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产业论文 > 基于工业化理念下农业产业的进展途径

基于工业化理念下农业产业的进展途径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2-22 13:54:00人气:374

本文作者:王禾清 单位:个旧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1基本内涵及其必然性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是指利用工业优越的发展载体、良好的组织形式、优良的质量标准、创新的市场营销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工业发展思维和成功经验运用到农业发展上来,从而更大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个旧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提升个旧农业特色水平,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产业,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在农业产业领域努力促进和实现效益、项目、科技和品牌的统一。效益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没有效益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项目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科技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手段,没有科技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品牌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志性成果,没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2现状与特点

个旧是一个工矿城市,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对城市供给和农村稳定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培植、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个旧实际提出了围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两个基础;建立完善农业发展的支撑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体系;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个结构,采取科技服务,市场信息、依法行政、山区和坝区分类指导、示范基地建设五大措施;发展以玫瑰花、菊花为主的花卉产业,以大草乌、灯盏花为重点的生物资源产业,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为主的制种产业,以芦笋、青刀豆、洋蓟等中高档蔬菜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奶牛、肉牛养殖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畜牧产业、烤烟产业等六大产业及围绕市场,服务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农村发展思路,为个旧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发展的特色日益突出,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

2.1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按照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个旧加大优质粮食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实施“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带动区”的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通过配套良种、良法和良技推广,促进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实施优质稻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000hm2;2009年实施2667hm2超级杂交稻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量达850kg以上,比一般杂交稻亩增产200kg左右;同时在南部山区加大优质杂交玉米推广种植力度,带动全市旱粮种植面积达6666.67hm2以上,年增产粮食606万kg;推广粮食间套种技术1万hm2,年增产粮食1000万kg。大草乌种植面积达333.33hm2以上,打造了南部山区的特色产业;冬季杂交玉米制种规模稳定在666.67hm2,形成全国县级冬季最大的制种基地;以芦笋、“小铁头”、鲁沙梨、红梨等为主的果蔬产业发展迅速,年种植面积在9333.33hm2左右,年产值上亿元;水产养殖面积1333.33hm2以上,鱼苗繁殖在全州名列前茅,是全省最大的鱼苗繁殖基地之一;烤烟种植面积1333.33hm2,农民烤烟收入4000余万元,成为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2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形成

当前,农产品市场流通已成为个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不但活跃了农村市场经济,而且较好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了农产品外销问题。目前,全市拥有批发市场15个,年交易量1038万t,年交易额67809万元。

2.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健全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力度,针对全市发生农作物病虫种类多的特点,强化防治措施和建立统防统治机制,为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农产品产地及产品加强检验和检测,采取多点、广泛采样抽检形式,共对辖区5501个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7.91%。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认证666.67hm2,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10个。

2.4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初具规模个旧市坚持以多种形式创办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如乍甸乳业、大屯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通过更新改造,实力更强,带动能力更大。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制定了大草乌种植标准体系、灯盏花GMP标准体系、滇屯502种植标准体系、玉米冬季制种标准体系、奶牛养殖标准体系等。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5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建立

个旧农业信息网自2004年建立以来,开辟了“农业资讯、农业政策法规、招商引资、特色农业、供求信息、农业科技、病虫害监测预报”等栏目。实施“数字乡村”工程,通过平台实现以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等方式,全面展示和反映全市各地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每年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产品供求信息3000余条,收到信息反馈500余条。3存在问题1)农业产业化程度底。由于种植规模不大,养殖方式落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北部坝区可用耕地逐年减少,给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带来了不确定因素。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以传统的种养殖业、林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仅靠传统的农业,很难实现跨跃式发展。3)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够。农业产业组织结构是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这种分散、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格局,由于生产效率不高,经济实力弱,难以抵御生产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4)农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前瞻性的指导;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通信落后。5)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虽然近些年培育了一批农业企业,但真正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型农业企业还不多,且大多数农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实力差,承受风险能力低,因此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6)市场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备。虽然建立了一定数量的集贸市场,但专业性批发市场少。市场信息反馈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等,难以分散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

4对策和建议

4.1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构建“三农”投入的长效机制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预算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达5%以上,明确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5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扶持“三农”,城市建设维护税的30%用于乡村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2)建立新农村建设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贷款担保制度,实行以财政贴息为主的方式,重点扶持竞争力强、带动性好的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农业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项目与农民的土地、劳力合作,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体制,形成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4.2以新农村重点示范区建设为试点,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1)提前规划示范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培植,探索在示范区开发经营用房,优价置换给失去土地农户,发展第三产业;预留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作为示范区村组及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工业、旅游业的基地,发展壮大示范区集体经济;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2)按照“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农民新村,为示范区农户提供良好的居所。

4.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1)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规划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个旧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优势产业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发展。突出个旧“城郊型”农业特点,以效益为中心,特色产品、优良品种为基础,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3)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养殖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和无公害生产进程。引导龙头企业以发展特色农业和名牌农产品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

4.4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

1)贯彻“取消农业户口,自由迁徙”政策,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地提高城镇化水平,重点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2)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按照“抓培训、重转移、增收入”的工作思路,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3)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提高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取消对农民进入一些行业、岗位的任何限制,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4)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使进城农民在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城乡救助体系,把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失地农民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解决农民进城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