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产业论文 >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13 10:58:00人气:374

摘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困扰我国“三农”方面诸多的问题。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相关研究,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我国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成要素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综合性体系,涵盖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领域,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特别提到的农村和农业发展重点工程,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关键。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当前的我国农业产业实现了横向与纵向的有机统一,形成了涵盖整体产业发展链条各环节的综合系统。具体分为以下四个系统:(一)农产品产业系统。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农产品产业系统是整个体系的基础,并始终处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地位。我国的涉农相关部门构成了了农产品产业系统,农产品产业在农产品产业系统中具备整体性、多层次和动态性的特点,同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客观条件的影响,整体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走向[1]。(二)现代农业多功能系统。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现代农业多功能系统承担着整个体系的持续拓展,实现农业产业体系功能的进一步外延,实现农业产业体系功能的多元化作用。现代农业多功能系统在保证农业商品的基本功能外,同时还具备非商品的其他功能。具体体现为农产品除了进行市场化经营之外,一些农业的非物质产品同样也可以实现市场化的经营,并长期实现市场的共享和社会的公益,比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农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把整合农村产业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延伸和农村产业功能转变作为基本职能。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中,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根本,通过积极有效的现代管理方式与经营方式,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实现农业农村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创新机制、协作机制和产业融合服务机制能够有效促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四)农业生产性服务系统。在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农业生产性服务系统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农业生产性服务系统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服务产业,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各环节提供必要的服务,通过把技术、资金、人力以及市场信息等服务,很好的契合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并时刻满足整体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需求,保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服务链条的完整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全新思路和方向。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总体发展目标,保证我国现代农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运行,这也是党的对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一)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动态发展特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上世纪70-8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目标表现为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和生产管理的现代化;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按照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进入到本世纪以来,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内容,就是要把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把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丰富为广泛的、综合的具备时展特征的伟大工程。所以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具有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明显特征。(二)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地域性发展特征。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化,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地域性发展特征。我国的农业产局布局大体分为中东部、西部和沿海地区三种类别。各自地域的不同,带来了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的明显不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明显偏低;中东部地区开发较早,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产业化体系较为健全;沿海地区是中国目前经济最为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规模超前,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这些差异直接决定了我国各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明显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三)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市场化发展特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具备了市场化发展的特征。从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来看,已经具备了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市场化发展的特征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整个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并直接推动了农业企业的升级、转型,全面提升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2]。(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集约化发展的特征。农业产业的市场化细分使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集约化发展的特征愈发明显。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农业产业从业者更加专注某个核心领域和产品,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样的集约化发展,客观上刺激了农业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加快了农业产业新技术的推广,提升了农业产业全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而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专业化为节点形成了适应时展的全新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更适应了当前农业整体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考验,坚持做到了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努力适应时展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今后农村和农业的整体发展目标,通过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新格局。但就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还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业获得空前发展,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丰收,形成了粮食丰产、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到良好局面。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农业生产形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愈加突出,实现农业生产产量的进一步提升难度加大[3]。现有的部分农业生产粗放型管理现象还依然突出,耕地质量下降、城市工业污染以及农业自身生产污染问题明显。因此积极推进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保护迫在眉睫。(二)现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增大。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失衡已经是不变的事实,特别是随着国际市场的导向影响,使我国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农业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不能与当地的客观实际条件相匹配,降低了我国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也成为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为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农业产业体系不够健全,部分优良农产品推广滞后,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产生的影响和风险是长期的,必须给予重点解决。(三)农业科技革新压力增大。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我国虽然目前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升,以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和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但是在新装备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整体农业从业者的科技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另外,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持续投入,但我国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明显不足,核心技术的发展还继续加强。在农业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层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四)农村产业融合压力增大。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受到我国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的客观条件制约,各产业融合压力相对还比较大。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为引领的产业还需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布局中种养结合型、链条延伸型、农业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和复合型融合发展的多种模式还不够健全,各产业在发展融合中瓶颈期还没有度过,各种突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五)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撑压力增大。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继续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包括提供整个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农资良种、农机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推广、流通营销和物流、信息和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但目前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管理不够规范,以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还相对明显。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服务质量提升来满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

四、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全新的理念来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为今后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方针指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指引下,为构建适合当前国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党的报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的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因地制宜做好我国的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并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依据我国农业产业化地域性的特征,逐渐形成一批具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发展经济带。要积极鼓励和利用政策激励和市场调控手段,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引领,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形成农业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4]。(二)积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新业态。要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农业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重要论述,积极培育并壮大农业产业新业态。要积极通过农业产业创新和业态创新,来培育农业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新得增长点,通过农业产业新装备、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引入,来实现农业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成熟、壮大。要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开展农业产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农村电商为依托,持续建设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从而加快农村农产品市场的有效流通。要积极探索并拓展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功能的多行业、多业态延伸,有效融合农业产业的商品和非商品功能。(三)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始终把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动力,突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对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农村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持续构建并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制,通过有效整合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农业科技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产学研用、农科教企紧密结合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协同创新体系,鼓励支持农业新兴产业发展。同时,还要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保持向科技尖端的迈进。努力突破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越高,发展越好的地方,农村产业发展也越好,反之亦然[5]。因此,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可以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组织。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对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动力。要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发挥出政府在市场、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鼓励和帮助农业产业组织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产业竞争合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组织的自身经营能力、辐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实力。(五)努力提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农民整体综合素质偏低,因此,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需要持续在广大农民朋友中间开展各类农业科技教育、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现代农民,更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要集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资源,构建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科技下乡、定点帮扶等各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培养现代农业人才。要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需要,把生产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继续发挥好当地产业发展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农业产业组织负责人等人才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并积极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被时代赋予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大力开展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进程中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原动力,必将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超越和战略性提升,展现出新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依杭.新时代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18(5):45-49.

[2]张照新.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34-39.

[3]李国茹.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究[J].山西农经,2018(4):42.

[4]王文通.关于加快农业振兴的建议[J].河北农机,2018(3):13.

[5]董红,王有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困难及对策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05-109.

作者:宋山梅 向俊峰 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