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多功能农业发展现实条件及基本模式

多功能农业发展现实条件及基本模式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1-08 16:28:00人气:347

摘要:农业大省的四川,目前多功能农业发展已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加快四川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促进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面临的地形地貌、区位交通、自然资源等现实条件基础上,强调坚持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提出了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四川省;多功能农业;现实条件;发展模式

一、引言

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2021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加快培育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的现实条件,同时也面临自然资源约束、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等不利条件,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因此,四川大力发展多功能农业,积极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属性,改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和效率,突破四川资源约束瓶颈,不断提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建设美丽四川,实现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

二、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条件

(一)地形地貌条件四川位于中国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部为高原、山地,东部为盆地、丘陵。其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丰富的地形地貌为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地势高度悬殊,地貌复杂也为多功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流通服务等方面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区位交通条件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2020年全年通过公路、铁路、民航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735.4亿吨公里,年末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能力250万标箱[1]。公里交通在四川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20年底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一举突破80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三;四川处于我国高铁主通道的两纵、一横上,贯通京津冀、太原、关中平原、黔中、成渝、长江中游、长三角等城市群;四川省内已建成有16座机场,其中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通航后,成都市也将成为中国第三个拥有两座大型国际机场的城市。四川省优良的交通条件为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条件,但仍须进一步加大对四川边远地区的交通建设,为四川多功能农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交通条件。

(三)自然资源条件四川省自然资源丰富,在气候资源方面,四川区域间气候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冬暖、少日照,西部则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部分地区也表现为山区立体气候、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等气候类型。在土地资源方面,截至2017年底,四川土地总面积48.6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1%,土地利用以林牧业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6.73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13.8%;园地0.73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1.5%[2]。在水资源方面,四川省水资源总量共约3489.7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2547.5亿立方米,有长江干流(四川段)、黄河干流(四川段)、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和沱江等六大水系;有泸沽湖、邛海、二滩水库、白龙湖、鲁班水库等13个湖库,水资源充足。在森林资源方面,截至2019年末,四川森林面积达192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9.6%,森林蓄积增加1806万立方米,达到18.97亿立方米。在草原资源方面,四川省各类饲草产量2725.3亿公斤,其中包括天然草原鲜草产量869.7亿公斤,人工种草产量439.5亿公斤。在生物资源方面,截至2019年底,四川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占全国的39.6%,有高等植物1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3]。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起着母体性作用,是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物质性基础[4]。富饶的自然资源为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仍需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

(四)经济水平条件2019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达4.66万亿元,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07.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36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443.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774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2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5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9元。四川农业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2019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7.9万公顷,产量3498.5万吨[5]。经济发展为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四川省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亟需解决。

(五)历史文化条件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在今川西地区建立了蜀国,在今川东地区建立了巴国,故古称“巴蜀”。秦灭巴蜀后,责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此后更是向蜀地大规模“移民”,巴蜀彻底和中原成为一体。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以及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不同民族文化特色明显。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民族文化条件为四川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快速发展多功能农业提供了极好的先天条件。

(六)生态环境条件四川省生态环境不断好转,2019年全省城市平均空气优良天数率为89.1%,农村区域环境空气优良率为95.1%,六大水系90.8%达优良水质标准,13个湖库中92.3%达优良水质标准。全省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分别为63.8、87.9、34.3、83.3和99.8,全省21市(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介于61.5~85.1之间,均处于“优、良”状态[6]。不断好转的生态环境为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根本扭转,必须进一步花大力气进行有效治理,为多功能农业发展创造更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

三、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应结合四川发展多功能农业的有利条件以及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将绿色发展放在首位,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意识,不仅要健全绿色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的绿色化,还要实现生态环境的绿色化,全面推动四川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四川多功能农业绿色发展步伐。

(二)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的原则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的原则,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重要内容,结合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面临的科技创新驱动不足问题,应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提升多功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的技术装备等条件,大力引入和培养推动多功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的研发人员,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逐步实现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推动四川多功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协调、融合发展的原则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要坚持协调、融合发展的原则,应进一步提高四川多功能农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充分性和协调性,同时协调发展离不开区域间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四川区域间产业链的延伸和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四川多功能农业的人文、生态、经济、社会的有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要坚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必须立足现有的基本条件,统筹谋划,合理规划四川的多功能农业发展,特别注意规划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切实能立足当下,放眼长远,为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确立好长远而准确的发展定位。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充分结合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前提条件,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大力降低化肥和农药等要素的使用量,积极发展低投入、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绿色多功能农业,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到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中,真正实现四川多功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四川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应根据四川的基本现实条件,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效统一”的满足多功能要求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总取向,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科普农业和能源农业等基本模式。

(一)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7]。现阶段四川省已在石棉县、宝兴县、新津县和芦山县建成4个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总面积达28.62万亩,对四川有机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就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而言,发展有机农业主要依托于技术资金密集型模式与自然资源密集型模式,如在成都、雅安、德阳等地区应注重有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链的完善与创新。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投入物,造成对有机肥的更大依赖,因此,需要创新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程序,提高有机肥无害化处理效率,完善有机肥生产链;有机农业产量会低于常规农业,但在农药残留、蛋白质含量、抗氧化性和次生抗性物质有着高于常规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因此,应积极引导绿色消费理念,加大有机农产品宣传力度,提升有机农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扩大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打造技术资金密集型有机农业模式。如在甘孜、阿坝、攀枝花等地区应在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基础上,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稳定。有机农业在生产方式否认无土栽培,在生态效益上注重动物福利,应主动发挥其自然资源优越性,提高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强农业固碳减排作用,推进自然资源密集型有机农业模式发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依据经济学和生态学原理,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建立起能实现较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模式[8]。主要分空间资源利用型、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型、生物共生共养增值型、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模式等。就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而言,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如川西北、攀西地区,应依托其本身夏季长、昼夜温差大,多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积极开发“水果―牧草―牛羊”“葡萄―豆类”“葡萄―猕猴桃”等空间资源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如川南地区,依托光热水资源组合好,作物生长季节长的特点,发展“种植―畜牧―渔业”等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如成都、凉山等地区,应依托其本身农作物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特点,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效益,大力发展共生共进增值型生态农业模式;四川各地区都可充分利用农村空间,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沼气工程,推进“林果―花卉―畜禽―加工”等庭院复合生态模式开发。

(三)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创意农业是基于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与发展理念衍生而来,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9]。目前根据融合类型,我国创意农业可分为农业与地域文化融合;农业与高科技融合;农业与自然资源融合;农业与特色农产品融合等发展模式。就四川省多功能农业发展而言,应加强农业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如促进宜宾酒文化农业产业园、绵阳蚕丝文化农业产业园、阿坝羌族文化农业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发展地域文化创意农业模式;加强农业与高科技融合,如推广“农业+GPS+滴灌”的精准农业模式,“农业+基因编辑技术”的基因农业模式,“农业+植物生理”的高光效育种模式;加强农业与自然资源融合,如深化甘孜地区湿地农业园,川南地区竹林农业园等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发展自然资源创意农业模式;加强农业与特色农产品融合,如进一步发展攀枝花芒果农业产业园,凉山苦荞茶农业产业园,资阳柠檬农业产业园等,发展特色农产品创意农业模式。

(四)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农村风情风貌等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模式[10]。休闲农业主要分为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农家乐旅游模式、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休闲度假旅游模式、科教教育旅游模式以及回归自然旅游模式等。就四川省多功能农业发展而言,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非常丰富,可结合各区域的资源特点,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模式,如发挥成都及周边城市交通便利的优点,发展以成都桃花故里、三圣花乡等为中心,以雅安梨花、德阳牧场、眉山森林氧吧、资阳柠檬海等为辅助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发挥四川旅游大省的功能,开发峨眉山、九寨沟、稻城等著名风景区周边农家乐建设,进一步加大四川农家乐旅游模式发展;发挥四川多民族多文化的优势,促进彝族、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与多功能农业的结合,发展四川民俗风情与村落乡镇旅游模式;发挥巴中、广元等地区地处秦岭南麓,拥有丰厚的森林、山水等原始自然景观的特点,发展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五)科普农业发展模式科普农业是以农业科技知识普及为目的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科普农业不同于其它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以知识传播为基础,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增加消费者农业知识积累。科普农业主要分为现实理论科普模式、现实实践科普模式、现实理论实践综合科普模式、互联网理论科普模式、互联网实践科普模式、互联网理论实践综合科普模式等。就四川省多功能农业发展而言,一是应健全农业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书籍、视频、音频资料室覆盖面,创新农业产业园知识传播手段,进一步促进现实理论科普模式发展;二是应深化农业基层机构建设,丰富农业产业园体验项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推现实实践科普模式发展;三是应扩大“产学研”覆盖范围,促进科技下乡、学术下乡,打造“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良性循环,推进现实理论实践综合科普模式发展;四是应加大农业互联网网站建设,提高互联网查询便捷性,提高农业知识深度,扩大互联网理论科普模式发展;五是应创新互联网实践功能,如网络仿真农业,利用互联网空间优势,提高农业信息互通,推进互联网实践科普模式发展;六是应完善线上线下网络建设,健全农业科普教育物联网,加快四川互联网理论实践综合模式发展。

(六)能源农业发展模式能源农业是为生物质能源的生产与加工提供原料而发展的农业模式。它处于生物质能产业链的上游,是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基础[11]。能源农业根据生产的能源可分为燃料乙醇能源农业、生物柴油能源农业、沼气能源农业等。就四川省多功能农业发展而言,一是可以建造以柳枝稷种植为主,以甘蔗种植为辅的能源植物种植基地,深化燃料乙醇提取技术,健全燃料乙醇生产链,发展以燃料乙醇生产为主的能源农业;二是可以建造以油菜生产为主,以小桐子、黄连木、菊芋为辅的能源植物种植基地,完善生物柴油提取技术,开发生物柴油市场,发展以生物柴油生产为主的能源农业;三是可以促进沼气工程、生物质气化工程建设,加快农村沼气池普及率,发展以沼气生产利用为主的能源农业。

作者:尹唯丞 方杰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