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风险探究
[提要]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本文从生命周期视角剖析战略性新兴企业不同阶段的特征及融资需求,探索战略性新兴企业不同阶段融资方式,以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关键词:生命周期;战略性新兴企业;政府补贴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投资拉动经济的边际效益减弱,国际贸易摩擦增加,出口大幅减少,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驱动经济发展。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要求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产业演变的视角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存在两次“死亡之谷”:一是技术研发突破后,需要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产品推向市场后,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无论是技术研发过程,还是从“技术-产品”的转化过程,或是从“产品-产业”的产业化过程,战略性新兴企业都有大量的资金需求。但在战略性新兴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筹资偏好以及筹资渠道选择不同,风险也不相同。因此,基于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阶段剖析企业财务风险并及早予以防范,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划分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从2010年开始大力推动的。2007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蔓延到全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口受到巨大冲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包括“四万亿计划”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内的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并在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要求为基础,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战略性”体现着国家意志,属于国家战略布局,是国家战略产业的一部分,反映了产业的重要地位。“新兴产业”的实质是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新兴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带来企业产品品种的增加、性能的提升、质量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了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市场能自由进入的情况下,成功企业的示范使得其他企业纷纷效仿,新兴技术得以扩散,新兴产业得以发展,逐步成长为成熟产业。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产业演进的阶段性是客观存在的,产业演化的阶段性研究集中体现为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的演进过程通常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二、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特征
(一)战略性新兴企业初创期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要求为基础的,国家遴选确定的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需要进行高额的资源投资,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较大,但是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1、技术不确定。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首先要突破的是技术创新,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研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新兴技术的产业化,但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存在不确定性。所谓主导技术,指的是行业内首次出现的能满足大部分客户需求的共性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具有正外部性,共性技术的突破使得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也能受益,但是研发企业无法完全排除其他企业使用相关技术信息。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研发企业获得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存在市场失灵。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信息掌握不多,技术变动较大,存在不确定性。2、资源投入高。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需要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投入来开展助力企业发展。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面对共性技术以及专有技术的突破,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持;技术成果转换过程中,面临专用资产的投入,实现技术创新的产品化;技术创新产品推向市场,需要专利保护等政策支持,减少市场失灵,维护创新企业的收益,使得研发投入能尽快收回并能有丰厚的利润,吸引研发企业有动力和能力继续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持续发展。
(二)战略性新兴企业成长期特征。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渐趋成熟,进入由产品研发到市场转化的阶段,很多战略性新兴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到第一次“死亡之谷”。技术成果的市场化会受到市场需求、产品定价、上下游产品的兼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仅以南京为例,南京有52所高校和众多科研机构,但在2017年在宁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到一半。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增长率较高,市场需求高速增长,行业信息已逐渐掌握明确,行业产品品种和竞争者数量逐渐增多,行业进入壁垒逐渐提高。
(三)战略性新兴企业成熟期特征。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生产逐渐规模化,企业规模、盈利能力、风险承担水平逐渐稳定,进入稳定化发展的状态。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得到突破,行业信息逐渐清楚明朗,行业主导产业已经明确。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逐渐稳定,产品需求增长率不高,行业进入壁垒很高,行业内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提高销量已经很困难。规模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给企业带来充足的现金流,经济的好转为企业加强管理提供了条件,企业逐渐完善内部组织结构、信息管理、企业设备,公司治理逐步规范化。
(四)战略性新兴企业衰退期特征。处于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渐减少,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下降。企业没有研发的内在动力,生产的产品品种逐渐减少,企业不需要进行设备设置等大额资本支出,企业经营活跃度逐渐下降。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经过长期发展,管理机构逐渐庞大,管理层级逐渐增加,决策效率下降,人才流失等问题逐渐浮现。
三、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风险(财务状况)
战略性新兴企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要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研发投入比较大,研发成果存在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在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财务风险情况有明显差别。
(一)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进行技术研发,需要高额资金投入。但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技术研发成果的无形资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核心的资产,固定资产比重相对较低。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公司治理尚未完善,不能规范的提供企业财务信息。基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不能充分了解企业创新技术的价值。作为本质上厌恶风险的银行,通常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或担保,使得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筹集银行借款比较困难。
(二)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成果开始市场化,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但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有个过程。但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设备、材料供给、质量监控方面的支出随之增长,虽然产品销售收入开始增加,但与企业运行支出相比缺口较大。企业面临高额资金需求,但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带来的现金流入不太稳定、偿债能力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市场份额逐渐稳定,规模化生产带来了成本的降低,企业盈利能力逐渐增强。稳定的销售带来了充足的现金流入,企业资金需求压力逐渐缓解。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渐趋饱和,企业扩大销售很困难,发展进入瓶颈阶段。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管理层面对企业研发突破的内在需求时,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企业技术研发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管理层私人受益下降,管理层倾向于选择短期有利的行为,例如改善办公条件、增加股利发放等。激励和监管缺失的管理层可能会使企业错失突破机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发展机会,产品销售收入减少,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销售逐渐减少,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但是,企业没有大额的厂房、设备等资本支出,企业研发、营销等需求也少。处于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没有高额的筹资需求,财务风险相对较低。
四、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风险防范
(一)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战略性新兴企业是事关国家战略布局的新兴企业,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有大量资金需求用于技术创新、产品开拓、企业管理,但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收入较少,偿债能力弱,很难取得银行借款。财政补贴和风险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企业初创期发挥重要作用。1、财政补贴。战略性新兴企业初创期技术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主导技术未完全确立,企业技术研发既有共性技术突破的需求,也有企业专有技术攻坚的任务。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成果对行业发展都有基础性奠定作用,具有正外部性,这使得研发企业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带来市场失灵。战略性新兴产业满足国家战略布局,是国家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对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进行补偿,降低了研发企业的成本支出,缓解了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资金困境,鼓励研发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可持续发展。2、风险投资。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在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研发成果评估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有助于缓解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相对而言,风险投资更关注企业的公司治理、风险防范,能为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除资金以外的咨询服务等增值服务,有利于降低成本。风险投资通常采用可转换优先股等投资供给,没有严格的抵押品和担保要求,使得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
(二)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面临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入,企业规模扩大,资金支出增加,企业融资需求大。股权融资及政府采购是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容易获取资金的方式,也有助于降低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财务风险。1、股权融资。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处于技术成果转化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逐步推向市场,未能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入,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能提供的抵押品或担保少,企业偿债能力弱。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股权投资者会更看重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更容易获得股权投资。2、政府采购。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但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建设还不太规范,基于信息不对称,银行等债权人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意愿小。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活动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采购为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带来了稳定的订单,同时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政府采购向市场提供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经营良好的信号,加速了市场对企业的接受程度。
(三)成熟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品销售带来了充足的现金流,企业留存收益逐渐增加。随着企业市场份额逐渐饱和,企业面临追加资金进行“二次创业”的需要,此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为企业提供资金,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也能给予战略性新兴企业政策支持。1、银行借款。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市场份额逐渐稳定,企业规模已经扩大,经营管理逐渐规范。银行等金融机构容易评估企业财务状况,乐于向规模化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资金用于企业转型发展。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收入,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财务风险较低。2、税收优惠。战略性新兴企业符合国家战略布局,是国家产业的发展方向。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企业实现销售突破很困难。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出,并引导企业继续进行研发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
(四)衰退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没有高额资本支出的需要,企业财务风险相对较低,但企业销量逐渐减少,收入在降低,盈利能力逐渐降低,甚至转而亏损。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不高,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能引导企业投入技术研发。直至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萌芽期,启动新一轮生命周期历程。
顾艳 张倩 俞欣妍 三江学院法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