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论文
一、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几个有效途径
1.持续重视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强化分步实施大学要形成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观,选择不同的学科竞争力提升策略,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优化和完善学科布局,健全科学长效的学科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围绕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开展诊断式评估,厘清优势,找出短板,明确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和改善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2.集中力量孕育优势学科,精选学科方向要强化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强做大现有优势特色学科,使之成为国内(际)高水平学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此外,任何一个一流学科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方向上居于领先地位,必须精选学科方向进行重点支持。优势学科的水平和层次代表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3.孕育和造就大师级学科带头人领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所大学实力、地位、声望的象征。学科建设的关键是高水平师资队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大师级学科带头人。打造高水平的学科,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聘任制度,促进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引进和培养并重,推行符合学术规律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以大师级学科带头人的孕育为牵动,进而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学科队伍。
4.协调发展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
历史原因,我国大学中的工科大学数量占绝大多数,而这些工科大学的基础学科水平相对较弱,不足以为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势必会影响学科的综合协调发展。由于缺乏基础学科的有力支撑,国内大学缺少能体现大学学科综合水平的大项目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成果,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应用学科受到重视,进而影响了基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借鉴国外一流大学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理念,加强基础学科的发展,重视其对应用学科的带动作用。
5.有力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优势学科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是提升学科建设品质的战略选择。我国的大学越来越重视学科交叉,积极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构筑分化有径、综合有序的学科组织架构;营造学科发展自由开放的氛围,促进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建立“自由研究中心”;推动基于产业布局和区域特点的“学科生产力中心”建设;建立基于学科竞争力的高校竞争力评估制度。
二、开展学科建设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学科建设与学校定位的关系
大学要根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学校定位决定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宗旨是服务于学校定位。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定位必然要决定学科结构的综合化程度,决定学科建设的方向,进而决定某一特定学科的定位。因此,学科建设必须在办学指导思想与学校总体规划的框架内进行思考和探究,否则,要开展学科建设必将寸步难行。
2.优势与特色的关系
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建设高峰学科、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特征决定了大学的学科建设要特别注重对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学科进行积极培育,要通过一个阶段的建设把特色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在相关领域做出大学的贡献。学科建设应走多样化、个性化及特色化的道路,切忌一种模式或单一类型。
3.重点建设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重点学科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重点建设有利于出成果、提升声誉、扩大影响。重点建设使学科间的交叉、延伸成为必然,从而带动或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发挥大学引领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有力推进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进程。因此,要在学科规划中明确不均衡发展的学科发展策略。
4.学科带头人与学科梯队的关系
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灵魂,中青年学术骨干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未来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军。必须把学科梯队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合理构架,良性互动。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的重要性是不分伯仲的。要注重按需引才,按梯队建设要求统筹引才。要处理好引进学科带头人与引进骨干教师的关系,建立起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学缘结构更加优化合理的金字塔式的学科队伍。绝不能无计划、不统筹,要爱才、揽才,不能造成人才的浪费。
作者:王庚华 姜澄 闫荣富 孙霞 单位:东北大学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