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生态学论文 >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研究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研究 

日期:2016-11-30 13:01:14人气:556

摘要:该文旨在对农业生态学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考试、成绩评定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以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教学;实际应用

农业生态学是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起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他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着重从客观整体上研究农业生产。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生态农业建设人才,可满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通过《农业生态学》系统课程建设,可培养不同层次的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生态农业应用人才,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包括《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3门课程。本课程教学在安徽农业大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5年该课程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2007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农业生态学是农学、园艺、植保、资环、桑蚕、种子、茶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生态农业设计是农学类专业的选修课,作物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是作物遗产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现每年选修的人数超过300人。随着我国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全国出现“生态热”,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我校选修《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专业和人数越来越多,导致《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不同程度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建设滞后、时间湔雪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取得成果

1.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适应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的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觉尊重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注意资源的保护,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培养系统观点和生态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特长发展的需要,坚持“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1.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1)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针对农学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提出了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成和建设思路。课程组反复修订了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习大纲,为校内外专家认同。教学手段:按照各专业的要求及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原则,修改了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以“理论教学扎实+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延伸”为指导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组织思路。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基准,编写教学日历、认真备课、写讲稿,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注重将科研、生产实践最新成果、问题充实到教学中。(2)立体化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不同层次的教材;出版不同形式的教材;出版和使用的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教材有纸质版和电子档(ppt、音频、视频、Blackboard等)两种形式。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耕作学等全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其中农业生态学使用课程组教师参编的国家级教材。课程组还研制了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耕作学等5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ppt),其中农业生态学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教学,部分课程教学中穿插音频、视频等教学内容。编辑不同内容的教材:主编和参编的5本教材作为相应课程的理论课教材;主编和参编的教材作为系列课程的实验实习教材;参编的和收集的与系列课程有关的书籍(共49本)可作为教学参考书。1.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1)探讨启发式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和灌输式等习惯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讨论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2)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校多媒体课件研制项目,制作完成等6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并投入使用,其中农业生态学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教学。同时,根据农业生态学学系列课程各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课程组制作了相关挂图20多幅,收集了农业生态学案例100多种,作为辅助教学手段。1.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1)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结合农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及综合实验室建设,对与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实验实习有关的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添置先进仪器设备,新建仪器和设备,完善了实验室条件;在大杨店校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建立农业生态学实习基地1个;在肥东建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个;在庐江建立“农业生态学实习基地”1个;在滁州建立“草业科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1个。(2)实验教学的改革:立项建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2个;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书配套使用,课程结束后实验报告书交课程组保留存档;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顺序,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加强学生对教师的监督。教师对学生的每次实验报告都认真批改,实验成绩的评定办法为:总成绩=实验报告成绩×50%+技能测试成绩×50%。实验课程结束,要求每位学生在实验报告书中写出对本实验课程教学及授课教师的评价。(3)实习教学的改革:通过立项建立了3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校外教学实习提供了保障。每次实习均提前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实习考核采取现场操作、实习报告以及交流等全面考核。要求学生每人规范撰写1份实习报告(一律用A4纸打印,以便装订保存),在规定期限内,交给指导老师评分;分班级进行实习报告交流,评选优秀实习报告;将有关实习内容列入相关课程考试题。1.5教学及管理制度建设建有完整、系统、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如“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组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教学经费使用办法”“耕作与生态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耕作与生态教研室研究生及毕业实习生管理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公用电脑使用管理规定”以及“耕作与生态教研室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计划”等。建立教学文件及档案,并有专人保管。建立试卷库,规范成绩考核。课程组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方面均较为合理,“团结,认真,和谐,奋进”的精神较强。发表了一系列教学科研研究论文;指导了一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2创新点

该成果从农科高等院校实际出发,紧扣农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多的创新点。概括起来,创新点有以下几点。2.1提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建思路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为先导,提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建思路;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及管理制度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办法等的改革。2.2系列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不同层次的教材共7本,其中副主编国家级教材3本,参编国家级教材3本,参编省级教材1本。出版和使用不同形式的教材,包括纸质版和电子档(ppt、音频、视频、Blackboard等)2类。编辑不同内容的教材,包括理论课教材、实验实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2.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立项研究并实施综合性实验项目2个,立项建立校外实习基地3个。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实习教学,强化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应用和推广

该成果是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教学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农业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具有极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可行性。3.1理论研究成果丰富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第1期教学成果2001年完成(校级),2005年校级重点课程和2007年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后,进行完善、提高,应用时间为2001年9月至2008年7月。第2期教学成果2008年完成(校级),应用时间为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教学成果主要内容已分别在农学、烟草、农学(种子方向)以及种子(高职)等专业完成了3a以上的实践检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成绩优良率达85%,实验实习优良率达90%。2005年《农业生态学》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2005-2006年),2006年在项目完成验收时,有关专家对本课程评价较高,等级为优秀,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2008年)。2008年6月通过验收,等级为优秀,专家组给予了很高评价,一致认为“研究工作认真、扎实,研制过程都有详细的记录,是应予肯定的特色,值得所有课建项目学习。”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教育厅《农业生态学》精品课程项目(教高[2009]9-3-36)(2009-2014年)。学生对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满意率达90%以上,网上教学评价为优良。系列课程之一《农业生态学》已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学。完成了10余项校级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并撰写和发表数篇教学研究论文。3.2应用研究取得实效2007年1月,开始实施以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的实验教学体系。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动态调整和完善;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实施,动态跟踪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综合测评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制度化、良性运转的验教学质量监控的动态过程,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参与安徽农业大学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各类比赛,成绩可喜。本项成果的实施和应用不仅优化了我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参考文献

[1]罗慧中.关于提高课堂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20-22.

[2]杨晓菁,顾延生,葛继稳.“普通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14-117.

[3]李正文,顾明华,袁涛.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4-16.

[4]王震洪,盛连喜,段昌群.生态学本科教育论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0(5):86-91.

黄婷 董召荣 李鹏 朱蕊 汪雨晴 刘影 梁飞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