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俗文化中贵州省的休闲农业开发
摘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是贵州省休闲农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在开发贵州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时,会出现设施陈旧、缺乏科学指导、缺乏科学规划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惠水千户布依寨为例,指出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开发应关注农民根本利益、助推民俗文化品牌形成,实现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俗文化;休闲农业;品牌
休闲农业是贵州省近十年内兴起的朝阳产业,是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在促进贵州省经济建设上具有重大作用。贵州省是山地农业大省,与平原农业大省在耕地数量、农业机械应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传统农业的发展多少会受到限制。而休闲农业不重数量重特色的特点,正好迎合了贵州省农业发展的要求。且贵州也是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大省,地貌特殊、民族众多,全省总人口400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各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是休闲农业发展中巨大的先天优势,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本文将以惠水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为例,试谈民族民俗文化在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启示。贵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处于贵州省向南方向,距省会贵阳80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被人们称为“贵州小江南”。总人口近7万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接近1/2,由于布依族人口在好花红镇总人口中占有比重大,在这里保留了大量独特而丰富的布依族民族风情,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沉淀,传统的布依族服饰、配饰、习性、习俗和信仰愈加具有文化价值。千户布依寨就在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里,这里是著名的布依族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花红调”的发源地,和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更享有“中国金钱桔之乡”的美称。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使这里成为一个典型的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型村落,成为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最美村镇,曾经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以及国家AA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是全省18个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之一,全省5个100示范小城镇建设工程。
一、民族民俗文化在贵州省休闲农业中的地位
由于贵州省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经营经验不足,且经营地一般在传统农区,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分辨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使休闲农业在建设中盲目跟风、单一模仿造成的休闲农业项目生产效率低下、投入资源浪费等情况非常严重,导致休闲农业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贵州地处偏远,将最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很好地保留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这是天赋的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以布依族民俗文化为中心,依托“好花红调”在全国的知名度,建设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风格。在好花红村千户布依寨内设有一座布依族博物馆,村内共有28家农家乐,其中8家都具有民居住宿功能,涉及民族民俗体验的项目有布依族特色美食制作、布依族蜡染服饰试穿等,2017年经营较好的农家乐中最高年营业收入可达139万元。全村种植240亩“牛肉红”橘林,销量可达30吨,年约30万左右。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中,民族民俗文化是最容易找到开发点的特色资源,也是最容易形成地方品牌的优势资源,更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这就像企业文化在一个成功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样。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很大关系,人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压力下,单纯的物质条件对于游客来说已经不具有最佳吸引力。而充满着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孕育着这些古朴的文化的原生态村落,越来越多地在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越来越能够使人们的文化追求得到满足。各个传统村落所拥有的民族民俗文化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而成,给予了休闲农业文化支撑,赋予了休闲农业长久发展的生命力。合理开发民族民俗文化,对当地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实现揽客增收,并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贵州惠水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在全省大力建设休闲农业的形势下,借鉴“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成功案列的发展经验,打造出独具布依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体验型休闲农业,自2014年投入生产以来,为当地农民和政府带来巨大收益,同时也使布依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2018年,贵州贵定千户布依寨紧随其后,将很快投入生产,共同为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下的休闲农业建设出一份力。
二、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在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在贵州省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在现实运营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配套需求
从贵州省目前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的发展来看,经营形式多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乡村旅游形式,缺少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以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为例,好花红乡村距离惠水主县城18公里,仅有一条公交线路,而且首末班车的时间不固定。有时下午三点就没有通向县城的车了,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周围城市居民周末游等短途旅游的消费欲望。再比如布依族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夏季要想达到屋内大面积的舒适温度就一定需要空调,笔者走访的当地几家农家乐都反映了这一问题。农民财力物力薄弱,多以自身世代相传的房屋、土地等资源作为投入要素,缺少配套的设施投入,在经营要素种类的投入上更是不占优势。
(二)经营人员科学素养不高,投入效率低
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专业的知识素养普遍偏低,因此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和经营上缺少科学的指导。据笔者了解,2017年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内部分农家乐处于投入高、收益低的状态。有一些农户在投入近百万的营业成本下,年营业收入仅为十万元左右,这百万元大部分是用在扩建场地设立分店上,收益十分不明显,投入效率很低。
(三)资源发展规划理念落后,缺乏创新力
在休闲农业的规划建设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生命。但在现有已开发的民族村落中看到的是,项目发展模式僵化严重,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经营方式粗放,缺乏合理的布局和管理。文化特色只作为很普通的娱乐活动插入经营范围,很多房屋道路和经营者日常穿着,都缺乏民族文化特色。在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内,农家乐片区的房屋并没有特意加上布依族的建筑符号,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项目上与其他民族地区有部分雷同现象,不能突出布依族文化特色。
三、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在贵州省休闲农业中开发的建议
(一)完善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行政管理
由于我国休闲农旅处于起步状态,民族民俗文化村的开发没有经验可循,在这一区域的立法也不完善,致使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才会出现很多与社会中其他经济体不相同的问题,而得不到有效解决。各级政府应重视这一现象,要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及发展政策,引导民族民俗文化体验类型的休闲农业发展。解决普通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相关规定执行力度弱、部分强势村民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完善管理人员监督机制,加强行政管理。
(二)提高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利用率形成品牌效应
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下的休闲农业是最容易形成品牌效应的发展模式。在建设规划中要以自身民族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色进行挖掘研究,整合资源,建设优势项目,充分认识民族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关系。比如好花红乡“好花红调”的开发。2017年是《好花红》进京60周年,为纪念并借此进行“好花红调”的宣传,好花红乡文化站举行多场文艺演出与商品推介会,并在全县范围内举办《好花红》民歌赛、传统音乐及舞蹈展演、全民运动会和全省龙舟邀请赛等,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提升了好花红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文化格调,弘扬了这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赋予了休闲农业文化底蕴。
(三)严守民族民俗文化适度开发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优势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但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既要结合休闲农业发展特点,也要注重环境生态维护,形成生态循环型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在加大力度开发、修葺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时,要尊重历史,高度还原,重点保护。在食、宿、劳、节等具有特色的传统资源上建设与保护并行,不盲目开发、滥拆滥建,实现文化资源发掘与生态资源维护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杨明军.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文化塑造―以贵州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镇为例[J].四川水泥,2015(07):123.
[2]程丽.论乡村民俗文化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9):182-185.
[3]周俊.发展乡村游建设新农村――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59-162.
[4]贺丹.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建设对策探讨――以贵州省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9(04):187-191.
[5]曹斐琳.黔南惠水“好花红电子商务第一村”发展策略研究[J].电子世界,2017(06):28+30.
[6]张丽妮.论民族民俗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前景――以贵州江口县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09):47-48.
闫新宇 贵州财经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