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建议
摘要:安徽省砀山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为其成为“世界梨都”夯实了重要基础。作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砀山县由最初的荒漠古道逐步演变为绿波连天、花果飘香的“水果基地”。可以说,砀山县在农业发展方面潜力特别大。鉴于此,本文将目光聚焦于砀山县,对其生态农业发展条件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分析。根据砀山县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几种合适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就如何推动砀山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议
多年来,砀山县从治理风沙、攻克盐碱地等多个方面出发,积极探索各种合理有效的生态建设途径。砀山县大面积种植砀山酥梨,着力发展果木经济林,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良好成绩。此举既成功地改良了盐碱地,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健康发展,也逐步形成了以砀山酥梨生产为支柱产业的经济体系。目前,全县林木覆盖率远超过国家平均水平,已达70.84%。依托果园生态建设、砀山酥梨无公害生产加工等多项生态项目的持续推进,着力形成了砀山县良性循环的生态产业结构体系,为当地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持。
一、砀山县生态农业建设条件分析
(一)土地资源类型丰富,可利用面积大砀山县地势相对平坦,源于黄河冲积,呈现出中部稍高、南北相对较低的地势特征。砀山县黄河故道以北高度大约为47.8米,以南高度大约为44米,西北最高为54.8米,东南最低为40.4米。随着黄河改道工程项目的不断开展,逐步形成了中小地势起伏,岗、坡、洼相间的地形地貌,使得水、盐重新分配。由此形成了5种比较独特的地貌类型,即废黄河高滩地、决口扇形地系、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洼地。平坦的地势为砀山县发展农业、林果业等夯实了重要基础[1]。
(二)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不过时空分布不均砀山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秋冬季多北风,春季多东风,夏季多南风。春末夏初温度高、湿度小,且伴随着大风天气(平均风速2.5米/秒,最高20米/秒),造成地面蒸发强度大,不利于小麦灌浆,造成千粒重减少。砀山县年平均日照数为248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773.6毫米,四季降水差异显著,多集中于春夏两季,特别是每年7月份,其降水量大约为全年的28%。整体而言,砀山县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不过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
(三)第一产业发展程度低,但农业基础雄厚据统计,2019年砀山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40.77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成增加值分别为38.1亿元、78.5亿元、124.2亿元,第一产业占比最低,且远远低于其他两大产业。由此可知,砀山县第一产业发展程度低。不过,第一产业拥有雄厚的农业基础,其农作物播种面积接近10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最大约为7万公顷,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约为3万公顷。另外,当地畜牧业相对较为发达,肉类总产品突破了7.1万吨,主要以生猪、羊为主。渔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水产品产量接近4.5千吨。砀山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了68.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基础变得越来越雄厚[2]。
(四)生态农业基础稳固,民众参与热情高涨砀山县林木覆盖率高达70.84%,远超过国家平均水平,为生态农业发展夯实了重要基础。20世纪90年代,当地农民就已着手推进和建设生态农业,形成了“百里悬河、万亩花海”的壮观景象。随着防风固沙、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项目工程的持续推进,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也实现了农业良性循环。当地民众的生态意识大幅增强,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打造生态工程方面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二、砀山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
(一)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此模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发展模式,即农户充分依托其所拥有的庭院,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将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太阳能,促进产业链进一步拉长。同时,依托先进成熟的技术开展经管工作,探索发展“林果―花卉―畜禽―加工模式”或者“猪―沼―鱼”模式,由此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所谓的立体农业指的是通过打造立体空间的方式实现多物种和谐友好共存、多层次科学合理配置,由此形成一种立体农业经营模式。砀山县立体农业历史悠久,已形成了多种立体发展模式。如“果―草―牛(羊、鸡等)”模式。
(三)基于沼气的生态农业模式随着生态家园富民项目的落地与推进,当地建设了数万口沼气池,可以以此为载体大力推进养殖业建设与发展。若一户人家为4~5人,修建一口面积为8平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养殖2~3头猪,沼气年产量大约为300立方米,可获得4吨左右的有机肥。农户在推进沼气池建设的过程中,同步进行改圈、改厕和改厨工作,配备太阳能热水等绿色环保装置,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在当地可推行“猪―沼―果”“猪―沼―粮”模式。
三、砀山县生态农业建设建议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主体、涵盖多门不同学科知识的复杂工程,唯有多管齐下,才能使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继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效。而这就需要在充分考虑砀山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需要从全局出发设定合理的总建设目标,也需要明确具体的年度目标,确保计划合理可行。在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务必要自觉遵循“循环、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同时,要先设立试验点,待试验取得良好成效后,再推广和开展。在综合考虑当地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布特征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最理想的发展规划与方案。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应与扶贫开发、林业建设等相关工程紧密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生态农业建设不仅是实现农业持续化、稳健化、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由于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指导,所以务必要加强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务必要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确认识到生态农业建设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战略工作来抓。具体来讲,需要积极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积极扩大宣传,充分激发各方的建设热情,在当地掀起大搞生态农业建设的热潮。各级政府需要组建以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农业、林业等各相关部门协同参与的生态农业建设小组,负责对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集中领导、灵活协调,共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高效高质地稳步开展[3]。
(三)依托于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高度依赖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和促进,相关部门不仅需要针对砀山县的发展模式和自然资源分布特征有针对性地确立农业发展项目,也需要积极研发对口的技术。比如,环境检测技术,促其为农业生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引入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如保水保肥技术、覆盖栽培技术等。科技人员在宣传和应用科学技术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应鼓励科技人员加强和农民群众的沟通与联系,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民在开展农业生产工作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此为突破点研发和改进农业技术,提高技术转化率,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全面提升。另外,需要加强对农民的规范化、系统化培训,促其正确掌握农业技术或者技能的应用方法,共同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的背景下,砀山县着力发展生态农业既符合国家战略要求,也是促进当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应在深入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产业价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农业发展中灵活合理地引入并应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探寻合理有效的发展模式,促进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由此实现生态农业建设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硕.砀山县生态农业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月刊,2018(5):21-24.
[2]王徽,李瑞永.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宿州市砀山县酥梨小镇发展前景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20(7):32-36.
[3]张成恩,徐宁,孙运华.坚持生态立县实现绿色发展―――以皖北砀山县为例探讨畜禽养殖粪污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指导原则与方法措施[J].畜牧业环境,2020,000(006):P.23-24.
作者:王秀娟 单位:安徽省砀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农经师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