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离别主题篇目及教学研究
一.教材中的离别主题篇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一共有五本必修,书上所列序号共有65篇。离别主题篇目大都分布在必修一到必修四课本中,共有13篇。必修一中有5篇课文涉及了离别主题,分别为《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别了,不列颠尼亚》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必修二与必修三中的离别篇目多涉及在古典诗词上,总共有5篇,分别为《诗经两首》《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和《李商隐诗两首》。必修四中篇目分布在元曲与宋词之中,分别是《窦娥冤》,柳永《雨霖铃》与《李清照词两首》。必修五中没有涉及具体离别主题的篇目。
二.教材中离别主题的分类
关于教材中有关离别主题的篇目,在此我们将其分为五类,分别以友人之别,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师生之别和最后一种特殊的离别即告别过去分类论述。
1.友人之别
在以往接触学习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感受到的是朋友间相离别时依依不舍与豪放旷达,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写“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写的精神昂扬,写出了自己奋发有为的旷达胸襟。而在教材中提到与友人的别离中,如必修三白居易《琵琶行》所写“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透露出自己少许的愁绪。
2.夫妻之别
婚姻关系里两个相爱之人的最终目标是终身相守,他们不忍心一时的别离,更不要说是长久的别离或是生死的别离。所以离别对于本该在婚姻关系中终身相守的夫妻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而这种悲哀与伤痛的离别总是发生着。上到帝妃之别,下到平民百姓的游子,思妇之别,他们无不诉说着自己的离别。《马嵬》一篇中便隐含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帝妃之别,借此来实现了诗人讽刺时事的目的。而有关普通夫妻离别的篇目在《诗经》《古诗十九首》中书写的更为细致动人。如《氓》与《采薇》体现了当时社会中常见的夫妻离别。元代陈绎曾云“《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1]可见《古诗十九首》所表现之情感真挚,真切,游子思归怀内,思妇相思之爱离别之怨等等都跃然纸上。如《涉江采芙蓉》,它是《古诗十九首》的一个缩影体现。
3.亲人之别
以上的离别多是夫妻爱人之间的离别,必修二中《孔雀东南飞》不仅仅有爱人之间的离别,还有被迫下与亲人之间的离别。除了体会到焦刘夫妇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我们也看到了汉代新妇嫁人后遭受苦难辞别亲人的场景“上堂拜阿母,母听去不止......”这里刘兰芝辞别婆婆的话语,使读者深深感受到刘的善良隐忍。其后刘兰芝又与小姑告别“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读者读到这些诗句,仿佛看到刘兰芝与小姑过去生活的场景,而告别的话语也使人们感动到落泪。
4.师生之别
在情感为主题的背景下,离别的故事在一幕幕上演。由古至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更加真挚与浓厚。《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师生之别赋予的离别更多了一层深厚的意味,夹杂着历史大背景与时代所号召的精神,更需要学生去体悟这种离别之情。
5.告别过去
正是由于自古至今对于离别主题的书写,到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离别主题也仍然是作者所表达的主要情感。只不过作者不仅仅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离别进行细微的描写,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告别过去,告别自我。如《再别康桥》和《小狗包弟》等。另外此时的离别不像古诗词中那样清晰明了的表达忧愁,有时所表达的离别却赋予了新的内涵。如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所表露出来这种别离,是愉快激动的,这种离别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强大与独立。还有一些别离是隐含的别离,在文章的背后透露着种种的离别,如必修一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透露着很多的生离死别与残酷。这些篇目都预示着将告别过去,重新生活。其实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们心理较为敏感,从他人的别离体验中,通常可以轻易的联系到自己的离别体验,学生从课文文本中体会到的感情容易放大到自己的亲身体验。例如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自己喜爱的人或动物的分离都容易使学生感到共鸣。那么在这些离别主题的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的情感导向,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三.离别主题教学建议
基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对离别主题篇目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文本细读,找准篇目精确点
朱熹言:“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语文的学习,在于可以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用心感受文章的韵味。倘若只是不假思索,张口即来的说出所谓“离别的感伤与忧愁”之类的空套话,那样理解的文本毫无意义。在涉及离别主题篇目的教学时,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文章中的语言,一切以归于文本为基础,挖掘出在这离别情感的背后精确的价值体现。如《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在写这篇文章时,并不是要记录,再现历史事实,而是要抒写三一八惨案对他心灵的冲击。[2]195这一切都需要细细咀嚼文本,尤其应抓住点睛之笔,从字里行间中理解体会文章的精确点。“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要想深入解读文本,应该将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境还原’,还原作者的写作心态,还原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深刻地解读文本”[3]对于离别主题的古诗词学习,我们在教学时,尽力将诗文所营造的氛围还原到课堂上中,或通过诵读或通过引导想象,在保证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将人文性“润物细无声”的传达给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时代下人们的离别相思之情。
2.内容整合,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钱理群先生在《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中说:“读鲁迅的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是'‘我’之鲁迅观,不是老师的鲁迅观,也不是某位专家的鲁迅观,要有自己的心意和创造性。”[4]所以无论教师或是学生,都应对自己所理解的课文有一个明确的内容的整合。对于教师来说文本的解读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框架里,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时,要充分重视教学对话理论。在离别主题篇目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应是首要的。教师决不可一味将绝对化的阅读体验传达给学生,应从多角度引导启发学生。如在《再别康桥》中,不仅仅有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还应整合内容从各个角度去解读感受这其中或别离,或释然,或飘逸的感情。教师通过多元的解读,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唤醒学生,使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拥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视角,对于情感的表达有自己的想法,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精神世界丰满,促其成长。
3.鉴赏传承,用心书写离别
离别主题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古典文学中,或是在现当代文学中,他都充溢着作者的真情。文学本就是表情达意的,创作者用自己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意象,书写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我们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体悟这种朴素而不假雕饰的语言,体会本真、纯粹的情感,将这一份真挚的情感传承下去。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活动应当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5]47高中生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经历了许多的悲欢离别,也或许在另一些方面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人都是多变的情绪动物,我们学习了这些有关离别的篇目,无论是感受到人和人的离别,或是人和熟悉的地方的离别,或是文中主人公与我们的离别,都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学习阅读的某一瞬间,我们或许灵感突来,或许被文中的真情所感,想要拿起笔记录我们的情感。这便是将思想通过词表达出来,教学中以情导人,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书写离别,这便是对于学生的更高一层次的要求了。
参考文献
[1]陈绎曾.诗谱,引自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1983.
[2]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3]巢利莉.细读文本,品出语文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4]钱理群.钱理群中学讲鲁迅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
[5]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18,6重印).
作者:张萌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