南宁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旅游空间格局和配置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在南宁市的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发展观光农园、体验农园、科教农园、产品农园和休闲农园的战略构想。

五、简评与展望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都市农业旅游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基本反映了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表面化的探讨,尚未形成规范严谨的理论研究框架,实证研究也明显不足,这无疑为后续研究留下了较大的拓展空间。

1.进行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尽管近年来国内农业旅游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加,然而,相对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增长,现有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因此,需要构建规范的理论研究框架并统一概念术语,拓展都市农业旅游研究的视野,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系统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

2.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都市农业旅游产生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其对于促进农业功能拓展与产业升级,农村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农民福利改善与文化提升有重要影响。应继续加强都市农业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效益评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等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关注如农村妇女对于农业旅游发展的贡献、社区居民对农业旅游发展感知、农业旅游利益主体关系协调等问题。

3.加强国内外比较研究。国外农业旅游起步早、发展快,形成了典型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尽管不同国家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条件以及制度不一样,发展策略不能互相生搬硬套,但其共通的理念和先进的方法则值得学习借鉴。必须加强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旅游发展个案研究,开展更加具体细致的国内外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比较研究。

4.推进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当前国内都市农业旅游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数量很少,大多数是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现状描述、类型划分、宏观评价、布局设想等,专门针对典型景区的个案研究尚不多见。总体来看,国内都市农业旅游存在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的现象,缺乏针对特定案例区的细致调研和实证分析。未来研究应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建立经济模型、计量分析、模拟仿真等先进的定量方法,提高都市农业旅游的研究方法的先进性。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