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产业论文 > 中外农产业集群发展评析

中外农产业集群发展评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3-17 11:18:00人气:371

1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随着集群竞争优势的显现,产业集群成为很多产业发展的战略之一,集群(cluster)一词也逐渐的被应用到农业产业中来.国外多把农业产业集群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及农业企业集群等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国外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从集群活动的角度出发,如Oklahoma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理事会(OklahomaGovernor'sCouncilforWorkforceandEconomicDe-velopment)把农业和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活动概括为3种:农业生产(agriculturalproduction)、农业支持(agriculturalsupport)和增值加工(value-add-edprocessing)[1];另一种从集群的组成角度出发,如Kulshreshtha和Thompson认为集群由三个子集群组成:农业生产子集群(agriculturalproductionsub-cluster)、食品加工子集群(foodprocessingsub-cluster)、农场投入制造子集群(farminputmanufacturingsub-cluster)[2].国际经合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把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将农业产业集群列入“部门或层次产业的范畴”.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进入高潮阶段,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向会娟和曹明宏(2004)[3]将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定义为“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中心,大量专业化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在农村社区范围内柔性集聚,为共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密集合作网络”.宋玉兰和陈彤(2005)[4]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在接近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同处或相关于某一特定农业产业领域的大量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相对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群体”.任青丝(2007)[5]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就是在接近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一定范围内,与之相关的大量企业和关联支持机构在空间和区域上的柔性集聚,以专业化和规模化取得独特竞争优势的网络集合体.刘宏洲(2009)[6],黎荆(2010)[7]将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以传统农业为中心,以大量专业化相关企业及中介机构为支撑,在空间上集聚形成的包含农户、企业、机构及市场等在内的密集柔性合作的网络群体.王严克(2010)[8]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旺盛的自我生长能力,群内潜在共存的各个子系统―――企业,通过相互间的竞争和协作,能自发出现时间、空间和结构上的有序性的开放大系统.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尚不统一,但其内涵确日渐明晰:首先,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业或农业关联企业为基本单位;其次,农业产业集群具有空间地域的集聚性;再次,农业产业集群是内部成员柔性结合的有机整体.综合以往学者们的研究,本文把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以大量涉农经营的相关企业为基础,在空间地域范围内集聚形成的包含农户、企业、中介机构及市场等在内在要素柔性合作的有机整体.

2农业产业集群的历史回顾

2.1国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兴起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农业一体化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avis和他的助手Goldberg首次提出了“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integra-tion),并将具有产供销三方面业务的企业综合体定义为“农业综合企业”(agribusiness)[9].农业一体化强调产业关联和产业组织变革,加速了资本的集中和产供销环节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业和工业的结合,加速了农业进一步商业化和现代化.随着技术进步和政府管制逐步放松,导致产业融合在农业领域日趋深入.农业一体化进程中的融合趋势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农业、生态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工厂化农业、综合型农业等几个方面[10].随着人们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重视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研究.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已成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农业产业集群也受到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外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如荷兰的花卉产业群、法国的面包产业群、美国的葡萄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群等.依靠集群模式发展,国外农业产业从开发研究、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物流管理的高效完整产业链网络已成型,竞争优势明显提升.

2.2国内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是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研究不断深化而发展的.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呈现.1995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论农业产业化》,肯定和总结了山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指明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从此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牛若峰、夏英[11]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组织方式、运行机制与实践进行了研究,并从多角度阐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产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是市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李贵卿[12]经过分析国外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特征,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值得借鉴的几点看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约半个世纪,在其形成机制、表现形式、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但是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背景来看,与发达国家是相同的,都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国内市场化快速发展,如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促进优势农业区建设,提升我国农业竞争优势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从2003年起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集群理论应用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宋一淼(2005)[13]从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农业产业化路径;王建国(2005)[14]将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农业阶段、农业产业化初始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化阶段(图1).在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及农村城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并发同进的.

3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集群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本文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模式、案例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对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理论综述和简短评价.

3.1形成机制研究

农业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进一步延伸,是组织形态与农业生产结合的新模式.考察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就是要借鉴工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经济学史上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Marshall,1890),他提出“外部经济”这一概念用来解释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Weber,1909)从工业区位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后来的胡佛(Hoover,1937)、哈耶克(Hayek,1945)和斯科特(Scott,1988)等人也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研究;克鲁格曼(Krugman,1991)提出了新空间经济理论,在《空间经济: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产业集群和聚集经济的形成因素.20世纪90年代,波特(Porter)[15]明确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从创新和竞争优势的角度研究集群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理论模型”,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推向高潮.农业产业集群是在区域所拥有一定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在一定动力机制的作用下逐步演化形成的产业系统群,其动力机制包括“根植性”、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学习效应、政府作用以及外部环境.Steinle和Schiele[16]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核心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及互补,降低沟通成本和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获得知识溢出效益,分担创新的风险,提高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增强集群的竞争力,驱动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在理论上填补了我国农业产业集群领域的空白.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观点.宋玉兰(2005)[4],尤晨(2007)[17],蒋才芳(2009)[18]等人认为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市场竞争需求、规模经济以及路径依赖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刘恒江(2005)[19]、周新德(2008)[20]等人认为动力机制则是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郑风田(2006)[21]等通过对云南斗南花卉集群的研究,认为创业家在我国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周雪松、刘颖(2007)[22]认为是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农户企业化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从总体来看,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注重相关理论指导,而国内的则大多从我国农业经济的角度,借鉴国外相关理论阐释集群形成机制.

3.2发展阶段研究

在国外,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演变而来的.产业集群和产业一样也存在着生命周期.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产业集群在全球各地的实践,国外学者开始研究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问题.1998年,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从时间维度考察了产业集群的演进,并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阶段(formativephase)、成长阶段(growthphase)、成熟阶段(ma-turityphase)、衰退阶段(petrifyphase).波特(1998)[23]也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做了研究,他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分为诞生阶段、发展阶段、衰亡阶段.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似,我国学者对农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呈现“四阶段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是以群内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志,以群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灭亡的全过程,也就是集群从孕育到衰退具有阶段性和共同规律性的厂商行为(特别是进入和退出行为)的改变过程,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成长、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24]。聂淼(2007)[25],周新德(2009)[26],王华红(2010)[27]等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将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分为萌芽、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郎付山,陆迁(2010)[28]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萌芽阶段、成长阶段、稳定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有一个形成和演化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直至衰亡的生命周期阶段,按照农业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集群竞争力等一系列标志可以将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并不是绝对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动态过程,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可能出现跳跃,也可能出现中断.

3.3发展战略模式研究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集群政策.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是在市场经济完善并具备了现代物质技术条件下的前提下兴起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规律可循性.从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来看,大多自发形成的,但也可以有意识的规划发展而成.总体上将集群发展模式分为两种模式:市场主导型农业产业集群和政府扶持型农业产业集群.Sommers(2001)[29]对华盛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要加强集群内机构组织的协助和规范作用,发挥品牌效应.ClusterDevelopmentAgentDistrictIndustriesCenter(2002)[30]研究了印度Krishna地区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并运用SWOT方法对其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加强优化生产加工设备、创新提高食品加工附加值、强化地方相关机构与食品加工企业的联系等措施来提高该地区的集群竞争力.Cho(2004)[31]介绍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小企业集群和网络的竞争优势,并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集群政策涵义.KoreaRuralEconomicInstitute(2005)[32]对农业企业集群提出了政策导向和政策建议,如建立法律法规框架、在集群参与者之间创立亲密的合作关系、提供广泛的金融支持和投资、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战略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张丽(2005)[33]、兰肇华(2006)[34]、金青梅(2007)[35]、陈志平(2009)[36]、花永剑(2010)[37]等学者分析了政府在农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政府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于“制造”产业集群,而是要发现那些已处于萌芽状态并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加速地方集群网络的形成.在我国,由于集群的主体要素、结构和发展环境的不同,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战略模式.王建国(2005)[14]、王艳荣(2009)[38]从组织模式的角度出发,将农业产业集群其划分为“公司+农户”型、农民合作组织协调型、龙头互补带动型、纵向一体化型和同心多元化型等多种模式;向会娟(2005)[39]、高峰(2008)[40]、张廷海(2009)[41]等学者从动力机制角度提出农业高科技园主导型、市场依托型、外来资金带动型与专业化小城镇型等多种模式来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尹成杰(2006)[42]从集群产业类型角度将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归为种植业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与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等几种发展模式.以上各种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分类实际上是出于不同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需要,对农业产业集群进行分类,制定选取的分类标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总体上来说,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农业产业集群的不同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足以囊括所有农业集群模式,同时国内学者仍然缺乏关于分类标准的系统性研究.不同地域由于资源禀赋、人文历史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差异,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3.4实证分析

国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多集中于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集群,如“新世界”葡萄酒集群,澳大利亚、美国某些地方的有机农业集群等.自1998年以来Porter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葡萄酒集群为对象进行研究,并出版了其专著《加州葡萄酒集群》.随后,Mueller和Sumner(2005)[43]对加利福尼亚的葡萄与葡萄酒集群进行研究,并对Porter的集群观点进行了评价;Pre-vezer(1997)[44]运用新企业进入模型分析得出了农业和食品产业集群内各个部门之间很少有相互吸引和相互作用及农业产业集群的进入壁垒高的结论.Kulshreshtha,Thompson(2005)[2]通过建立农业和食品投入产出和劳动力就业模型,分析了集群对经济的直接、间接和诱致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国内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于基于地区特色农业的农业产业集群,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集群研究相对较少.宋玉兰(2005)[45]利用SCP理论框架对新疆棉花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王保利、姚延婷(2006)[46]以陕西省渭北绿色果品产业集群为对绿色农业产业集群进行指标构建并评价;陈庭玮、陈琳(2008)[47]运用GEM模型对云南花卉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测定并评价;原国霞(2010)[48]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实证研究对象从农户经营组织的角度来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张明莉、李飞虎(2010)[49]从生态论理论出发对河北昌黎葡萄酒产业集群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为其发展提供正确的生态位策略.此外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集群、广西贵县糖业产业集群、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陈村花卉产业集群、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等都是在某一地区形成的一批农业产业集群现象.这一方面显示了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强劲发展势头,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发育尚不成熟,体现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

3.5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产业集群评价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评价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从定性描述到定量研究的过程,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与判定指标逐渐细化.近几年来,国外学者基于定性研究成果,努力探索产业集群评价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设计了产业集群表(clustercharts)法来确定集群的边界,他认为定量地判定集群范围是认识集群的前提.随后区位商、投入产出分析法、产业细分法等方法逐渐得到应用来确定集群边界并对进行评价.加拿大学者Padmore和Gibson(1998)[50]通过多年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在Porter“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出了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GEM模型(图3),即基础(groud-ings)―企业(enterprises)―市场(markets)三因素对应的首字母缩写.GEM模型评价集群竞争力,是通过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因素的量化进行的.Goetz等(2004)[51]采用地方就业分析(localem-ploymentanalysis)、区域配额(locationquotient)、变化共享分析(shiftshareanalysis)、工资(wa-ges)、bubble图(bubblecharts)、位置关联(loca-tionalcorrelation)和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a-nalysis)等对美国东北部的农业和食品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我国有些学者秉承了国外产业集群评价的一些方法,在定量研究上也作了不少探索.郑海天、盛军锋(2003)[52]通过对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微观和宏观分析,构建了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量化集群竞争力,并进行了实证.蒋录全、吴瑞明(2006)[53]构建了一套涵盖12个因素、46个子因素和97项显性观测指标的五层测评体系.刘友金(2007)[54]对GEM模型进行分析,并探讨了GEMN模型的构建及其量化处理等问题.郭欣旺、李莹(2011)[55]利用GEM模型对甘肃马铃薯产业集群进行竞争力分析.由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滞后,相关方面的数据很不完整,国内学者大多借鉴国外产业集群评价方法及模型对集群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在分析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指标体系设计创新不足.

4结论与展望

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已相当成熟,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也相对完善.与国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相比,我国农业集群研究相对滞后,整体尚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涉及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机制和模式等诸多方面.无论是在理论成果还是研究方法上,大多借鉴国外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特点阐述相关理论,自身的创新点较少.在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方面,大多属于定性分析,定量的系统研究较少,缺乏对地区农业产业集群深入的实地调研,所提出的发展政策及建议,往往过于理论化,难以对现实集群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在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应密切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特点,为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