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课分层教学探究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因此,本文针对高中数学必修课分层教学探究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高中数学必修课分层教学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征、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普通高中数学必修课分层教学的应用策略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普通高中;数学必修课;分层教学
在高中数学的授课中,已经做出了全新的改革,应用了现代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想,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中,在高中的日常授课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高中数学必修课分层教学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征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概念
在高中的日常授课过程中,对于分层教学的应用,为对班级内部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详细分析每名学生的学习特征,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实施分层教学的形式,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对于该项教学貌似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应用特征
分层教学的模式为在日常授课当中的应用,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可针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其积极性和学生参与的热情进行提升[1].此外,分层教学还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会非常明显.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
在数学的日常授课过程中,对于分层教学的应用,可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不会使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最后放弃了学习,也不会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数学太过简单,觉得数学课堂非常无聊[2].实施分层教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使每名学生都能有良好的发展,提升整体教学的质量.通过对分层教学的实施,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概念,加深对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对数学的学习有不一样的认识,提升学习的质量.
三、普通高中数学必修课分层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分层备课策略
分层备课的实施,需要教师依照不同学生的不同类型,应用不用的备课方式.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非常明确的了解,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三个类型,如学习能力强,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为A类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并且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为B类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并且能力一般的学生为C类学生.在备课时,针对数学公式、定理和定义等基础知识,可全班同步进行学习,这也是数学授课最重要的环节.在备课时,针对B类和C类的学生,需要对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要对其进行牢记、领悟和应用.此外,针对A类和B类的学生,要适当提升一些要求和问题的难度,尤其是A类学生,要在其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拔高,而对于C类的学生,要帮助其掌握基础的知识和内容,不要安排综合型的题目[3].例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是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会求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在经历倾斜角与斜率概念的形成过程之后,初步领悟解析几何思想,并借助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渗透分类,针对A类和B类学生,需要让他们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备课中,还要设置一些比较基础的问题,如是否每条直线都有斜率?是否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直线倾斜角越大,直线斜率是否越大?还有一些稍微有难度的问题,如在没有量角器的情况下,已知直线上两点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设点P(x1,y1),Q(x2,y2)在直线上,推导当倾斜角为锐角时,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若直线倾斜角为钝角,公式成立吗?若改变P,Q两点的顺序,公式成立吗?这样,不但可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分层回答教学策略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应用巧妙的问题设置,对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调动,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4].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提问,查看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后再提问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查看其对知识掌握是否全面,并将问题进行展开,引导学生对各类问题进行探究.此外,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要提问学优生,利用学优生的回答对其他学生进行启发.例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利用一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授课中,教师提问基础较差和基础一般的学生一些问题,如观察式子:x2-20x+84≤0,该式子是等式还是不等式?该式中含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次?引导学生总结并且归纳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在之后的授课中,可以提问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的问题,如方程x2-20x+84=0的根是多少?不等式x2-20x+84≥0的解集是什么?不等式x2-20x+84≤0的解集是什么?借助对二次函数图像的直观性,可引导学生对图像上任意一点的纵坐标进行跟踪观察,以获得对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还可以对大多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做出调整[5].针对A类学生,可在遇到教学难点的时候,引导A类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把函数y=x2-20x+84变为y=ax2+bx+c(a>0),那么方程ax2+bx+c=0的根是多少?函数y=ax2+bx+c(a>0)的图像与x轴有几个交点?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是什么?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是多少?该项过程,可提高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能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促进共同进步[6].
(三)分层测评的策略
因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可应用统一的测评方式,以免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认为题目比较难,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还可避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认为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7].例如,在完成“抛物线”的学习之后,针对C类学生可设置基础性的问题,如准线为x=2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什么?抛物线F是焦点,则p表示什么?针对B类学生,可设置一些经典的类型题,如,一动圆的圆心在抛物线y2=8x上,且动圆恒与直线x+2=0相切,则此动圆必过定点是什么?针对A类学生,可设置:已知抛物线y=ax2-1的焦点是坐标原点,则以抛物线与两坐标轴的三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多少?此外,还要适当地鼓励学习成绩较差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渐拔高[8].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可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会使每一名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了教师的重视,有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的日常授课中,对于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的策略已经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对于全新教学理念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中,对于分层教学的应用,可针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
作者:刘曲 单位: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