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路径
[摘要]现代农业的竞争是农业产业链的竞争,从产业链角度开展供给侧改革更能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以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能构筑农业产业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产业链公共信息平台,营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发展农业产业链物流体系。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业产业链;发展路径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逐步向城市人口转变,农业用地逐渐实现适度规模种植,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困境。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的自然社会属性决定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虽然农业生产规模有所增加,但效益偏低,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等情况没有大的改观。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下,农业的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但在现代农业条件下,农业是以产业链的形式存在的,现代农业的竞争是农业产业链的竞争,从产业链角度展开农业供给侧改革,可以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衔接,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性,增强农业产业链运作的效率和竞争力。
2南通市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是农村发展未来之路,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农业产业链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美国绝大多数农户就是企业,以企业方式运营农业,使得农业实现了高效运作。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可以消除或者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可以降低农业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的控制力,从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南通市农业产业链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增强实力的过程。
2.1南通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多样
课题组对南通市的农业产业链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对南通市郊区蔬菜种植产业链和草莓种植产业链、通州区东社镇农业园区葡萄种植产业链和蔬菜种植产业链,通州区江苏景瑞农业集团生产基地,滨海工业园区的蔬菜种植产业链,海安大米产业链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南通市农业产业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2.1.1“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农业企业与农户通过签订规范化的农产品远期交易合同,规定双方在农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以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的农业企业和分散农户的产业链纵向合作关系,这种组织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订单农业”。如海安大米产业链基本上采用了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海安是农业大县,全县大米加工销售企业近百家,比较知名的如南通市百味食品有限公司(海安黄金大米)、海安浩然米业有限公司、海安城东米业有限公司等。该种模式下,农户和农业公司是相对独立的,双方签订购销合同,农户根据订单组织生产,农业公司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并拓展销售渠道。农业公司和农户之间产权清晰,但农业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双方交易成本也较高。2.1.2“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中介组织带动模式是在“公司农户”组织模式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政府部门、农业企业或专业大户牵头下建立的,以各种中介组织包括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社、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销售协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桥梁和纽带,根据农业企业对生产产品的数量与标准,为农户提供统一的产前农资供应、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销售等各项服务,完成市场规划、产品收购、联系农业企业和贮运销售的产业链组织模式。江苏景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用了这种模式。通州区景瑞蔬菜专业合作社是景瑞农业集团下的蔬菜生产基地,该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和景瑞公司进行了技术、购买、生产、服务等方面合作。为增进合作成果,合作社设计了多样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户之间结成了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从而形成了“景瑞蔬菜合作社+农户”的联结关系。公司合作社生产的蔬菜销往大润发、沃尔玛、易初莲花、乐购、易德隆、欧尚、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合作社负责保障农产品货源,超市则确保农产品有稳固的市场。这种模式下,农业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运和销售,中介组织对组织内的农户负责,组织农户进行产前农资的采购,产中技术监督和支持,并根据农业企业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收购,也负责部分农产品的销售。中介组织的存在一方面通过集中采购和集中销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销量;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农业企业和农户直接交易的交易成本。特别是蔬菜,产品品种规格较多,质量标准多样,农业企业与农户间直接交易将导致产品的鉴定成本和搜寻成本很高,而由于中介组织与农户有直接的联系,对农户生产状况较为了解,由中介组织负责搜集货源则更为简便,交易成本更低。2.1.3“市场+基地+农户”模式。“市场+基地+农户”模式是一种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根据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发展传统产业,形成区域性主导产品,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沟通产销联系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农产品加工者、营销者与农户(生产者)之间的联结关系是相当松散的,他们之间没有成文的合同约束,互相之间交换活动完全是靠市场联结起来的,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也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从相互之间的等价交换中,得到各自的利益。比如南通建有大型的蔬菜批发市场,各个地区的蔬菜种植基地除销往超市的规格品蔬菜,剩余的蔬菜都销往蔬菜批发市场。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周边的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
2.2南通农业产业链发展问题分析
课题组经过调研发现,南通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还处于自发的初级阶段,产业链发展缺乏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2.1农业产业链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品种。从调研的蔬菜水果产业链、大米产业链来看,大部分的产业链都有了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产业集群发展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产业链同质化问题,农产品销路越来越难。例如蔬菜种植产业链,通过与种植蔬菜的农户访谈,发现南通各个县市都涌现出大批的大棚蔬菜,蔬菜种植品种类似,竞争激烈,盈利能力明显下降。草莓种植、葡萄种植都出现了类似情况。有特色的农产品较少,差异化产品较少,而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或者合作社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2.2.2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链竞争能力不强,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特色不够,也反映了农业产业链科技投入不足,产业链缺乏开发种植新型农产品的科技能力。农产品同质化、农产品品质口感低下等都需要科技开发新型品种和种植方法。农业产业链科技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也需要政府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投入。南通海安县黄金大米是百味食品有限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同开发的有机大米,该公司引进优质稻米新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采用防虫网覆盖、太阳能灭虫灯、稻鸭共作等先进技术,摒弃化肥、化学农药及生化制剂使用,严格按照国家有机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使得黄金大米的口感、生态环保、健康等方面比其他大米高出很多,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售价。2.2.3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农业产业链构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链中农民利益保障需要依靠农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农业组织是农民为获取最佳农业经济利益而组织起来相互协作的农民活动系统。国外农业组织主要为合作社和协会。虽然南通市每个村都成立了合作社,但这种行政手段成立的合作社并未真正运营,只是村集体挂的另一块牌子。真正行使合作社功能的是那些有独立农产品品牌的生产组织。比如海安大米、景瑞集团下的农业合作社等。从调查情况来看,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各自为战,比如各地的葡萄种植,蔬菜种植。只有将众多的种植户组织起来,形成各类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产前采购、产中技术支持与监督、产后销售的功能,农民才能真正获得产业链上应有的利益。2.2.4农业产业链信息化程度低,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沟通不畅。农业产业链信息化是提升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农业产业链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成,改变了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通过农业产业链上信息的高度共享,可以大幅度降低农业产业链的管理成本,缩短生产和市场的距离,根据市场要求,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市场服务;能够整合各个成员企业间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以拓展企业间优化配置的范围。南通市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主要依靠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农户从这些市场获取价格信息,对于整个农业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信息没有全面掌握和管理,产业链不能形成集成管理。从调研的蔬菜产业链来看,除了像景瑞集团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对整条产业链有较好的信息化控制之外,其他蔬菜产业链还处于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方式阶段。大米产业链中,黄金大米已经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实现网上销售,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掌握黄金大米的生产过程,这使得消费者对黄金大米的环保、健康的品牌效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
从中央会议精神和文献可以看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农业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产品,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有效需求,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业产能过剩问题。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该侧重于农业产业链的改革,农业产业链管理涵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管理,以农业产业链为基点开展供给侧改革,使得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更高,农业生产与市场衔接更加紧密,更能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也更能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推动南通市农业产业链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本地农业产业链发展存在的各项问题。
3.1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家庭内部有很强的组织性,但家庭之间组织性很弱。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各自为政,导致农产品供给竞争激烈,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利益分配更倾向于农产品流通领域。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需要改变利益分配的“两头小,中间大”的问题。南通市农业已经明显出现农业产业聚集的趋势,形成了大型的蔬菜种植、大米种植、水果种植和苗木种植等基地,种植基地的形成为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夯实了基础,种植基地内部的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以组织起来,形成各种专业的农业合作社。将本地葡萄种植户组织起来形成葡萄专业合作社,为葡萄种植户提供产前的农业物资的集中采购,产中科技培训,产后的统一销售渠道,避免葡萄种植户的各自为政。海安大米种植户形成大米专业合作社,创建大米自有品牌,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蔬菜种植户形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开拓城市蔬菜品牌销售渠道,统一蔬菜质量规格品,为城市居民提供环保生态蔬菜。合作社的组织者可以是村里的销售能手,可以是村干部,也可以是农业龙头企业。政府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应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农民提高认识,起草合作社章程,理顺合作社利益关系,给予合作社一定的财政税收支持。
3.2培育能构筑农业产业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产业链发展关键是农业产业链上起主导作用的主体的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渠道商等都有可能成为农业产业链的组织者。这些主体应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和扩大发展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链系统的组织者、物流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各项服务中心和市场的开拓者,应能在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够最有效的构建技术、品牌和资本平台。政府要积极扶持这些主体的发展,不管是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还是农产品渠道商,只要具有发展成为产业链组织主体的潜力,就加以扶持,逐步建立起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这些主体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培训、对主体实施税收减免和科技支持。
3.3完善农业产业链公共信息平台
信息对农业产业链的整合非常重要,增加链上组织主体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和协作程度,保持产业链上信息畅通,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所形成的“长鞭效应”和“乘数效应”,能够大幅度提高产业链运行的效率。电子商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较好的技术框架,政府部门要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搭建销售终端信息的网络传输,为农户提供基础的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覆盖全市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的实时传输。统一政府部门的多个农业信息网站为统一的农产品供销信息网,健全网站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充分宣传让每个农户能登录该网站查询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实现市场与生产的无缝衔接。
3.4营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农业产业链整合的整个过程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将为产业链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农产品成本的降低和质量、安全性的提高,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农业科技的投入、创新与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广泛运用,可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技能和管理能力等,使得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长、拓宽,形成新型的网络型农业产业链,向横、纵向两方面延伸。科技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增加其附加值。为了实现科技兴农,鼓励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加强与科技部门的合作,与南通本地科研院所和全国知名大学合作,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口感。政府应给予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开发的财政税收支持,调动农业部门为农业经营主体和科技部门牵线搭桥,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科技支撑体系。
3.5发展农业产业链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质运动和有关部门的技术组织、物流管理活动。它涉及到农用物资供应、农产品的保鲜、运输、储存、初深加工、销售等作业,根据物流合理化原则确定农用物资和农产品物流内容、物流时间、物流方式、物流环节、物流手段以及物流规模和结构等内容,包括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物流。农业产业链的一头是农户,另一头是市场,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可以使龙头企业,也可以是农业物流。农业产业链的主体是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去面对市场,必须依托一定的渠道,发展现代物流是一个重要途径。政府要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关联度大、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专业化市场和物流中心,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制度,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不断改进物流技术[7]。鼓励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企业,进行农产品集中采购、规模化物流,以服务优良、成本低廉的物流配送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谷永芬,吴倩.我国农业产业链升级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1(08):88-93.
[2]王凯,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索,2004(11):28-32.
[3]王艳艳.商丘特色农业产品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2013(9):197.
[4]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的“以工促农”机制的动力模式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0(3):24-29.
[5]宋建晓.构建闽台现代农业物流体系[J].发展研究,2006(8):22-24.
作者:顾云松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