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生态农业论文
1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人类建设生态农业的诸因素中,机械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特别是机械生产工具。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关系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关乎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最终决定了农村小康社会是否能够建成。优质高产的现代生态农业要依托于农业机械化的进步。
1.1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先进农艺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和桥梁。例如,实施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免耕播种、秸秆切碎还田等农业节本增效新技术,是人力和畜力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才能得以实施。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作为重要的手段,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施保护,抗击灾难,减小灾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不仅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作业,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1.2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措施实施和建设的保障
生态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大农业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农业机械不仅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农村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当代农村的先进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代替活劳动的子系统,能提供先进的工程装备和技术,来确保生态农业措施的实施和建设,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目的。从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还是采取先进的生产措施,都必须与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相结合。如割灌机能进行清林作业,地膜机能进行苗圃铺膜育苗,用挖穴机可以植树造林,用推土机可以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山、荒地的水土保持,荒坡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节水喷灌、防洪排涝工程,温室大棚,良种育苗技术,森林和种植业的超低量弥雾植保,精少量播种,化肥精量深施等生态环保节约增效型技术,都需要以农业机械化技术为手段来实施。整齐有序的机耕道、配备完善的机电灌溉设施、标准化节水灌溉是新农村风貌的重要标志,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秸秆粉碎还田、机收打捆、青贮、菌基增氧等农机综合利用技术,不但实现了变废为宝,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秸秆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机械逐渐成为建设生态农业的装备支撑,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技术不能替代的。
1.3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农业机械化能为保护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提供先进的农业工程装备,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如通过机械化手段施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化肥的使用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机械化手段防虫治害,能将农药充分雾化,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通过机械化手段将动物粪便及时收集,再加工成有机肥,可实现废物再利用,实现生态的资源循环利用,优化生态结构。通过机械化手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以使其得到综合利用,从而减少或避免对水质、空气的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
1.4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动力
生态农业今后的发展之路必然是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节能高效型的农业机械,开发绿色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并促使其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这有利于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农业机械化能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能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互动;能促进农机经营者不断学习机械、农业、经营、法律、安全、修理、保险等知识技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农业劳动者队伍中的佼佼者。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促进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进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动力。
1.5新型农业机械的运用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大型的新型农业机械的发展,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使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致富。新型农业机械的运用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1.6农业机械化对促使资源、劳动力和现代机电装
备有机融合产生积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一项节约自然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争抢农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光热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先进科学技术。农机化技术和机具装备的投入,将大大优化生态农业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优化种植栽培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加快城镇化步伐,并让有限的耕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转移,形成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进行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克服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局限性,让农民走向产、供、销的产业化商品经济大市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使农业产业结构向科学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生态农业的资源、劳动力和现代机电技术装备的有机融合。
2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的意见和建议
2.1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对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曾经有观点将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对立起来,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农业机械化对生态农业的作用,而且很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手段之一,是与水利化、电气化等密切联系且相辅相成的。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它壮大了现代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为实现生态农业铺平道路。
2.2提高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完善生态农业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很难正确处理全局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同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许多群众存在“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为此,要积极举办各种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健全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有关配套政策、措施,使生态农业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创新农作制度,变偏施化肥为多施天然有机肥,变大水漫灌为节水灌溉,变滥用农药为科学使用农药。
2.3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水是旱地农田生态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利用机具调控好土壤含水,建立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是保丰收的关键。机械化旱作农业是传统旱作农业技术的升级。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是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是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建立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机械化耕作制度,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其实质是减少耕作次数,减少水土流失,防止风蚀,防止地表水分蒸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高产、低耗,保护环境的目的。我们要把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向农业广度和深度进军,积极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广大农民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
2.4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统一的农业标准体系,搞好标准的贯彻实施,建立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长效机制。重视农机新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已有成熟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大力推广节水型农机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精密播种技术、精确施药施肥技术、飞机植保技术、农机节油技术,以及玉米、小麦、花生、薯类、大姜、大蒜等收获机械,果蔬和其他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机械,牧草生产机械,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其他技术不能替代的。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机工作者要充分运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深入研究农机与生态农业之间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探索和进取,掌握生态学的原理,以农业生态理论为指南,大力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把过去受到了破坏的生态农业恢复过来,并逐步建设成一个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生态农业生产系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刘成莲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