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提要]农村电商的发展和普及对于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助力精准扶贫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农村经济和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不仅能破解农产品流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还能带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伴随农村电商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因地制宜的“重产轻销”问题依然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电商人才缺乏以及金融体系不完善也是三大掣肘。对此,建议要突出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强化农村电商标准化建设和电商人才培养,促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互联网+”;典型模式;发展
2017年2月,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强调“推进农村电商”,首次直接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单独条目陈列出来,为农村电商产业指引了发展方向。
一、新时期发展农村电商的重要性
(一)接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因农村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持续攀升,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高出国际市场,小规模、分散型农业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显现。国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价格机制等原因,使部分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重要任务之一。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农村电商作为一个单独条目陈列出来,农村电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发展农村电商,有助于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区域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首先,农村电商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三农”,使农民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了解市场需求,掌握一手供需信息的同时及时掌握国家政策方向;其次,我国农产品产出受区域性影响较大,通过线上电商平台极大地简化了区域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农资购买成本,使农产品品种选购更加多元化、精准化;最后,随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农村电商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商不仅贯穿农产品生产、营销环节,更进一步拓展至农村金融、农村服务业和乡村旅游等环节,创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
(二)助力精准扶贫。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要全部摘帽。扶贫时间紧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电子商务为扶贫攻坚开辟了新的道路。首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批农民工及在外大学生选择回乡创业,农村就业机会增加。据阿里研究院调查显示,与类似村庄相比,有网商村庄外出务工人数平均比无网商村庄少133人,2016年全国农村网商发展减少外出务工人口约1,200万人;其次,通过电商平台宣传,农产品从传统的重产轻销模式向重产重销模式转变,农民整体经济收入水平明显改善;第三,农村及贫困地区的潜在经济发展动力得到挖掘,实现精准帮扶,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秀农产品被人们熟知,一些因丧失劳动力而导致贫穷的农村人群通过开设网店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支点。
二、农村电商典型模式
(一)一县一品生态经济模式。
“一县一品生态经济模式”就是以某一品类农村特色产品或品牌为起点,以县区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区域带头人为宣传载体,多维度、系统化地通过在线上线下塑造本地化地域品牌,即风采一品、领先一品、创新一品、榜样一品,通过一县一品为切入点,树立农村品牌,发展农村电商经济新模式,从而通过“一县一品生态经济”农村电商模型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将当地的特色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推向全国乃至全球。
(二)集散地生态经济模式。
“集散地生态经济模式”就是利用区位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物流产业,通过物流发货的高性价比,吸引大批有实力的企业聚集于此发展电商产业从而形成“集散地模式”,带动当地电子商务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仓储物流、完善的电商体系、较强的整合当地资源的能力。
(三)产业链生态经济模式。
“产业链生态经济模式”又称为“跨域整合某一品类生态经济模式”,是以某一品类的产品为切入点,所有与该产品有关的县(区)共同参与,制定产品分类标准、建立溯源体系(农产品类)和服务标准(服务业),按统一的标准进行产品加工,统一进行品牌宣传,打通该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生产/种植、加工、质检、追溯、仓储、物流、销售、售后等)。
三、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一)农村电商规模增速迅猛,区域性差异缩小。
截至2016年10月,我国已有1,500亿元的农产品电商、2,800亿元的农资电商规模。已建成乡村电商服务点35万个,行政村覆盖率已超过50%。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8,945.4亿元,占网络零售总额的17.4%。农村物流业务量平均指数为191.5,增长速度接近200%。高出同期总业务量35.4,增速超过30个百分点。从区域性来看,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明显,但东部地区依然保持优势,中西部网络零售额为3,284.6亿元,季度环比增速达16.6%,高出东部地区增速3.2个百分点。但东部地区依赖电商基础较好、渗透率高,网络零售额达5,660.8亿元,占比超过六成(63.3%)。区域农产品结构变化明显,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服务型产品网络零售额逐步增加,实物型产品网络零售额逐步降低。东部农村地区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以实物型为主,占比达到73.9%,中部地区实物型和服务型产品结构占比差距相对较小,占比分别为56.6%和43.4%。西部地区服务型占比较高,占比为63.6%。随着电商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物流配套等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加上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红利,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农村电商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城市信息化增速空间小,农村电商迎来蓝海。
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城乡互联网普及差异依然较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其中农村网民人数2.01亿人。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9.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3.1%,城乡普及率差异较2015年的34.2%扩大到36.0%。我国农村网民在即时通信、网络娱乐等基础互联网应用使用率方面与城镇地区差别较小,即时通信、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应用上的使用率差异在4个百分点左右;但在网购、支付、旅游预订类应用上的使用率差异达到20个百分点以上,这一方面说明娱乐、沟通类基础应用依然是拉动农村人口上网的主要应用,另一方面也显示农村网民在互联网消费领域潜力仍有待挖掘。未来全国信息化普及的主要增长空间在农村,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农村居民对互联网更深入的认识,农村市场正逐渐成为电商掘金的下一个黄金市场。城市的电商之间竞争已经白热化,相对而言,农村和农产品市场,像蓝海一样在等待企业布局。
(三)农村电商发展仍面临四重困境。
随着政府推动和社会资本的持续支持、农村网民数量的逐渐攀升,未来五年将是农村电商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目前农村电商的发展仍受农产品经营“小而散”、农村物流网络不健全、农村电商人才匮乏、融资渠道不畅四重因素掣肘,亟待突围。一是产品“小而散”。目前,农村电商最常用的模式是将农产品从集贸市场直接转换到互联网,因此极易出现“小而散”的问题,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等,导致地方农产品无法形成品牌化效应。二是农村物流体系基础薄弱。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规模总体较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供给能力不足,不能充分适应农产品季节性、易腐性、品种多等特点。三是农村电商人才缺乏。农民老龄化兼业化、农村服务业落后、农业主体引进人才难等造成农村电商人才缺乏,加上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强,农民上网操作水平仍然较低。四是融资渠道不畅。农产品大都具有季节性,存货需要大量资金。目前,各地农村电商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信用担保,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困难,而金融贷款大都需要抵押,且十分有限。
四、农村电商发展建议
(一)突出顶层设计,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的制度环境。成立农村电商发展领导小组,引入专家型团队,科学制定农村电商发展规划;设立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组建以电商为主体的行业协会,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分工合作;设立农村电商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电子商务的宣传、培训、研究及奖励;建立健全农村电商统计制度,强化农村电商统计队伍建设。第二,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多渠道发展。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选取一批优势显著、特色鲜明、辐射空间广阔的本地企业作为电子商务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定期开展“农村电商示范企业和示范网店”评选活动。第三,构筑电商载体,形成产业集聚。依托各地优势产业,建立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聚电商公共平台、人才培养和创业基地等功能,为电商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吸引各类电商企业入驻产业园;主动对接高端资源,提高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合作,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商销售平台;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本地电商平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网站。
(二)完善农村电商标准化建设。
部分农村因小微型电商低价恶性竞争、产品质量不过关导致地方品牌形象受损。应注重农村电商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组织成立农村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通过购买服务发挥相关协会在聚集发展、规范市场、规范行业标准与行为、促进企业协作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信用评级体系,通过购买信用评价服务,建立大中小各类网商企业和个人信誉的等级认证制度、信誉认证中心和电商信誉等级数据库等,及时记录与测评,以保障农村电商交易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三)强化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电商人才缺乏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掣肘。农村现有的人才储备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完全达不到要求,而城市的互联网人才又不肯到农村去。只有把“人”这道坎做通、做透,才能攻下农村电商的最后关节。一是把电子商务列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阳光培训内容,创办农村青年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农业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转业转岗农民开展电商创业;二是通过联合高校、电子商务企业共建实习和培训基地,鼓励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等方式,打通网商与所需人才之间交流与合作不足的障碍;三是将网商的人才需求纳入已有人才政策体系中,搭建人才供需交流平台,通过专场招聘会、赴外招聘、网络招聘等形式,为农村和企业引进紧缺急需电商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天成,施祖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6.11.
[2]岳欣.推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11.
[3]凌守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5.453.
作者:邹思逸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