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思考分析
企业基于全面预算进行管理水平提升,有序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工具。当前,部分企业全面预算工作意识不强,全面预算管理不到位,逐步形成了在实践中的困境,未能使全面预算这一工具发挥应有的职能。本文针对相关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对策。
研究背景
全面预算是企业基于预算管理工具,从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角度着手进行的预算管理。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与阶段性经营目标,设定未来发展计划与资源分配的工具。当前,虽然许多企业都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但也存在一些误区。针对由于这些困境,使得企业无法使全面预算的效果真正发挥出来,使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障碍。
企业全面预算存在的困境分析
将全面预算混同于一般预算,没有做到
全面预算体系的有机统一全面预算的典型特征在于“全面”,即“三全”原则,体现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预算管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其关键在于是否对预算进行切实有效的控制,然而现实中,许多企业没有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有效控制,而仅仅对财务方面的预算进行控制。不利于全面预算效力的发挥。一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预算管理体系的统筹性管理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是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法制的全面预算管理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企业缺乏全面系统的考虑与系统安排,业务部门也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因此导致预算执行过程具有较大的难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预算目标的实现。例如以广电网络企业为例,除了广播电视业务方面的预算外,还要考虑广播电视线路的覆盖率,通过合理的销售(收入)预算来估算次年线路铺设的相关安装费用预算,确保预算本身的有机统一。
预算编制不够合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一方面,管理者对于企业预算不重视,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参与企业预算管理时难免更加不积极,在提供部门数据方面缺乏实际规划,随意编造,预算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是预算与实际业务脱节,单纯为了预算而预算,无法真实有效地通过数据来反映企业业务特点,导致最终完成的预算指标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另一方面,预算的编制与市场与企业的实际存在偏差。一般情况下,企业全面预算编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政绩工程”或主要负责人倾向性的影响,导致预算目标设定偏高等情况。此外,对于市场情况的预计不足,也可能使成本费用等预计不足。
预算在企业执行过程中权威性受到挑战
一是目前就我国一些企业在预算管理的实践来看,企业内部不管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尤其是预算管理员工的技能和思想认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推进缓慢。预算管理的协调难度加大,预算工作的及时性难以保证。
预算管理的监督与评价工作未真正发挥作用
企业在使用预算管理时最终需要对相关管理的效果进行反馈,而通过对预算的组织与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才能够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全面预算本身从指标设计、过程跟踪的监督与评价工作不到位,使全面预算的效果难以得到真正发挥,也无法起到奖勤罚懒、鼓励争先的目的,不得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突破全面预算困境的对策思考
强调预算的全面性,实现全面预算体系的有机统一
一是企业的管理层要真正认识到全面预算的“全面性”,切实与一般的预算区别开来。一方面高层树立良好的预算管理观念,将预算管理真正实践于企业运营管理之中。企业管理者要养成读取财务报表的习惯,通过看报表听到数据背后的声音。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转变对全面预算管理传统的片面观念,要认识到在当前市场竞争下,传统的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模式已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做到全面预算系统下的各项预算有机统一。首先,全面预算可以统筹企业战略发展与具体业务的关系。我国在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后,逐渐进入了新常态的经济发展阶段,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所处外部经济环境的波动性极大,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必须切合经济发展趋势,全面预算管理强调市场信息的获取与整合处理,在全面分析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管理,可以更好地统筹社会经济建设与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市场风险会显著降低,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统筹性作用是现代化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做好业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例如,现金的流入主要指应收账款,现金流出包括购买物料、设备、偿还债务、缴纳税费、支付工资等。以广电网络企业为例,财务管理部门应能在全面预算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定期滚动编制3-6个月的现金流预算,根据现有的经营情况,预测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现金流动情况。由于全面预算在年初就已编制完成,受到更多部门、人员在工作中执行及关注,定期完成现金流管理数据的预测、分析、处理等,可以随时对资金风险进行把控。又如成本费用预算,在年初应根据业务需要确定成本费用开支,需要提前对内部各个单位所支出的成本进行计算,制定出相应的成本费用预算,在实际的销售中对比各个单位支出和收入的费用,将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资源成本进行对比,并交给专业的管理人员找出不同的地方和产生不同的具体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企业制定的销售任务。
确保全面预算的客观性与现实性
全面预算编制一方面是为了设定目标,另一方面是为了分配资源。因此,全面预算的客观性与现实性就极为重要。例如对于全面预算的编制应结合生产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项成本支出进行科学的预测,形成预算标准,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此标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并制定预算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资金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在这过程中,预算的执行受到如市场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和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企业需将实际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的进行比较和分析,所以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应该是个动态化的管理过程。
提升预算在企业执行的过程中权威性
一是增强预算编制与执行人员的相关意识。企业高层领导作为企业的重要人物,树立正确、严谨、科学的预算管理观念以及充分地认识到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预算是企业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的一项管理工作,是企业人人有责的工作。企业预算的核心是经营,目标是盈利,想要实现战略目标就要企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执行预算管理工作。良好的预算编制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水平,指导企业当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具体地说,对于超预算与预算外的开支要严格审查,并根据例外原则来进行专门审批。定期确认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分析市场与企业的变化,有必要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算调整。二是强化预算管理工具的应用。当前,企业的管理系统越来越信息化、高科技化、网络化,预算管理也应通过相关的软件或系统来辅助实施。网络信息系统的引入可以使得全面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跟踪,减少了工作人员的逐一操作,加上全面预算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流程、表单、定额、报告,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质量却可以大大的提升。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系统,才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真正的发挥财务决策的作用。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监督与评价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采用一定的预算手段对计划期的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计划、计算和说明,同时按照预算编制的数据对企业计划期间实际进行的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监督,当出现不一致时,对差异原因进行分析、核算和报告,最后根据预算标准对计划期间活动的实施结果进行考核评比和奖励惩罚的一种全面管理活动的总称。总之,通过全面预算的监督与绩效评价,重点在于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或者重新选择下一阶段最为恰当的全面预算指标或预算管理方法,确保企业的预算管理指标可以顺利实现。
结论
全面预算管理最开始是在企业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的,目前甚至已经推广到了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通过许多大型的企业或集团,不断的尝试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了企业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和价值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分析企业当前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与困境,探索如何将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让全面预算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将战略管理的精髓贯穿预算管理的始终。
作者:陈铭玉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