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生态学教学的环境问题
摘要: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教学中环境问题融入的作用,介绍了环境问题融入的技巧,指出了环境问题融入时的注意事项。对环境问题融入时紧扣主题、适时适量和形式多样的技巧用实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方法;生态学;环境问题
生态学是大多数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能够将生态学理论运用到环境科学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就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来说,生态学明显不同于环境生态学,但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生态学课程,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普通生态学知识外,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适时适量地引入环境科学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不仅可以将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紧密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下就如何在生态学教学中融入环境问题谈一些做法与体会,借以抛砖引玉。
一、生态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环境问题的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根据具体研究的内容、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的不同,已发展形成很多分支学科。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揭示自然生态变化过程与机理,寻找生态过程的调控方法,维护生态平衡,也包括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生态响应机制。这些内容属于基础生态学或普通生态学。环境科学研究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学科目的是揭示环境变化的机理和调控方法,探索有效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措施,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学的目的与环境科学的目的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2000年由李博等主编的面向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生态学》教材问世,解决了环境科学专业的生态学课程教材问题。教材中删减了生态学中部分偏向生物科学的内容,体现了生态学作为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紧密联系了生态学发展前沿的热点问题,融入了环境科学的学科内容[1],是名副其实的环境科学类专业的核心教材。该教材于2008年和2014年两次由杨持教授主持修订,进一步增加了当前热点问题的论述[2],突出了生态系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3],使课程内容更贴近环境科学专业。虽然如此,由于许多生态学内容都与现代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是难以面面俱到的,加上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快速发展,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再快的教材更新速度也难以跟上这种变化。
二、环境问题融入的技巧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涉及到大气、水体、土壤、光照、温度等各种环境因子以及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等各个层面,生态学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全部包含了上述内容,因此生态学内容与环境问题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要在完成生态学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环境问题,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以下几点。1.紧扣主题。生态学教学中环境问题的引入,首要的是紧扣主题合理选择问题,使环境问题与生态学内容的联系顺理成章,让学生对生态学内容与环境问题的理解合为一体。生态学课程教学有其本身的课程目标,环境问题的引入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引入的内容要围绕课程目标,做到不偏不倚。例如:在“控制群落演替的因素―――人为因素”中讲到,人类可以利用群落,可以有目的地改造群落,按照自己的意图建造人工群落,其中显而易见的例子有农业生产、林业生产、城市园林绿化等,这些常见的实例简单而平淡,不能刺激学生的神经,如果在此时引入人类对沙漠化的治理,并借机简要提及“沙漠化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北方严重的沙尘暴与东北防护林建设,引入的沙漠化问题紧扣了生态学中“控制群落演替的因素―――人为因素”的理论,使环境问题与生态学理论的联系浑然天成,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在“生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性”中引入水污染问题,包括水污染现状、水污染的原因、生物对水污染的净化作用、水体的生态修复等,看上去内容是有联系的,实则有些牵强附会,偏离了生态学的内容。水污染作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在“水域生态系统”的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类型的“现状”中适量拓展一些目前国内外水体受污染的情况,则完全符合生态学内容的要求。2.适时适度。适时就是在基本生态学原理的阐述中遇到相关的环境问题时顺手拈来,使课程内容与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自然贴切,使学生在学习生态学课程内容的同时,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拓宽专业视野,同时也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吸引力。例如:在“光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不同光质的生态作用”中讲到紫外光对生物有杀伤作用,大气中290nm以下的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引入环境问题中的臭氧层破坏而出现的“臭氧空洞”以及生态后果问题;在“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中,引入温室效应加剧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及其生态后果问题;在“林德曼效率与十分之一定律”的实践意义中,由尽量素食自然引入“中国猪”与畜牧业中的环境危害问题。适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引入环境问题的数量要适度;二是环境问题介入的角度和深度要适中。当今人类面临着大量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这些问题都和生态学内容密切相关,在生态学课程中引入的环境问题要适量,切忌过多。一些环境本身的内容、产生的原因与机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危害以及人类的应对策略等都非常复杂,有些甚至是还在探索、没有定论的,对这些问题,在引入的时候一定要找准角度,简明扼要。如:在“初级生产的生态效率―――光能利用率”中,可以联系到世界“粮食问题”和“能源问题”,这些问题又涉及到世界可能的粮食危机、非洲的饥荒人口、中国的粮食安全、超级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转基因食品、清洁能源、生物质能源、中国的耕地红线等,甚至可以扩展到核能使用及其危害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选择“世界能源危机―――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借此向学生简要介绍生物质能源及其发展中的问题。而对于转基因食品的问题,可以提及其较高的光能利用率(高产与良好的经济效益),不能介入在转基因食品有没有危害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本身就没有科学的定论,而且与生态学的联系也比较复杂。3.形式多样。生态学教学中环境问题的融入,除了在讲课时跟随课程内容一起讲解外,还要注意采取其他多种多样的形式,以增加课堂艺术和效果。其他的形式主要有图片展示、播放录像、网上查询、集体讨论、分组讨论、课后作业、小论文等。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形式,主要根据时间和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些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例如:在“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过程”中指出污染对信息流动的影响,可以安排课堂讨论;在“放射性核素循环”中和核污染相关的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可以指定内容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查询答案,指定的内容包括福岛核泄露事件概况、泄露了哪些放射性物质、污染了哪些区域、形成了哪些危害;在“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对“森林锐减”的问题,可以先展示一些热带雨林破坏的图片,再播放一个关于热带雨林的科教录像片,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热带雨林破坏的现实。对一些综合性和难度大的问题,如就“全球变暖”问题要求学生“分层次论述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影响”,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查资料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需要结合生态学课程内容认真思考才能做答,因此以小论文的形式布置,让学生在完成小论文时,梳理、复习生态学课程内容,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环境问题融入时的注意事项
将环境问题融入生态学教学中,关键是要做到一个“融”字,切忌生搬硬套,刻意夹塞。其次要把握好分寸,尤其注意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把生态学串成了环境学。生态学有其自身的课程目标,环境问题的引入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决不能“脱轨”或“跑题”。一些重要的环境问题是先期(一般在大一)开设的环境学或环境学导论课程中要学习的内容,在后期的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引入,有加深认识和强化记忆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则是无谓的重复,不仅影响了生态学自身课程目标的实现,也让学生产生厌倦和反感。
参考文献:
[1]李博,林鹏,杨持.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杨持.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杨持.生态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余世金 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