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探究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万州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运用SPSS统计工具对万州区1998年至2016年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万州区的经济增长对该地区的就业率影响并不大,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未能带动就业率提高,针对这样的现象,结合万州区的实际情况,发现了万州区出现就业问题的几个因素,并且针对目前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万州;经济增长;就业
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区位于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渝东北重要经济腹地,即是沿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城市,也是三峡库区的中心城市。近些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转型,万州区经济增长从看“量”到“质”的转变,经济面临着低增长,稳中求进的状态,同时就业率不高。因此万州区发展要坚持调整就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使得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辅相成。
1万州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数据分析
首先,我们来探讨重庆市万州区经济增长与就业到底是否存在相互关系。我们将1998年至2016年万州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城镇就业增长率的相关数据表(资料来源《万州区统计年鉴2017》)输入SPSS23,用散点图进行分析得出。从散点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出,尽管万州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在不断的增长,但城镇的就业增长率并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增长,从整体上来看,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城镇的就业率并不一定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偶尔一些年份出现了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万州区的经济在不断增长时,城镇的就业率有上升也有下降,并非完全的正相关关系,但总体来说是比较稳定的。现在我们进一步用回归分析来确定生产总值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强弱程度。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存在着相关关系.大多数正常情况下,就业增长率随生产总值增长率增长是上升的。但由于相关系数r=0.212,<0.3,所以可以判定为相关关系极弱。
2万州区就业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看出,万州区经济的增长对就业的带动效应不大。而结合实际发现,当前万州区在就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万州区的产业结构和其他发达地区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万州区的产业结构目前还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几乎每年都占据了万州区一半的生产总值。万州区虽然是重庆第二大区,但就地理位置来说,距离主城较远,车程较长,不利于运输,并且万州的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经济发展相较主城来说缓慢一些,这也阻碍了最能带动就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2)万州区经济的增长动力和其经济发展的不良结构也使得万州区表现出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共同存在的状态。万州区经济的增长结构和增长的质量具有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步伐不协调,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极其缓慢,而第三产业确又是最能吸收劳动力的产业。长期以来,万州区都极其重视生产资料生产,但忽视了第三产业的生长,而重工业接收劳动力的能力是远远不如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其二是形象项目的盲目投资,表面作业,造成了就业质量的不稳定。一旦一个项目完成后,这些项目的员工将将成为新的失业人员。万州区的经济增长虽然还比较高,但是就业率依然增长缓慢就是以上这几个原因造成的
3解决就业的基本措施
3.1优化万州区的产业结构
市场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仅仅依靠市场是做不到的,必须要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使万州区的产业结构构成更加合理和健康。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时候,可以试着将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加强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投资建设力度,给予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多优惠福利政策,从而使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好的显示出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
3.2平衡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一直都奉行“经济增长先行”的目标模式,政府等部门几乎只看GDP,从而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就会被忽略,也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在企业中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协调就业的问题。这就肯定会导致就业与增长失去平衡,贫富分化加剧,使得整个社会变得动荡不安。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互协调平衡的方法与政策,这就需要万州区政府对经济与就业的增长都坚持适度原则,两者都不应操之过急也不应该发展过慢,这样才能既保持社会稳定,又能使经济保持高度的增长。
3.3增加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分量
对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政策进行调整,从而缓解万州区的就业压力。消费需求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就需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万州区城市居民与村镇居民两方之间的收入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政府应该逐步加大政府自身的转移支付,调整其收入分配,不仅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要增加他们的消费水平,降低积累比率,从而使万州区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渐渐趋于协调,引导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总结
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万州区可以从优化产业结构,增阿基消费等多种方法解决就业问题。从宏观上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式,调整产业结构使其与经济发展适应,促进区域间经济平衡发展对万州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蔡志洲,郭以馨.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研究[J].经济科学,2015(4):5-17.
[2]刘.中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78-2010年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32-41.
作者:赵佳渝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