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管理项目投资论文
一、提升流动性管理能力的常规措施
1.构建资金风险的预警机制
流动性管理是项目投资资金运作日常核心工作。依照总量平衡、结构对称、提前预警、适时调节原则,投资者需从风险管理的组织机制、分析机制和处理机制三方面入手,建立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量等方面的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领域,重点关注即将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通过多层安全机制控制,最大限度避免流动性突发事件对正常经营造成的冲击。
2.提高外部信用评级水平,积极拓展多渠道融资,强化投融资能力建设
投融资统一管理是确保项目投资成功的前提条件。投资者和项目本身的信用是获取未来现金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将潜在的信用能力转换成切实的现金流入,从整体上提高项目资产的流动性,必须打通投融资业务链,投资者的外部信用评级可为进一步获得外部资金支持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投资者需要对各融资渠道进行分类管理,汇总整理并定期更新各融资渠道的融资能力、融资规模、期限、融资成本等,综合比较各渠道资金成本、期限、流动性、风险,以确定资金运用优序,未来假设发生极端情形而导致流动性紧张,则投资者将充分发挥外部渠道融资缓冲垫的作用,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融资有效缓解项目资金缺口。
3.日常经营中对流动性管理预留较大空间,以管理机制体制
为流动性风险防控提供有力保证针对项目投资的风险收益特性,投资者应从组织体系、报告规定、处理程序、处理措施、绩效考核等方面做出规定。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制度流程,增强对流动性风险预测、计量和调控的能力,并确定突发事件的可融资方式及金额,为项目投资和正常运行保驾护航;二是建立授权机制、内控机制、责任机制、报告机制,确保风险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加强还款周期管理,错开短期和长期融资到期日,平滑资金波动,保持充分的流动性储备,尤其是确保足够的备而待用的短期融资资源。
二、新形势下的流动性管理措施
1.建立科学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模式,通过资产负债的长期安排与动态协调,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
资产负债管理通常被定义为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条件下,为了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对资产和负债的战略进行制定、实施、监控以及修正的持续过程。国内外理论及实务已经充分表明,通过全面考量项目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特性,实现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对接,其关键之处在于对资产负债错配的管理,流动性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和前提。在具体的资产负债现金流匹配过程中,技术上首先匹配最远的负债现金流,之后对次远负债现金流进行匹配,以此类推,直至所有的负债现金流均被匹配完成。但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现金流匹配难以完全实现。另外,匹配程度越高,风险变得更低,同时项目投资所得到的回报水平也有可能会降低,为不错过好的投资机会,通常需考虑在短期(如三年)实现现金流匹配。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资产负债管理实际上是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的高度整合,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资产方与负债方的特征都会随着业务拓展、市场波动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甚至错位趋势,投资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视角看问题,进行基于长期的、全局的视角的动态管理安排,合理运用资产负债混合配置的管理策略,提升流动性管理能力。
2.加强项目投资风险偏好研究,搭建风险管理体系,量化风险容忍度,提高资金运营管理水平
传统的流动性管理措施主要侧重于定性手段、事后分析,以及强化各种审批、汇报、流程等管理措施。随着投资管理技术的革新,风险偏好研究、风险管理体系、量化风险容忍度等越来越成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首选,通过明确投资者在实现其项目投资战略目标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水平,权衡风险和收益经营发展模式,合理配置资源,实现风险与盈利的最佳平衡。首先,应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遵循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要求,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从整体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各项目、各行业、各区域及各项目生命周期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把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维持在一定的总体水平,实现增长、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平衡及投资资本的有效配置。其次,量化各项流动性风险限额,包括现金头寸、非流动资产比例、对外担保额度等,以将流动性风险暴露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同时防止人为的、随意地扩大风险,并通过一定的授权机制,在个别项目的灵活性和整体资产组合的原则性之间求取平衡。再次,建立完备的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通过风险量化工具等手段将分散的风险整合起来,进行风险协调,降低不确定性。最后,实行投资风险的分散、转移。项目投资组合包括金融品种、投资期限、投资行业以及投资区城等各种组合,通过分散化投资,消除非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同时,通过融资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来提高流动性,包括资产证券化、备用担保等,向外部转移和化解流动性风险。
3.重视合作伙伴及交易对手选择,建立约定回购、自主退出机制及退出主动权安排,提升流动性管理创新能力
交易对手风险可概括为交易对手因各种原因未能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而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国家(地区)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它与交易对手所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所在行业以及自身的经营情况有关,如何事前识别、信用增进和风险补偿及缓释化解这些交易对手风险,是项目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机构投资者应优先选择有过合作经历、信誉较高或在投资行业内属龙头或具有较强整合能力的合作伙伴或交易对手,细致全面地评估交易对手的开发资质、管理团队等,建立交易环节相互制衡的模式、运作机制,通过各种交易对手的搭配和组合,尽可能事前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做好对交易对手风险的事后管控,制定应对预案,将事后风险控制、化解到投资总体目标允许承担范围之内。项目投资流动性的有效管理而不是被动防范,可通过约定回购、收益回收模式等创新来增进。按照不同市场、不同品种、不同项目,分别确定不同的收益实现方式,预设自主退出机制及退出主动权安排,建立可靠的投资收益保障和流动性风险防范管理机制,是提高项目投资流动性管理的有效途径。
作者:朱威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