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为了促进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使生态学专业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始终和企业需求相吻合,文章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包括明确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生态学专业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改革生态学专业教学和考核方式;完善生态学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方案的完善。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考核方式;岗位能力
目前高校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的矛盾愈发突出[1],如何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岗位能力相吻合[2],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3-5],企业面临着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更新,企业岗位对生态学专业毕业生能力的需求也在变化,基于此,本文针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院校,开展了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单位调研,重新梳理了生态学专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调整了课程设置,更新了教学内容,开展了教学和考核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一、明确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开展了企业调研和往届毕业生调研,确定了生态学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岗位,并分析当前就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重新确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如下:本专业面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规划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在生态环境保护、机场生态规划、环境评价和教育等领域,从事机场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保护与恢复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5年左右应达到以下要求:①掌握生态学专业所需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具备解决生态学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担任团队负责人;③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④能从事生态环境领域的生态监测与评价、机场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与恢复等工作;⑤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
二、确定生态学专业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
高校应围绕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紧紧围绕当前产业发展新的需求,保证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真正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综合来看,确定的毕业要求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基础与专业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和使用现代工具、社会服务、环境及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高校应紧密结合企业和往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性和应用性,确定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8门,突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体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具体的学分比例如表1所示。
三、改革生态学专业教学和考核方式
生态学专业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支撑毕业要求,教学环节的实施和考核应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开展,实现学生专业与岗位能力的对接,同时企业参与教学,学校、学生和企业定期沟通,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持续改进,始终保证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不偏离。企业参与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企业人员来校授课、学生到企业开展教学活动等。同时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要彻底改变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形式多样化,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强化过程考核,具体的考核形式包括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作业、调研报告、学生答辩、实践操作等,课程考核的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的达成,并在考核结束后,由教师评价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目标的达成情况,对达成度低的课程目标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用于下一轮课程教学的改进。
四、完善生态学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方案
生态学专业课程考核结束后,教师以每一门课程的达成度为基础数据,计算每一个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定期评估教学质量,部分教学环节的评价过程要有企业人员参与,2020年1月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纠正偏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及时修订课程标准,保证教学内容始终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使该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相吻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其中,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明确了新形势下生态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该专业的毕业要求,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修订了课程标准,开展了课程教学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更具活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提升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对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始终和企业需求相吻合,同时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并进一步完善教学保障条件,使企业人员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评价,及时掌握企业生产需求的变化,及时纠正人才培养中学生能力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的偏差。
参考文献:
[1]张雨清.基于学生就业视角的高校专业建设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6.
[2]张爱萍,郑晓芳,闵伸.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67-69.
[3]李盼道,李宁.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4):6-12.
[4]王学武,韩冰.应对新旧动能转换: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林区教学,2019(3):28-29.
[5]王伦刚.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8(2):52-54.
孙景宽 李田 任加云 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