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生态文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地,总面积1915km2,总人口47万,是千里淮河的源头,山奇、水美、河秀、林密,森林覆盖率达50.3%,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40000/cm3,被誉为“天然氧吧”。桐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有动植物资源1500多种,被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桐柏资源富集,主要有矿产、旅游、林果、中药材、水产、土特产六大优质资源,境内已探明矿藏56种,其中有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碱矿,全国最大的露天金矿和全国四大银矿之首的桐柏银矿,石油、蓝晶石等资源也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一、桐柏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1.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快了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板栗、茶叶、木瓜和养殖业为主要支柱的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2000年和2008年桐柏县分别被列为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重点工程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后,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治理区干部群众与水利水保工作者团结协作,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7k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32.8%,其中:已通过淮河水利委员会验收的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重点工程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0km2;通过河南省水利厅和财政部验收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km2。2000年3月郭湾、后河等五个小流域被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2008年夹山小流域被淮河水利委员会评为优良工程。2014年和2000年相比,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由572km2下降到357km2,减少37.68%;土壤侵蚀模数由2839.7T/km2•a下降到1968.5T/km2•a;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8.5%提高到52.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著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总产量已由1952年的477万t增加到了2014年的17.42万t,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改变局部小气候变化
桐柏县自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来,自然封育和人工治理并重,将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植树种草,目前全县实施封禁管护面积达3000hm2;在国道、省道、乡村道路沿线设立人工围栏156km,使区域自然植被得以较快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底封禁区植被覆盖度由封禁前的23%提高到了58%。从1998年起,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转向以治水为主,治土与治水相结合的第三阶段,对全县主要河道和重点流域进行大规模综合整治,兴建配套水利设施1.8万处。多年来,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化,思路逐步拓宽, 水土保持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由过去的分散治理向规模化治理转变;由粗放治理向集约化治理转变;由只注重生态效益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融为一体转变。对全县水土流失区的自然条件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调查分析,制定了全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近、远期总体规划,分别制订了每条小流域的具体治理措施,从而保证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性和连续性。通过大力实施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环境逐步转向良性循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8.6%,林草覆盖度达到56.3%,92%以上的农田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因此,桐柏县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暨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
3.加强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改善人居环境
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淮河源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统揽,以创建省级、国家级生态县为载体,持续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坚持走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持续发展之路,倾力打造生态县,全方位发展绿色产业,“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强化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发挥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优势,坚持山、水、田、林、路、村、镇全面规划,治山与村容整治兼顾,绿化与美化并举,治理与开发、治水与增收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资源,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乡风文明,建成生态、旅游一体化示范流域1处。倡导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实施“一池三改”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城郊乡徐寨村、吴城镇王湾村等小康文明示范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4.创造生态宜居工程,提升新能源产业
全县大力开展“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城区绿化、镇村绿化、道路绿化等工程。积极培育一批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加大近城山体保护力度。推广节能环保材料应用,减少二氧化碳等废弃物排放。积极实施“清洁家园”行动,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推广污水净化技术,实现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倡导并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县商务中心区建设。推动园区企业废物废水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园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统筹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并逐步实现运营专业化、社会化。
5.坚持治管并重,注重综合效益
按照“稳定所有权、明晰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妥善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把水土保持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创办绿色企业,大力发展水保经济,走出了一条治理与管理并重、开发与经营并举的水保产业化发展新路子。目前已形成三种典型的水保工程经营管理模式:一是规模效益型。对面积大、立地条件好的荒山荒坡,以生态效益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大力发展板栗、木瓜、桐柏大枣、茶叶和中药材,不断提高流域内的农民收入。至去年底,全县拥有百亩以上的经济林基地97处,千亩以上基地49处,万亩以上的基地5处。二是水保庄园型。即“盖上几间房,住上几个人,治好一片(滩)”的治理管理模式。县直20余名离退休干部,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创办“桐柏县天然实业开发公司”,承包荒山110hm2,投资50多万元,嫁接改造野生毛栗2万棵,桃、梨、大枣等1.5万株,年创利润6万元。三是家庭松散型。对面积不大、立地条件差的“四荒”地,公开竞价拍卖或租赁承包,让群众买了放心,投入热心,管理细心,依山靠山,养山绿山。
二、存在问题
桐柏县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部分乡村坡耕地面积仍较大,高标准农田占比低;梯田地埂利用率低,草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坝系水资源利用率低,沟道控制性工程措施配置少;对水土保持监测重视不够,科技创新贡献率低;生态文化建设拓展不足,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力度不强。
三、结语
通过几年的治理,桐柏县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生态环境大为好转,在经济、生态、社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益。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实施坡改梯和基本农田高标准化建设,使全县基本农田实现高标准化,达到田块结构好、道路网络好、径流调控好、埂坎利用好的“四好”农田标准;推广立体栽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能起到固埂护田、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梯田生态景观的作用;实施生态文化建设工程,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化,面对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水土保持建设运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突出小流域治理、特色水保、生态修复工作,努力把桐柏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杨培 河南省桐柏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