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毕业论文 > 对药学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

对药学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 

日期:2020-05-08 00:23:27人气:1245

摘要:将导修模式引入药学专业课生药学中,课程中以大黄为例,探讨生药的基原植物、性状、显微、化学结构和功效等之间的思维关联,指导学生建立课程中及课程间的立体结构,培养和提升药学专业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导修模式的引入为药学专业课程衔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专业思维能力;药学专业;导修模式

1导修模式应用于生药学课堂的设计

1.1目标设计

药学课程涉及知识众多且课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课程衔接和课程融合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可能会导致其不能很好地掌握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导修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建立课程中和课程间的联系,同时提升学生专业思维能力。

1.2课程内容

生药学课程研究对象为生药,大多数生药来源于植物,原植物的系统位置和形态显微特征主要在药用植物学中讲授,而生药学中单个植物药讲授时偏重药材(原植物的药用部位)的形态和显微。这种课程间的分离设置加上学生的机械记忆型学习方法导致其无法建立完整的课程关联。生药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生药的4种经典鉴定方法,这些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知识大多来自药用植物学。但是两门课程在教材、大纲和讲授过程中均有各自特点,自成体系,教师会在理论课堂中主动讲授课程之间的知识点关联。这种例举式的课堂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也不免被部分学生机械记忆而放弃深层次挖掘课程中和课程间联系的机会。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机械记忆方法和提升其专业思维能力,导修课以主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中课程的关联点主动寻找、总结并进行延展学习。具体而言是以药材的原植物、性状、显微、化学成分、功效为关键词,应用比较、分类、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等多种思维方法构建思维导图,寻找关键词的关联。通过小班化、趣味化的导修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构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由浅表学习转变为深刻学习,从而培养良好的专业思维能力。

1.3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导修课前和课中教师分别采取了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在导修课开展前,教师需提前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给每位参加导修的同学布置明确的任务重点,例如:某同学的任务重点是寻找生药大黄的性状与显微特征之间的关联。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完成材料收集。在导修课程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评价课前准备的知识点关联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思维导图。讨论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课程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指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思维能力。

1.4基本要素

环境、教师和学生构建了课堂的一个生态环境,同时也是课堂的3大基本要素,导修课开展需备有小型讨论室、投影装置等环境设施。相较于传统教学,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必要的准备,同时需要课堂中主动参与讨论,教师也由课堂讲授的一位教师转变为团队参与,团队中每位老师的角色也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此外,邀请多位本校讲授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的老师参与课程的设计、实践以及课程后反馈,试图通过跨学科教师团队,给学生提供多元视角,更好地帮助其解决课程融合问题,提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升其药学专业思维能力。

2导修模式在生药学课堂的实践

参与导修课的学生来自于2015级和2016级药学本科生。在生药学课程开展后第8周自愿报名,每次导修课选6名学生。2017―2018年共重复开展4次,有24名学生参与过导修课。课程开展主要在晚间坐班答疑时间,时长为2学时。

2.1课程前准备

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愿参与的期望和学习中存在的困惑,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参与本次学习的期望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发现课程中的关联性,期望梳理并加强这种关联性;②拓展知识;③期望了解本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整体而言报名参加的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度高,但在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建立综合知识体系中存在一定的困惑。课程筹备初期,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学等专业的多位老师针对导修课程的设计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多次讨论。课程开展前期要求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以PPT形式对生药大黄原植物、药材与功效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并将此关联点推广到其他药材。此外,课程开展前不同专业老师均对学生的PPT提出修改建议。

2.2课程开展

导修课程主要包括以下4个步骤:PPT汇报、学生自由讨论、完成思维导图和教师点评。学生自由讨论环节中,学生改变了以往理论课程中被动听课的习惯,能够针对课程知识的关联性积极表达并就不同的认识展开争辩。其中讨论聚焦在以下几种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思维导图。(1)宏观和微观联系。生药中药材的性状鉴定描述与显微鉴定描述是药材作为同一个实物的两面性表述。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联系。(2)整体和局部关系。生药中的药材隶属于原植物的一部分。药材的性状与显微特性与原植物的植物形态具有密切的关系。生药基原植物的系统位置穿插在整个生药学学习过程中,需辩证分析同一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是否具有不同功效。(3)结构和功能关系。作为具有一定功效的生药,其物质基础势必是其化学成分。生药的成分特点是活性成分复杂不清。单一化合物无法体现生药的功效。取类比象应用于生药中,特别是描述某些药材(原植物)的形态与功效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观点需要结合药材的现代研究辩证分析。

2.3课程反馈

导修课结束后对15名学生进行访谈反馈。访谈题目是:导修课过程中你觉得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其中,有7名同学反馈通过导修课学习可以更为清晰表述专业课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4名同学反馈拓展了自己原有的思考方法,可以接受一些新的方法去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4名同学反馈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会对该知识进行辩证分析,不盲从也不完全拒绝。所有同学在反馈中提到“关联”的同义词,并肯定课程中寻找关联对学习具有帮助作用。学生的访谈反馈显示学生开始重视药学专业思维技能的训练,尝试学习用专业思维技能完成课程中和课程间的关联性学习。

3结语

药学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记忆任务重,考前背考后忘,知识点众多却不知如何应用等各种学习困惑。经过2年的生药学导修模式反复探索和反馈,导修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专业思维能力训练,建立课程的思维导图,梳理单个课程位于整个药学课程体系中的立体框架。最终帮助其完成由机械记忆型学习向深刻学习的转变,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从而达到综合运用药学知识的人才培养目标。纵观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课程具有独立的知识体系,但又相互关联。例如:学生在药用植物学中学习了药用植物的系统位置及形态显微构造特征。这些知识会转化成不同形式出现在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因而本研究探讨的生药学课程导修模式的引入也适用于其他药学专业课程。导修模式的引入可以在不改变当前课程设置的背景下,为药学专业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和方式。本次导修模式属于学生自愿参与的小规模的尝试,今后会进一步扩大教学对象。但是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本课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环节,包括:①课程开始之前可以提供学生适量的参考文献。一方面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课程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前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引导。②导修课汇报中同学的表达能力需要适当提高,访谈中也有学生提出是否由老师参与汇报,做开场引导型汇报。③学生在课前准备时表现出参差不齐的专业基础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建议是否课前有一次集体讨论,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此外,教学团队在导修课结束后也进行了反思,例如:①本次导修开展时间为学生课外时间。今后的课程设计中期望可以尝试安排进正常教学活动中。建议课程内开展1~2次导修课,每次学时为2个学时。②导修课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量化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建立适当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指标建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完善课程,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虹,刘兰茹,兰恭赞,等.基于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药事管理与法规多案例教学应用[J].中国药事,2016,30(6):540-544

[2]陈慧娟,许瑜函,彭卫华,等.香港大学导修课简介及本土化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8,37(2):33-35

作者:吴靳荣 赵志礼 倪梁红 张红梅 许瑜函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药学毕业论文   医学检验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医学论文 医学教育论文   医学科技论文   循证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论文   生物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口腔科学论文   急诊医学论文 中医药学论文   东方医学论文   中医教育论文   儿科临床论文   口腔诊疗论文 妇科研究论文   中医研究论文   医学文学论文   合作医疗论文   医药卫生论文 泌尿系统论文   护理教育论文   医院护理论文   护理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