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在研究型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教育生态学原理给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推进教学改革,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生态观,构建开放、和谐、多维互动的生态化课堂。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教育生态学
一、研究型教学案例
我在教了《话说北宋》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唐亡于内,宋亡于外”、“唐亡于地方,宋亡于中央”,你对这个观点是怎样理解的?
1.学生当场就指出来了:唐是因“藩镇割据”而亡,这是唐朝的内部原因造成的;而北宋吸取唐亡的教训,极力地削弱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权力,却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不能抵御外敌入侵,所以说北宋“亡于外”、“亡于中央”。学生很满足。因为该题目确实比较简单,就是刚学过的内容,只不过是老师高明的概括了,而且很简明,似乎就是常见的“定律”。
2.我接着启发他们,“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尽信师不如无师”。尤其是这种看似言简意赅值得“观赏”“令人信服”的东西,我们不要被其外表所迷惑,而要细细咀嚼、玩味。我把这个题目作为长期研究的题目交给大家,希望有人在这学期内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特别说明,老师会根据你的理解质量记入平时成绩的特别加分项。
3.第二天绝大部分学生就交了作业。除了书写认真,字数差别之外,只不过是昨天课堂讨论发言的翻版。有三位同学没交作业,他们说:“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似乎没有错,另外,北宋自身如果实力强大,也不致被外敌所灭,这似乎也是内部原因造成的。”
4.我对他们表示了赞许。并且重申了前一天的话,告诫他们研究性问题如果这样容易就得到答案,那还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浅尝辄止和只知盲从绝不是做学问的态度。
5.一月之后,我在讲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之后,有位同学给了我这样一封答案: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理由是: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内因造成的,即“内政不修”,如北宋中期已经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不得不任用范仲淹、王安石先后进行变法,但因为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都先后失败了,结果使国家并没有强盛起来,这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外敌入侵也是原因,但只是外因,不能起决定作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保护封建经济的发展。唐因“藩镇割据”而亡就说明必须加强中央集权。而要加强中央权力就必须削弱地方权力。所以削弱地方权力并不是北宋灭亡之过。该生很兴奋,并特别指出:“这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您在课堂上讲的。”我也很兴奋,我为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而兴奋。但我又指出:“照你这样说,唐亡是因为地方权力大,宋亡的原因是地方权力小,这不是矛盾了吗?”“看起来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
6.期中过后,他终于交了一封800字左右的文章,其中列举了好多史实,如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合理性和地方权力过重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把握好一个“度”。我让他把这次研究的经历和结果公布出来,给他的特别加分项中郑重地加了10分。
7.这以后,全班同学学习历史的气氛很浓厚,我给的研究题目参与的热情很高。
8.高考后,有三位同学被兰州大学历史系录取。
二、教育生态学原理的运用
1.遵循生态位原理,真正发挥“双主”作用
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课例中首先是平衡师生生态位。老师是“设计师”、“引路人”、“教练”,学生是“建筑师”、“探险家”、“运动员”,不论是师生互动交流方式,还是知识体系的构建,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次是平衡生态位。生态位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兴趣等方面是有个性差异的,教学中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所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2.运用“鲶鱼效应”,激励学生的创新活力
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本课例中我放养了两条鲶鱼:一条是评价型鲶鱼―――特别加分项,一条是人才型鲶鱼―――能积极研究问题的学生。因特别加分项的运用而出现了课例第“3”步的效应,因研究型人才的运用又出现了课例7的效应。两条鲶鱼搅动了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惟书惟师的旧生态环境,创造了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新生态环境。
3.运用“一潭活水效应”,挖掘学生的研究
潜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课例中的第“2、4、5”步,老师的诱导、点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也是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丰富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引来了“源头活水”,在学生的思维水面上始终荡漾着层层涟漪,学生的认识才会逐步深入、清晰。
4.遵循“教育节律”,把握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英国“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提出的“教育节律”理论认为:“并没有一个唯一自由―――纪律―――自由构成的三重循环,而是整个智力发展是由多个这样的三重循环阶段交替构成。”以使整个教育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往复的节律感。在每个循环中,第一自由阶段为“浪漫阶段”,中间的纪律阶段为“精确阶段”,最后的自由阶段为“综合运用阶段”。本课例中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实现了三步跨越,而每一步都会让教育的主体沿着“浪漫”阅读―――“精确”固化―――“综合”转化为能力,我不急于求成,不会强行灌输问题的结论,强调教学过程按客观规律运行,注重教育过程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1月第一版
作者:李怀清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