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毕业论文 > 印度农业教育借鉴分析

印度农业教育借鉴分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2-01 03:49:00人气:449

一、印度农业教育的现状

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印度政府把注意力放在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上,用开发智力资源来提高农业生产率。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大搞“绿色革命”的同时,大抓农业科学教育,建立了正规的高中等农业教育体系和农业职业培训网。总的来说,印度的农业教育呈现出如下特点:

1.中小学阶段开始重视农业教育印度农业教育历史悠久,1923年就在旁遮普省地方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开设包括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农业原理选修课程。学校还设有3英亩地的农场和1~1.5英亩的园地,用于农业实践训练,并规定在5~7年级的男学生中,把农业课列为必修课。20世纪初,喀拉拉邦的渔业部在54所学校里(其中包括3所高中、16所高小和35所[1]初小),把水产作为一门职业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教育委员会的建议,1964-1966年(绿色革命伊始)在北方邦的大多数中学开设了农业、木工、金工、缝纫、纺织、制革以及家庭手工艺等课程。政府采纳了10+2+3的教育模式,即小学加初中10年,高中2年,高等专科学校3年。在高中阶段,除普通课程外,增加职业课程和工作经验,并将农业课程优先列入计划。在塔尼沿海地区马塔拉斯特拉邦的古拉巴和拉特纳吉里,成立了8所渔业初中,渔业职业教育是学校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

2.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直接为农业发展服务为了增加农业熟练工人和农业技术人员,为青年农民的就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印度于1941年在曼声里建立农业学校,开始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学校设有实习场地,并且要求受训人员用50%时间参加生产实践。位于旁遮普地区的旁遮普农业大学的农民教育依然保留着重视实践的传统。以一年一度的冬季农民园艺、蔬菜培训课程为例,培训时间一般最多为21天,最少的只有4~5天,培训课程根据冬季园艺、蔬菜作物栽植的需要设计,如冬季蔬菜生产、蔬菜苗圃防霜保护、桃园修剪与施肥、水集防藉保护等课程都有着鲜明的季节性、针对性、实效性。

3.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农业大学教育印度高等农业教育是遵循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ICAR,IndianCoun-cilofAgriculturalResearch)提出的农业大学“为农业和农村社会服务,着重加快解决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共同信念,按照美国赠地学院模式建立的,实行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印度农业大学把推广教育与科研同等对待,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保证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从师资管理来看,绝大多数教师既搞教学、科研,还从事推广工作。如泰米尔纳都兽医大学规定,学校教学编制人员70%时间搞教学,20%时间搞科研,10%的时间进行推广。属于推广编制的人员,70%时间搞推广,30%时间搞科研,各类人员每2~3年[2]轮换一次。印度农业大学由副校长全面主持工作,一般下设三个委员会,即学术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和推广委员会,推广主任和研究主任专门负责学校的推广教育和研究工作。

4.富有特色的政府、科研部门和农业大学相结合,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补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印度的农业推广体系较为完善,既有建立于各农业大学的农业推广机构,还设有对推广人员进行培训的农业推广管理国家协会。印度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由政府、科研部门、农业大学和私人部门共同承担。就政府而言,主要由中央联邦政府农业和农村发展部下属4个局中的3个局(农业局、农业科研局、农村发展局)及邦政府农业局、园艺局、畜牧局负责。印度各级政府对农业教育非常重视,邦属大学的校长全部由邦长兼任,经费由地方和中央两级划拨,在税收和用地方面享有种种优惠。除校园内的试验田外,学校与成千上万的农户建立了固定联系,并在这些农户的土地上进行试验;为向农民展示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开发的新技术,学校各院、系仅2007年一年就在校外组织近800场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使30多万农民在田间地头和养殖场受到教育[3]。目前ICAR设有48个国家级农业研究院(所),30个国家级农业研究中心[4],10个科研项目指导委员会。建于1987年的农业推广管理国家协会(TheNationalInstituteofAgri-culturalExtensionManagement)是隶属于印度政府农业部的自治会,其使命为“促进农业经济部门的推广人员、管理人员、科学家和行政人员获得更多的管理技能和技术能力,使他们能向在农业领域中实践的农民和渔民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另外,各农业大学还设有推广委员会,由该委员会领导的各种推广组织,通过函授课程、广播、电视、电影、展览等形式向农民进行技术推广。由私人部门组织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向农民提供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资料及其他信息咨询。

二、印度农业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重视发挥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独立后的印度政府曾采用过以为中心的制度改革战略,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没能解决印度粮食短缺问题,农业教育发展也很缓慢。直至1966年后实施以绿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新战略后,农业和农业教育才获得长足发展,两者互动效率才有所提高。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工具的质和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能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农业知识的传播,从而促进农业大学和其他农业教育机构的快速发展,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就是明显的例证。就我国而言,建国以来,虽然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这一成就的取得呈现出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增长模式,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总体来看,1949-2007年间,我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不到23%,即农业增长的1/5来源于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相反,总要素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接近或超过50%。目前,我国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改良种子、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方面,而劳动手段则严重落后,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在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印度农业教育发展的成就与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分不开。他们建立了政府、科研部门和农业大学相结合、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补充的农业科技推广教育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将农业科技成果及时传授给农民,从而促进农业教育与农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比较多,仅中国农科院每年就筛选出100项实用技术。另外,“十一五”期间从国外引进了10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推广率仅在30%~40%之间,尚有60%~70%的农业科技成果未能及时推广应用[5]。此外,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由国家独办,并以无偿服务为主,因而难以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实行推广体制改革,变国家独办为官民共办,在强化县、乡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扶持民办农技合作组织,促进“一会五户”(农民科技协会、合同户、试验户、示范户、专业户和联系户)蓬勃发展。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地位、待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要变无偿服务为适当有偿服务,以技术承包、转让、咨询、培训和入股兴办技农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方式,形成维系产权、服务和利益的纽带,开展有偿农技服务,增强农技推广机构自我发展能力。

三、加强我国农业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业教育事业

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首要的就是充分利用、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健全完备的教育体系,保证农民学有其所、学其所需、学有所用。不仅要加强国家办学力量,而且动员和鼓励社区、企业、私人等全社会力量来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不仅要加强基础教育,而且要大力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采取半日制、半工半读、函授、广播、网络等多种方式办学,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育人环境;不仅要为城市培养人才,而且要为更多地区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构建起由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科技知识培训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等组成的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

2.加大财政投入,普及高中农业义务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享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要提高新增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程度,需要各级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改革措施,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确保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需各项经费、确保贫困地区有钱办学和所有适龄儿童能够上学的同时,将义务教育逐步由九年制向十二年制过渡、由目前的中小学向高中阶段延伸,从而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

3.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专业技术型农民

从中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特征来看,当务之急是要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重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知识农民。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和经营产业化,必然要求劳动生产知识化、专业化。所以,需要重点抓好农牧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工作,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由传统的推广示范培训模式向实用技术系统学习转变,由单纯学历教育培训向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转变,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教育资源,组织实施“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创业配置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大批初级、中级和高级农牧民技术人员。

4.实施教育“示范工程”,使农民素质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在加强对农民科学文化培训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搞空对空式的说教,应通过创建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基地,定期组织农民现场观摩。也就是说,不仅要组织群众学,还要领着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效益好、辐射面广的龙头项目和技术产业,加快示范基地建设,用事实说话,靠效果促动,使农民种养技能和科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科技示范户”是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相比较而言,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较高,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当地农民,说服力和感召力很强。因此要大力培养、扶持“科技示范户”当样板、作示范,传授技能,以收到一户带多户的效益。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