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国民经济论文 > 国民经济调整的经验与教训

国民经济调整的经验与教训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2-28 01:58:00人气:596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上共进行过三次经济大调整,分别是60年代的调整、1979年至80年代初期的调整和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开始在1989年11月五中全会后继续进行的以治理和整顿为中心的调整。每次经济调整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且每次的经济调整中我们都可以得出有关的经验教训。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市场经济的良序运行,同时还为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国民经济;调整;经验教训

一、国民经济的第一次调整(60年代初)

1.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的背景

⑴在对外关系上,出现以中苏关系恶化为中心的急骤变化。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代表团对中国共产党发动突然袭击,给中国发展带来巨大损失。中共中央由于花费大量精力从事国际斗争,而不能专心致志地进行国内经济建设,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国际原因。⑵在国内方面,国民经济的比例已严重失衡,

2年自然灾害和农业发展工作的失误给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后经济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国内和国际面临的种种问题使得中共中央不得不重新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协调发展问题。1960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成为首次经济调整的指导思想。

3.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的措施

⑴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主要精简企业中现有的非生产人员及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这一举措改善了城乡关系,保证了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⑵发展粮食和农业。粮食问题在农业发展中尤为重要,粮食问题容易影响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影响社会稳定。此后,中共中央多次发出指示,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发展农业作出了艰巨的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成果。⑶压缩基本建设。采取的措施为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建厂,落后的外延方法已成为计划经济之下的一种习惯。因此,从1961年开始,中共中央下决心大力削减基建总投资,以调整投资和消费比例。直到1963年起,逐年恢复到合理的比例。⑷整顿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把经济管理大权集中到中央、中央局和省三级,货币发行权归中央,加强宏观调控,适当压缩地方的经济权力。此次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到1965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重得到改善。积累率下降到27.1%。财政收支相对平衡,市场供应显著好转,人民生活改善,国民经济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

二、国民经济第二次调整(1979年至80年代初)

1.第二次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⑴长期以来在焦虑的“左”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建设严重不平衡,出现重视重工业而轻工业和农业落后的现象。⑵1978年经济建设上的新冒进政策,造成国民经济造成比例重大失调,经济管理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更加严重化和尖锐化。

2.新“八字方针”的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提出了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

党中央在召开国民经济调整问题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国民经济的第二次大调整。实践使中央领导人认识到,只就生产指标和投资数量来解决调整国民经济问题难以顺利解决问题,必须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上,求得根本性解决。

3.调整的成效

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更加趋向合理,从农轻重的关系方面看,改变了重工业孤军突起,而轻工业和农业比例下降的不合理状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⑵基本上消灭了财政赤字,控制了基建规模,使经济发展走上了稳定的道路。1982年我国的财政赤字下降到20多亿元,短短一年中就实现了基本平衡。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在企业中推行的经济责任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企业活力。⑷城乡人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三年内安排了2600万人就业,减少了国内失业人数,调整了部分职工的工资,增加了住房、副食各方面的补贴,使城乡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三、国民经济的第三次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国民经济混乱

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毋庸置疑。特别是工农业生产和经济事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令人瞩目。但由于主观认识的局限和失误及其他原因,时时会出现种种困难和混乱现象。这次经济的集中表现是通货急骤膨胀,物价大幅度上涨,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

2.第三次国民经济调整的措施

第三次经济调整采取的措施有:(1)控制经济规模,降低工业增长速度,逐步缓解经济过热。(2)适当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89年压缩了500亿元。(3)增加储蓄和稳定金融,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经过一系列会议、决策和实际工作,到1988年底,在各个领域,整治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果。

四、三次国民经济调整的经验和教训

1.发展国民经济要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指导思想

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稳定、协调和符合国情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避免制定急躁冒进的经济政策。一方面,持续稳定的国民经济方针能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在生产和建设上留有余地,同时有利于经济建设朝着平稳有序的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制定经济政策应当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避免使经济出现“膨胀―调整―再膨胀―再调整”的恶性循环状态。“八字方针”和新“八字方针”的提出就是在国民经济发展瓶颈时期,审时度势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而制定的正确指导方针,有力地挽救了经济损失。

2.国民经济各个部类之间应该保持相互协调与平衡

社会生产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是国民经济各个部类之间保持相互协调与平衡。前两次重大经济调整前,基础设施规模扩大,积累和消耗的比例严重不平衡,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人民的生活难以保障。经验告诉我们在发展国民经济时应该平衡投资、出口和消费及各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比例关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3.在行动上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农业问题的解决,即粮食问题的解决,不应只停留在口头和思想上,要在行动中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鼓励科技农业,提高粮食收益,帮助农民走出困境。这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农业强国。

4.对国民经济发展趋向要有预见性,使经济调整处于主动状态

60年代初期的经济调整是被动的,此时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工农业生产和商品市场大幅度减少,人民的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第二次调整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相比较而言,整个过程进行地更为平稳。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时,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预见性,在充分了解经济弊端的同时学会趋利避害,然后不断调整和修复,在此基础上使国民经济发展呈现整体稳定的状态。

5.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调整国民经济即改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保持社会平稳和循序渐进,而非急风骤雨式的方式,使之较容易被人民接受,同时要不遗余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出现经济问题时要及时修补以免其恶性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次大调整都及时纠正和克服了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的问题,改善了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比例不协调状况,也制定了符合国情的调整政策。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要汲取经济调整的经验教训,从而在经济发展中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04)[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3]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966―1976)[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4]李颖.共和国历史的细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董倩倩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