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摘要:学界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要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就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路径选择及如何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研究还处于挖掘阶段。对此,从传统农业和原材料生产制造业融合、农业生产与消费性服务业融合、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特色种养园以及农村自然人文与现代休闲观光旅游融合四个方面总结了农业产业融合的路径依赖。最后,从积极打造农业原材料生产制造业农村基地、建立便捷农业生产生活的消费性服务产业、打造对接终端消费市场的特色生态种养园及打造人文和自然并举的生态旅游示范村庄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融合;融合路径;对策建议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于中共会议中提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得积极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主要为:其一,农业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提升较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显著差距;其二,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依旧明显,农村劳动力普遍外出进城务工,导致部分农村出现“人口空心化、空巢化和留守儿童普遍化”及耕地抛荒等社会现象;其三,农村河道砂石等矿产资源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和环境问题破坏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其四,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依然以农业传统种植业为农村家庭支柱性产业,缺乏二、三等高附加值产业支撑,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中共会议之后,颁布了旨在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求把构建农村第一、二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产业体系作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路径之一。其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适时颁布,成为指导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就学界研究来看,姜长云认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融合的特征是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持续转型的过程[1]。马晓河研究则进一步认为,农村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要以农业为根本依托,要跨产业优化配置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要以三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在农村区域全面铺开为核心要义,以促进农民增加经济收入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与“生活富裕”的目标追求基本一致,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另外,周立等发表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大产业发展”的观点,认为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3]。张红宇则从乡村振兴与企业角色定位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认为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企业应当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联系农民群众、服务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积极主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4]。关于农村三大产业为何需要融合的研究,陈学云和程长明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分配的弱质性、消费的弱质性及交换的弱质性四个方面展开,认为上述农业生产的特征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农业因难以创造超额利润而发展较为缓慢,所以为了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劳动要素投入,必须实现三大产业深度融合[5]。从既有研究文献来看,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要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已基本形成共识,对必须推动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原因解释,学界也已提供了较强的经济学理论支撑。但是,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路径选择以及如何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研究,尚需深入挖掘。因此,本文研究有利于科学指导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及“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追求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文在紧紧围绕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下,聚焦农村产业繁荣发展主题,审慎理性地分析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依赖,具体如下图1所示:
(一)传统农业和原材料生产制造业深度融合林毅夫等研究表明,尽管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的强盛才是支撑其高竞争力和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支撑[6]。就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融合而言,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当地农产品原材料的外生禀赋优势,以农业种植业生产为基础支撑,积极拓展农副产品原材料密集型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制造业的生产,形成粮食等初级原材料生产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在此传统农业和原材料生产制造业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其一,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此,构建一支廉洁、高效和能力突出型的农村支部领导干部团队必不可少,这是农村产业融合能否成功、乡村能否真正实现振兴的关键;其二,农业粮食生产的繁荣发展是农村产业融合的根本支撑,必须牢固树立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支撑的发展理念;其三,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初期,集体经济成分是农村建立日趋完善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系的突破口。
(二)农业生产与相应消费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庞春(2013)研究发现,服务业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有利于降低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交易成本和提升其交易效率,从而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生产和交易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最终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繁荣发展[7]。本文认为,发展农村消费性服务业是农村实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推动农村当地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其一,要以方便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为根本,积极对接服务当地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体系,降低整个农村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其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可由集体经济成分牵头推动,同时依靠个体、村民自有或民营企业等非集体经济成分来合法合规经营,这有利于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盘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市场;其三,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农副产品纵深加工业企业及其他附加产业之间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财政资金等资源要素要及时优化配置。
(三)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特色种养庄园体系陈学云和程长明研究认为,传统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分配弱质性、消费弱质性及交换弱质性特征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农业因难以创造超额利润而发展较为缓慢[5]。因此,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其与城市现代化产业消费终端进行服务对接,是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其消费日趋绿色健康化、偏好多样化,所以农村传统农业生产要适时对接城乡居民消费新特征,积极将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特色种养庄园体系转变。在此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庄园种养体系转变过程中,需要注意四点:其一,要紧密对接城镇居民终端农副产品消费结构特征;其二,粮食生产、水产和畜牧业养殖要尝试进行绿色认证;其三,积极成立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组织内要分工明确,成员要各尽其才;其四;科学的农业种养技术指导必不可少。
(四)农村自然人文与现代休闲观光旅游融合农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是依托农村既有自然和人文资源,积极探索传统农业和农村文化与休闲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利用农村自然、人文景观和传统农村风貌来吸引广大旅游消费者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发展农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不仅可以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以此挖掘传统农业资源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而且可以通过现代旅游产业广泛的带动作用来积极发挥各类产业的联动效应。在推动农村自然人文与现代休闲观光旅游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五点:其一,要积极挖掘村落的传统文化价值底蕴,以文化底蕴为内涵,积极打造人文旅游村落旅游景点;其二,要依托当地农业资源特色,积极培育农业生态自然风光;其三,要配套方便农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业开展的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其四,要人文、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人文环境保护并重,走农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其五,传统种养殖农业与生态特色小镇旅游业要有效衔接,是发展农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的重要突破口。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文发现,学界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要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已基本形成共识,对必须推动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原因解释已提供了较强的经济学理论支撑。但是,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路径选择及如何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研究,尚需挖掘。对此,本文从如上四个方面总结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产业融合路径。同时,针对每类农业产业融合路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本文均做了归纳总结。对此农业产业融合路径依赖,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具体如下所示:
(一)积极打造农业原材料生产制造业农村基地工业制造业是支撑地区高竞争力和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动力,因此农村产业融合的第一步就是要立足当地既有农业资源外生禀赋,积极打造农业原材料生产制造业农村基地。对此,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六点着手:其一,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着力构建一支廉洁、高效和能力突出型的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导干部团队,要加强其政治站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仰,要真抓实干,全心全意发展农村产业;其二,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初期,要积极借鉴农村集体经济成分发展较为成功地区(譬如华西村和南街村)的经济发展经验,以集体经济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农业原材料生产制造业农村基地;其三,要立足当地经济综合实力,积极引进农业原材料生产制造业配套的物质资本设施和人才管理团队,推动农副产品制造企业管理现代化;其四,积极搭建“互联网+”的农副产品生态供应链产业体系,以此做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生产”与“卖的出”的有机结合;其五,积极和农业类高等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农副产品新品种拓展和研发的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开拓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品类;其六,要积极做好农副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化质量体系认证,走农副产品生态产业链加工体系的绿色健康化发展道路。
(二)建立便捷农业生产生活的消费性服务产业发展农村消费性服务业是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必经阶段。本文认为,在构建农业产业融合路径过程中,要建立起便捷农业生产生活的消费性服务产业生态链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要积极构建各类副食零售、食宿住行、健康医疗及文化娱乐等农村消费性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其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可由集体经济成分牵头推动,同时依靠个体、村民自有或民营企业等非集体经济成分来合法合规经营,同时要发挥村民自治委员会的监督职能,防止非集体经济成分违法违规经营;其三,积极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和商品流通平台,借助“互联网+”的战略发展思维,积极引导当地农村消费性服务业向智能化转换,抢占农村电子商务消费型服务业发展的先机。
(三)打造对接终端消费市场的特色生态种养园传统农业生产的弱质性特征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农业因难以创造超额利润而发展较为缓慢。对此,根据农业产业融合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具体为:其一,要以城市农副产品消费终端特征为关注焦点,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和养殖规模和方向,同时建立市场调研和风险动态预警机制;其二,要建立农户互助合作组织,以组织的力量共同开发农村现代农林牧渔业种养园体系,形成规模化农业种养生产;其三,在农村耕地流转制度深入展开条件下,当地农村地区村党委可以积极引进外来大公司企业来共同开发当地农林牧副渔业等禀赋资源,以此开拓建立高端、物联网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农村特色生态养殖园体系;其四,要主动和各类农业类高等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积极的技术指导战略发展伙伴关系,并在村组农业特色生态种养园区建立各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和实验基地。
(四)打造人文和自然并举的生态旅游示范村庄发展农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建立农村特色休闲旅游小镇,不仅能够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特色产业的贯通融合,挖掘传统农业资源和农村祖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还可以通过现代生态旅游产业广泛的带动作用来积极发挥各类产业的联动效应。对此,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四点考虑:其一,要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农业休闲旅游调研规划。地方各级政府要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从农村产业融合和战略发展全局层面上把握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意识;其二,要积极协调好集体经济、农民个体和各类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着力解决好土地、资金、人才和利益分配问题;其三,要积极对接城乡休闲旅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特色旅游服务。要以服务特色化来作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市场名片,要为游客提供完善和高品质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化的休闲生态服务,同时要以乡村的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一流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为保证,并最终推动实现乡村休闲商业和度假地产的开发;其四,要立足当地村落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突出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对此,在保护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的基础上,要深入挖卷当地农村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当地村落特色建筑,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推出特色餐饮、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并因时因地积极打造“天人合一”、“世外桃源”般的旅游胜景,以此让游客住得有特色、玩得有特色、吃得有特色、买的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2]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N].经济日报,2016-02-25(12).
[3]周立,李彦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6-24.
[4]张红宇.乡村振兴战略与企业家责任.中国软科学,2018(2):13-17.
[5]陈学云,程长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产融合路径:逻辑必然与实证判定[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91-100.
[6]林毅夫,蔡P,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4-20.
[7]庞春.一体化、外包与经济演进:超边际-新兴古典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10(3):114-128.
作者:魏薇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