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学探究房屋结构关系
一、项目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设计图纸,完成房屋搭建任务,从而让学生更了解工程与结构方面的内容;在任务中依据限制因素寻求解决办法,不断完善纸牌屋搭建及承重设计的多种方法,建立反思与改进的思维模式;通过限制条件的有无,认识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只能是依据实际情况分析,寻求次优解。
二、任务设计
一是,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活动方案,分组开展探究活动,理清任务目标。二是,活动过程中学生以照片、记录本的形式记录下初步设计与每次修改思路和修改图。三是,办一个小型展览,向全校师生、家长展示活动成果。四是,每组依据记录本和各自心得,提炼出重要部分,形成文章,打印附在STEM专栏。
三、探究过程
(一)了解任务背景及明确任务目标
宣读任务:每个小组一副纸牌,只能使用纸牌一种材料,搭建一个至少30厘米高的房屋模型。意在鼓励孩子科学认识建筑结构,让其认识到房屋的受力性、结构性、美观性等。
(二)自主探究,设计思路
鼓励学生多途径收集资料,在小组范围内交流想法,拟定思路后在设计图上画出房屋基本结构及主要受力结构装置。
(三)开展实际活动,搭建模型
依据设计图搭建,并根据实际情况可修改方案。观察制作情况。教师引导部分设计明显错误的小组,记录有代表性的小组序号,并记下其最大亮点。引导问题:纸牌怎样使用有要求吗?能不能折叠、撕开、打孔等操作?可不可以使用胶水?可以使用多少张纸牌?越少越好还是用完好?
(四)整理分析,得出要点
学生分享制作过程,记录下自己小组没做到的地方,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邀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展示,说一说设计的思路和制作过程。教师应总结提炼出学生汇报亮点,如材料的创新使用,能不能使用胶水等。反思房屋结构,收集解决办法,提出猜想。
(五)新问题产生,依据要点提出解决方案
使用一副纸牌以及热熔胶枪制作出高度至少为30厘米的房子,并且能承受一本约400页的书的重量不倒塌。学生分析问题,发现变化因素(材料、任务),分析评价标准,(见后文)确立思路。根据任务,考验学生在有限制条件的情况下重新看待问题的能力。提出创意方案,交流想法,小组内设计图纸。
(六)修改设计图,实际搭建
学生开始制作,不断修改计划并记录。教师要强调胶枪的安全使用。教师协助学生修改设计,提醒记录下修改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每个人大胆说出设计依据,不管是成熟或者不成熟。
(七)测试结果,交流分享
给每个小组几分钟的时间介绍制作过程,并适时提问。其余小组也可自由提问。教师总结亮点(或引导学生说出亮点)。全班交流意见,系统分析任务及依据。
(八)得出结论,提炼要点
房屋或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选取代表性作品进行提问引导。房屋是否合理?依据是什么?不同位置的纸牌分别承担房屋的什么功能?房屋是尽量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好?认识房屋各个结构的不同作用,从做中学,再拓展到生活中去。
四、拓展延伸
部分孩子对房屋的结构开始质疑时,可适当引出房屋的物理受力关系,通过分析各个方向的受力作用,最终归结到房屋结构的牢固性上。给学生看一副实际的房屋设计图,并鼓励孩子对其作出合理猜想,鼓励其课后查阅真正的房屋设计图,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设计细节和房屋结构关系。
五、活动总结
(一)学习成果
第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通过设计、修改、制作,设计新情况,再次修改、制作,得到两个简易房屋模型。在这两个房屋模型里面,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提高,更是对房屋模型结构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第二,通过对结构及受力关系的分析,以及承载重物的数量关系分析,学生综合应用到了数学、物理学、科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在修改前后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分析、对比、控制变量、合作讨论、及时记录等等。
(二)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多种,包括了具有一定创新的评价机制量表,学生可从中得知各个细节影响程度。同时,贯穿整个过程的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可以不断自评、小组互评及全班互评,不断反思是否完成了目标,更快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修正,取长补短,合作共进。评价标准:
(三)后续影响及反思
在本活动以后,很大一部分学生开始对结构感兴趣,这促使他们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各种各样的结构;同时由于对受力关系分析的好奇,部分孩子课后自行去了解物理力学知识;在小组合作中,扮演领头羊角色的学生也锻炼了领导能力。
作者:邹苗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