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路径研究

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路径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5-12 07:19:00人气:389

摘要:对连云港市“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发展质量作出客观评价,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实现“高质发展、后发先至”,需要更加注重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聚力创新驱动,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上率先取得突破,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借助“一带一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关键词:连云港市;经济发展;发展质量;发展路径;“十二五”时期

一、“十二五”期间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质量状况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按照十八大报告和总书记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要求,未来连云港要实现“高质发展、后发先至”,需要客观把握发展实际,实事求是地寻求高质发展路径。

(一)总体看,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攀升

2011―2015年,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呈现出逐年提升的变动趋势.,“十一五”末的2010年,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为9.76,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提升到23.96,增长了1.45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催生出一个新的连云港,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的雏形乍现,“十三五”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具体看,经济发展质量的构成要素

经济发展总量提升,增长的稳定性渐入常态发展区间经济发展的结果首先体现在经济总量的提升,2015年连云港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60.64亿元,较2010年的1193.31亿元增长近一倍,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连云港市经济总量在全省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由2010年的2.88%逐步提高到2015年的3.08%,城镇化水平达到58.7%,较“十一五”末提高了6.9个百分点。伴随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十二五”期间连云港市经济增长速度平均在11.6%的水平,步入稳定增长区间。工业发展一直是连云港市的短板,但是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发力,在全省的地位逐年提升,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2.24%提高到“十二五”末的2.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10%提升到3.63%,年均增长0.3%,这种可喜的变化得益于近几年来连云港市产业强市战略的推行,也得益于2009年以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成为带动就业的重要动力“十二五”期间连云港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产业效率整体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年均增长1.16个百分点。从结构优化指数来看,“十二五”末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74,第三产业成为带动就业的重要力量,远高于农业就业4.8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就业4.1个百分点。3发展的有效性增强,发展效率和效益实现双提高“十二五”期间,效益发展指数提高了3.08,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和行业结构指数实现了双提升,二三产业表现明显,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规模缓步下降的同时保持劳动生产率高增长,经过“十二五”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22万元/人,增长了1.1倍;第三产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长了6.03万元/人,是“十一五”末的1.48倍。伴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系数大幅改善,行业结构总指数提高了123.86%,进一步证实连云港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4发展的开放度提高,实现了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内外开放综合指数由“十一五”末的1提高到“十二五”末的2.39。对内开放体现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交易活跃,“十二五”期间增长了0.9倍;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体现在进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凸显了连云港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重要地位。5发展的创新性增强,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驱动综合指数由“十一五”末的0.01提升到“十二五”末的2.62。创新投入的增加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在“十二五”期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增长了46.1%,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长了23.3%。投入的增加带动了产出,表现在每10万人口专利授权数在2015年达到142.44件/10万人,较“十一五”末增长了2.97倍。6发展的共享性提高,民生幸福指数得到逐步提高“十二五”末的民生改善综合指数为5.87,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87。民生事关收入水平、就业、消费能力、居住、交通、社会保障、治安等各个方面,“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18元,增长了6388元;就业能力增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9%下降到2.1%;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城乡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6.9m2,增长了29.2%;居民出行便利度提高,顺畅连云港建设成效显著;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增强,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了2.34个百分点;社会三大保障(保险)覆盖率96.6%,提高了1.5个百分点;平安连云港逐步显现,四大事件(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城市交通事故、火灾)较“十一五”末减少了31339件,平均每年减少6267件。7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环保投入持续增加,由“十一五”末的3.78亿元增长到15.21亿元,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了3.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2.5和1.54个百分点。环保投入的增加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推动生态环境指数由“十一五”末提高到“十二五”末的4.45,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

二、“十二五”时期连云港市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横向相比,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质量较低

虽然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质量在“十二五”期间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省内兄弟市相比,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综合指数仅排在全省第12位,仅为排名第一的扬州市30.6%,差异巨大。分类别来看,经济增长质量排在全省第12位,结构优化指数第10位,发展效益指数第7位,创新驱动指数第10位,资源环境指数第11位。由于连云港市近5年加大了民生投入力度,因此,民生改善指数排在全省第一位。

(二)经济综合实力不强,诸多经济指标相对滞后

与全省相比,连云港市经济总量偏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32亿元,低于苏南平均水平6142亿元,低于苏中平均水平2457亿元,低于苏北平均水平1152亿元。工业经济是最大短板,连云港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低于苏北平均水平887家,工业总产值低于苏北平均水平1832亿元。二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彰显。与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相比,连云港市农业占比偏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全省1.3和6.1个百分点,工业占比低于全省4.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远低于全省水平,也低于苏北其余4市。综合来看,连云港市二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7.4个百分点,但是这种差距在逐年缩小。

(三)协调发展较弱,城乡一体化发展压力较大

连云港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结构明显。2015年全市GDP为2160.64亿元,其中3县仅占全市GDP的45.1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十一五”末的8751元扩大到“十二五”末的12950元,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在此期间扩大了2990元。

(四)港产城融合发展有限,功能板块相对分散

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和执行,盲目扩张是港产城不能更好融合发展的主因。受各板块建设差异较大、城市交通干道缺乏影响,城市组团集聚规模有限,板块功能联系较弱,导致港城支撑融合不足,产业间关联度不大。目前,连云港港口以通过型海陆联动功能为主,港城在产业功能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临港产业的招商和发展没有做到港、产、城的融合,产业区功能定位“异化”,过度追求诸如生活区等建设“大而全”,港区之间也缺少错位与联动,既没有发挥港口对城市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没有体现出城市产业对港口的支撑作用,难以实现“以港兴市”目标。

三、提升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质量的路径

(一)聚焦供给侧改革,助力经济稳步增长

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连云港市经济要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应抓住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制度性保障;注重淘汰落后产能、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提升有效供给、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新动力加快形成。

(二)聚力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全面创新,推动改革与创新互促并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功能,转换发展动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管理创新,下大力气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区域创新资源整合,集合优质资源与优势平台,加快形成科教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优化专业服务体系,鼓励共建创新服务联盟,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主动对接全球创新发展趋势,注重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连云港市“一带一路”首要节点城市优势,促进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按照五大统筹要求,加快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切实推行“多规合一”,将十三五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促进各类规划协调一致、上下贯通。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群、功能集成的要求,合理布局功能性园区、产业集聚区、生活居住区和生态功能区等,促进形成产城融合的功能布局。有机分离疏港与城市交通,加快完善集约高效的综合集疏运体系,解决港、城发展的“争地”困境。强化港产城各自功能定位规划引导,所有产业项目进入产业园区,城市发挥行政、商务等功能,形成港产城协同发展,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

(四)加快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要求,顺应产业“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发展趋势,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互联网+”,共育新态产业,积极培养发展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制造经济等新产业新模式,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上率先取得突破。下一步连云港市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进一步协调三次产业内部比例,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按照“传统产业品牌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化、传统农业现代化”的思路,突出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在“工业化、信息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青山碧水蓝天、绿色低碳循环、宜居宜游宜业、和谐幸福浪漫”的美丽港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开展生态文化弘扬行动,积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引导绿色消费和简约生活。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管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加快沿东陇海经济带外围生态屏障建设,提高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生态保障水平。

(六)借助“一带一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强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港口共用、政策共享、园区共建、产业共育。拓展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开放功能,吸引日韩、中西亚国家及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和企业,以“区中区”、“园中园”的形式共建园区和产业合作基地。构建区域开放型经济网络合作模式,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的同时,加快具有连云港市特色的开放型经济网络构建。

(七)聚焦富民优先,强化共享发展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就业质量,支持灵活创业和灵活就业。突出城乡居民收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切实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和收入差距,促进城乡收入和消费的均等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获取更高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朱国军,张宏远.新时代连云港市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8(4):42-46.

[2]仇燕苹.连云港市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研究[J].现代商业,2017(31):84-85.

[3]仇燕苹,张纪凤.连云港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0):90-94.

作者:谷江林 单位:连云港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