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优化探究
摘要:作为以理工见长的“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南大学优化了其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将学校理工特色融入通识型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同时利用所在学院经济管理结合的优势,开设大量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并根据专业研究优势和教学改革的方向,设置特色化专业课程。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毕业学生升学与就业呈现均衡态势、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且基于对产业与公司运营的深度理解,在实践活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结果表明,该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深其对“产业+金融”的认识,满足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金融学;培养方案;通识教育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许多以理工科为主导的“双一流”综合性大学,均开设了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方向。而作为理工科背景的大学,往往承载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重任,如何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优化培养方案,将理工精髓融入人文学科的学习过程,将产业与技术认知延伸到商业思维与资本运作,为推动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培养专业型金融人才,引导金融领域与产业领域的有效融合,实现金融业的“脱虚向实”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优化,国内外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根据宋晓平和梅红对国外大学教育的研究,国外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教育一般都包含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课程[1]。人文教育[2]是一种基于发展重要人文、公民行为、以及实践能力的教育,为其专业教育打好基础。在美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3],普遍重视包括人文教育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术、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课程,学分占比达到25%-35%。KruegerandKumar[4]理论分析表明,基于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成本低,有利于在技术变化缓慢的社会家庭收入增长,但是重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经济体,其均衡增长速度将慢于重视通识教育的经济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欧洲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上要慢于重视通识教育的美国。Hanushek,Woessmann,Zhang[5]通过对18个国家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技术的迅速变化,专业教育给青年就业带来的好处会被适应性差所抵消,青年人通识性教育带来的普适性学习能力更能适应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挑战,从而更容易找到工作。显然,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一门学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一定要有关于学生成长与社会适应的人文教育课程设计;也需要有关于专业适应性和跨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方面课程设计;当然,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也必不可少。如何保障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合适的教学方式改革进行推动。潘金林和龚放[6]研究表明,在有深厚科研功底的研究型大学,把研究型教学方法贯穿其本科教育过程,会有效挖掘高素质学生的研究兴趣,给学生学习带来更好的体验。刘宁,漆腊应和索凯峰[7]也强调,在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教育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印证理论、融汇知识、训练技能的关键作用。因此,作为理工科见长的“双一流”大学,拥有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深厚的研究积淀,应更多地将研究方法教育应用于教学模式中,并通过合适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将产业发展、企业运营与金融机构运作等实践知识蕴含在理论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基于通识型教育的中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
设计中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985和“双一流A类”高校,是一所典型的以理工医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冶金、选矿、材料、交通、医疗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其金融学专业遵循《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借鉴北京、上海等财经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结合本校产业技术研究优势,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为特色化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1.1以价值塑造为纲的人文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思政引领、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培养方案将马列主义、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大学课程教育的始终,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代史纲要》三门必修课程,以及相关课外思政课程学习;注重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各环节中充分体现学校和学科特色,发挥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达到德育渗透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并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学习生活方式。当然,身体健康也是保障成功大学教育的关键,在大学1-5学期开设体育测试必修课,督促大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该模块共20学分,占比为10.37%。
1.2以基础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通识课程设置
大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既包括语言写作能力,也包括计算逻辑能力。在语言能力方面,金融专业设置了有关英语阅读、听说能力等必修课六门;为了提升学生思辨及写作能力,设置了《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必修课和《大学语文》《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选修课。同时为培养现代金融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通识教育中安排了大量的基础数学(如商科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必修课程及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选修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数据库技术等),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技能和编程能力。这些课程共计46学分,至少完成38学分,占比达20.27%。综上,除了实践课程以外的包括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内的基础性课程占比超过了30%,通过该类课程的训练,以期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各专业所需要的通识型基础知识储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3以经济管理普识为宽口径的专业基础课设置
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一个分支,为适应宽口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体现经济管理学院的师资优势,在课程设置中,融入经济学、管理学及法律相关基础课程。例如,我们开设了本学科相关的制度构建、信息与经济、产业发展及国际贸易等经济学选修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及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对发现本校工科优势学科背后的产业及社会需求,为分析该学科下的产业发展态势打下厚实的经济学基础。在管理学上,注重企业微观经营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有关企业战略、生产管理、财务报表及市场营销相关的管理学选修课程,提升学生对企业微观经营领域专业知识的储备。而金融业务及产品的特殊性和契约性,需要法律基础知识的支撑,因此开设经济法、民商法与金融监管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对产业、企业的兴趣来自由选择,弹性把握,提升跨学科研究的知识能力,也更有利于学生将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联系起来。
1.4顺应学科知识演化的专业课程设计
顺应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本学科设置了金融理论、金融实务和量化金融等模块专业课程。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除设置金融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等必修课外,依托本系教师科研方向与特色等,在行为金融、农村金融、金融风险等领域设置研究特色选修课,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促进“产学研教”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强化理论与实务的融合教育,开设与各金融机构经营相关的实务性课程,深度了解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及公司财务与战略的设计机制和运营机理,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具体领域。随着金融学学科与量化、信息科技的结合,专业化的数理统计知识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基础。本方案为此设置了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离散数学、应用随机过程等金融数学课程。
1.5适应专业能力发展的实践课程设计
作为理工科背景的金融学本科生,实验与实践教学很重要。本培养方案的实践课程体系主要从两方面设置:一是关于通识教育的实践课程,二是专业教育类实践课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创新创业训练等大量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认知社会的科学方法,同时从国家政策和社会知识层面,了解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在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计上,则包含解析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沙盘模拟;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业务相结合的银行及证券模拟实验室;以及依托产业协同育人基地共同开设的金融计算与证券估值实践课程;同时还有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行为金融实验等。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一般企业和金融企业的业务运作、运营管理、投资与估值等相关经营过程的了解,提高其实操能力和职业素养。
2通识型培养体系改革的效果分析
通过对我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与基础教育相关的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和基础专业课程为99学分,占比52.66%。而在专业课程设计上,除符合国家金融教育指导委员会所要求的基础课程外,主要结合自身的研究特色和教研改革,开设专业课,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理工科背景特征,学生接受了更多以产业发展和企业微观经营为背景的金融学知识教育。在教学方法实施中,我们鼓励教师将研究特色引入课程教育中,通过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项目的锻炼,让学生从产业角度去了解企业运营与金融实践。培养方案从2012年开始实施,因此我们通过对2016年迄今的毕业生去向及学生在校期间的研究及实践成果,分析培养方案效果。
2.1升学与就业平衡型发展的毕业去向
学生的培养质量最终体现在毕业去向,我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呈现升学与就业均衡模式。具体说来,2016-2019四年统计数据表明,平均升学率为46.8%,平均就业率为47.8%,自主创业比例为5.4%左右。在升学率指标中,国内保研、考研升学为25%左右,而国外申请读研的比率为21%左右,这一结果与大学期间开设的通识课程和研究型教学方法实施,提升学生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有关。从毕业去向结果来说,该版培养方式实现了研究与就业均分的局面,体现了“双一流A类”院校本科培养中,对优秀人才的分类培养,实现研究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
2.2突出的研究能力培养效果
培养方案中大量关于企业经营管理、金融计量方面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社会经济领域分析问题的能力、企业经营信息的挖掘能力、复杂金融计量模型的运用和计算能力大幅提升。加之特色研究型教学方式的导入,拓展了学生研究视野,培养了学生科研兴趣及素养,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2016年至今,金融专业本科生通过参与导师课题,公开发表15篇学术论文,其中SSCI期刊论文2篇,金融研究1篇,CSSCI等9篇,参加金融学年会3次。共有90名学生顺利通过知名高校的夏令营测试及科研能力考核,成功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985和“双一流”高校。而在国外硕士项目申请中,学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综合素质,使其获得诸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英美常春藤大学的学习机会。
2.3卓越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基于人文教育和基础能力相结合的通识型课程设置,与经济管理普适性知识的宽口径培养和金融专业性课程的深度开发,使学生在校期间展现出了非常积极的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结果发现,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更多选择以企业投融资或者金融市场发展对产业发展影响等相关题目,体现了“产业+金融”的特征。而在参与国家的创新创业活动和各类创业大赛中,本专业学生运用企业运营、财务、金融等知识,作为团队关键性成员,依托本校工科专业优势(比如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实现跨学科实践活动协作,获得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大奖,2016-2019年期间,获得包含挑战杯在内的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14项,国家级创新创业立项48项。这些奖励和立项,体现了学生认知社会、了解企业、敢于创新的综合素质。
3结语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一直是在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关注的焦点问题。金融学作为为各行业企业投融资及居民财富管理提供专业服务的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配置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课程,灵活选用专业教育课程,并结合所在学校特征,形成新的培养方案,在给予学生足够的金融学知识的同时,明显在身心健康、抗压能力、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社会活动参与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充足的课程教育和能力培养,达到了国家对优秀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
朱宁 盛虎 中南大学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