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越来越被国内企业所接受,其所起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基础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薄弱,风险意识不强等特点,风险管理的推进既迫在眉睫,又举步维艰。为进一步探索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及意义,现就某公司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该公司为某大型国企全资子公司,截止2017年6月末,集团外应收账款6107.40万元,其中逾期应收账款2831.80万元,占总敞口的46.37%,总应收账款中,超授信发货1721.98万元,无授信发货1596.41万元,客户分散达469家,其中185家存在逾期,逾期7-12个月的客户5家,逾期金额322.30万元,逾期12个月以上的客户161家,逾期金额1334.98万元。公司客户分散,超授信发货、无授信发货情况以及个人赊销情况严重,销售业务无标准合同,发货混乱且应收账款无人监控,造成应收账款敞口逾期数额大,逾期情况严重,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亟待改善,调整销售模式刻不容缓,客户梳理、逾期账款催收工作成为首要任务。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敞口;授信
1体系总体目标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提供工程建造服务、提供劳务服务等业务,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它是伴随着企业赊销行为而形成的一项债权。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是指因客户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支付款项责任而造成的风险,本质上是一种损失的可能性。具体体现为资金周转风险和坏账风险。资金周转风险是指由于客户不能按时足额偿付货款或者拒绝付款,导致企业的资金不能按时回笼,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风险。坏账风险是指由于客户拒绝付款或无力还款,而导致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逾期应收账款和坏账对企业造成的实际损失大于其账面金额,还会拖慢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增加融资成本,减少利润,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1]。据资料显示:我国小型企业应收款平均回款期为90天左右,坏账发生率平均是5%~10%,而作为西方商业信用发达的国家应收账款的回收期仅为7天,坏账发生率仅为0.25%~0.5%。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应收款管理存在巨大问题,信用管理不完善[2]。为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建立债权保障措施和预警机制,年底将应收账款控制在3000万以内。在某企业实施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工作。
2实施过程
2.1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为防范风险、规范生产和销售运营方式、有效监管企业运行情况,结合目前实际经营情况,2017年7月开始组织筹备,8月正式成立了风险管理领导小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下设风险管理工作组,明确了组成成员、职责及风险管理职能机构。企业管理部负责风险管理日常工作,明确风险管理人员和职责。
2.2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公司的管理基础薄弱,为抓住重点解决主要问题,按照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在集团公司整体规划、集中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了《信用风险管理办法》、《产成品发货管理试行规定》、《应收预付账款管理暂行规定》、《客户和供应商债权保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业务合同和非业务合同审批、发货流程。(2)建立起多职能部门协同共管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作为是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议事和决策机构,负责把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确定信用风险资产分配、组合,并审议各项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评估模型、评级标准等重大事项。企业管理部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在集团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指导下,制定本企业发展需求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负责客户、供应商的年度信用评估,对客户、供应商信用信息进行统一收集管理;对所有授信客户、供应商使用模型进行信用评估;根据业务部门提出的授信申请,复核客户、供应商信用评估结果和信用等级,依据额度测算规则,提出测算额度、建议额度与账期天数;组织编制年度信用预算,建立和维护客户、供应商信用档案;负责监管公司发货等工作,实现并完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处理”全流程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根据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要求,各职能部门负责各自管理职责和流程中涉及信用风险部分的管理工作。(3)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中台机制,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过程管控。公司的管理基础薄弱,为抓住重点解决主要问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信用风险管理办法》、《产成品发货管理试行规定》、《应收预付账款管理暂行规定》、《债权保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业务合同和非业务合同审批、发货流程。由于公司产品品种规格型号多、客户较多、生产周期长、交货期长、发货频繁等特点,为确保业务不受影响,又能有效的防范风险,建立业务中台管理,通过业务合同和发货审批对合同签订和发货进行控制。发货必须由财务审计部、企业管理部对客户的合同签订、授信额度、应收账款及逾期情况等审核后,仓库见审批后的发货通知单发货。严格以销定产,按合同进行发货,严格执行集团公司要求,禁止无授信发货、超授信发货、逾期发货、无合同发货、发货量与合同不符等情况。(4)建立信用信息搜集与管理、信用评级与授信的事前防范管理流程。依据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办法》,明确了企业管理部、财务审计部、业务部门的职责,对信用信息采集和管理、信用风险预警、信用风险评估、授信申请审批及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进行规定。通过内部和外部信用信息逐步完善客户供应商信用信息,把信用信息分为定性信息、定量信息和交易信息三大类,加强客户信用信息收集与管理。结合公司客户类型,制定了国内客户信用评估模型,将客户分为A、B、C、D四级。根据客户往年的合作金额、回款情况、产品类型及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对客户进行分类,分为战略性客户、优质客户、潜力客户和一般客户。通过对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分等级管理,将信用政策细化落实到每个客户,逐步实现对客户和供应商的差异化、精细化管理。严控授信总额,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在集团公司的年度授信额度的基础上,梳理出确实需要临时授信额度,核减不需年度授信额度客户的额度,在集团下发的额度内进行调剂,并向集团公司备案。经过梳理,核减了17家客户的授信额度191万;临时授信客户12户,授信额度1027万元;2017年公司共对58家客户授信3112万年度授信。9月后公司共审批五家客户的17笔临时授信,共计108.55万元。共有39家授信客户通过信用交易产生2394.02万元应收账款,占总授信的80.63%。加大债权保障措施的宣传和实施。通过业务员对客户的解释和介绍,对授信额度较大,注册资本少的客户,希望客户尽量通过提供债务保障措施的方式取得授信额度,减小公司信用风险。(5)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事中监控。除了从赊销交易中的资金和货物流转进行严格控制外,建立了风险预警机制。根据集团公司风险预警机制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把合同签订、发货情况、客户和供应商信用敞口、应收/预付账款逾期敞口及期限列入预警指标,将所有产生应收款与预付款的客户和供应商都列为监控对象,并特别关注通过特例信用额度审核流程交易的业务和曾经发生过合同违约的客户和供应商,通过风险预警对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做到信用风险“早发现,早处理”。(6)建立应收账款应收/预付款例会机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积极进行事后处理。制定了《应收预付账款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业务部门(销售、采购、物资部门)、企业管理部、财务审计部、主管法律事务部的职责。建立了应收账款例会机制和报告体系。企业管理部负责人在每月月初定期召集应收/预付账款例会,对上月销售、上月应收款与预付款情况、逾期账款与坏账情况,新增逾期应收账款占比、客户/供应商结构情况、客户/供应商信息收集、账务处理规范性、对账工作和企业管理部的配合等信用风险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总体评价等工作进行汇报。除按月召开应收/预付账款会议以外,还按每季度召开季度应收/预付账款工作例会,向公司领导汇报相关工作成果,及上报需由公司领导决策的疑难问题。根据每月的应收预付账款例会按月撰写应收预付账款综合分析报告,每季度撰写季度分析报告。加强对账、催收工作,确保债权清晰,加大力度催收逾期应收账款,对于超出合同回款期限的逾期货款,严格按照“四定”、“四督办”、“三不放过”的原则,落实责任,切实催收,催收应收账款落实到具体业务人员,制定回款计划,明确责任,将应收账款的回款情况列入考核中。根据客户往年的合作金额、回款情况、产品类型及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对客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应收账款催收措施。战略客户和优质客户逐步收回应收账款,在9月底将应收账款敞口控制在授信额度内;其他客户在8月底收回应收账款。通过发出集团和公司催款函的方式对逾期客户进行催收,发出逾期一年以上客户77家,总金额838.53万元。对逾期应收账款的客户进行了梳理,目前根据客户情况及可收回的可能性分析,已经请律师对4家客户进行催款。截止12月31日,公司的应收账款信用敞口2474.06万元。
2.3整改销售模式,通过中台加强过程管控,实现“四流”合一
通过建立合同签订、发货等中台监控体系,每月财务审计部、市场营销部、企业管理部、仓库进行四方对账,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实现货物、现金、合同可追溯。严禁合同签订单位和开票单位不一致、发货单位与开票单位不一致、货款回笼与合同签订单位不一致等情况。梳理财务和销售账目,财务和市场营销部门进行逐一对账,将往年不清楚的账目向客户发送对账函等进行对账和处理,清理了带拖斗客户10家,清除拖斗109家。通过梳理客户、规范合同签订和发货流程,实现了现金流、货物流、票据流、合同签订一致。
2.4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批流程,规范合同管理
根据集团公司合同管理规定和内控管理要求,对业务合同和非业务合同的审批流程进行了完善,设定了业务合同审批权限,即合同金额300万以内的总经理审批、300万以上的上总经理办公会、2000万以上的报集团公司审批。业务合同对外签订之前必须经过生产安环部、财务审计部、风险管理部审核后提交法务副总监、财务总监(分管风险管理)、分管销售副总、总经理审批。制定了销售合同标准合同文本。根据业务形式、客户回款、发货方式的不同,共拟定了5个版本。
2.5建立经销商选聘和准入机制,明确经销商权利和义务,做到有章可循
2017年8月至10月,对公司客户资信、客户分类、合同执行情况、应收预付账款、带拖客户进行了全面梳理。将现有交易客户分为战略客户、重点客户、潜力客户、一般客户四大类,系统整理客户情况,针对不同类别客户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明确客户的权利和义务,真正体现让低风险、优质客户为公司创造更大利润,严控高风险、差信用客户,提高公司风险防范能力。12月,根据2017年的销售情况,结合2018年公司的经营计划,经过反复测算,对2018年经销商奖励机制进行了调整,一是明确奖励范围,即特定低附加值产品不纳入奖励范围;二是调整奖励方式:所有产品的销售奖励只设定一种奖励方式,取消现金折扣奖励和特定产品的综合奖励。产品销售奖励实行超额累进的阶段奖励形式。奖励以销售折扣的方式进行兑现。设立享受奖励的基本条件,达到条件的经销商才享有销售奖励。三是降低销售奖励返点。四是通过调整经销商的奖励方式,调整经销商结构。2.6全面梳理客户和供应商,保持科学合理的客户比例,清理历史遗留的睡眠客户,保留优质客户和供应商。已完成客户梳理工作,梳理客户为战略客户、重点客户、潜力客户、一般客户,资源向优质客户倾斜。规范三流,总体开票客户151家,已经平账客户37家,待处理客户114家,不再增加新开票单位,89家客户逐月减少。
3体系实施效果
2017年8月-12月,该企业结合公司实际,从零做起,以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合同管理为抓手,对公司的流程进行梳理,不足5个月时间,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建立债权保障措施和预警机制,年底应收账款较体系实施前降低3375.39万元,总额控制在3000万以内,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兰.客户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建议[J].纳税,2019,13(19):281.
[2]杨婕.中小型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与信用管理初探[J].中国商论,2019(12):116-117.
作者:张超 单位:江西江钨硬质合金有限公司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