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情信息调度农业农村经济论文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农情信息调度工作的内涵
作物生产信息。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烤烟、中药材、水果、茶叶及其它等作物的种植计划及落实、农资备销及价格、生产动态进度、田间管理、苗情长势、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产量形势分析预测等调查统计信息。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情况。结构调整情况即粮食和经济作物结构调整和品种结构调整情况;产业化经营情况即对市场、农产品加工、批发市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订单农业有多少,从事的人员有多少,订单的品种、面积、产是、收入各是多少要进行了解。自然灾害情况。主要指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冻害、病虫害等灾害的发生程度,对各种农作物造成的受灾面积、受灾程度、产量损失、经济损失,灾后生产补救恢复等情况。思路、主要措施。各级对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思路及采取的主要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工作经验等要有文字说明、情况反映。农村热点和难点。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影响农民对农业投入的原因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等情况进行反映。
二、明确农情信息调度工作的任务及重点
农情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各种农情信息,对上准确反映各地政策落实、工作进展、生产动态、形势预测等重要行情、民情和灾情,对下提供政策、生产、市场、品种、技术、经验等信息服务。根据农情工作基本特点,在工作重点上,突出“四个强化”,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农情工作的系统性、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1.强化农情体系建设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农情工作手段,提高农情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农情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农情工作需要,积极争取同级财政或部门领导支持,配备电脑、传真及必要的农情观测仪器设备,满足农情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等基本需要,改善农情部门工作条件和手段,逐步实现信息采集标准化、传输处理自动化、分析预测智能化的新型农情信息采集体系。二是拓宽信息处理收集渠道。建立农情信息定点调查制度,确定一批县、乡、村、户农情联系点,围绕大宗作物和特色作物,在集中产区和生产基地确立定点联络员,跟踪相关信息,真正确立起布点合理、管理科学、动作高效的农情调查点,增强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三是加强农情队伍建设。针对县级以下农业部门没有统一的农情信息机构状况,县级农业部门要明确主抓农业生产的机构负责本地区的农情统计与上报工作,乡级要明确熟悉农业生产情况的业务人员1-2名作为专职农情工作人员。加强农情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将农情人员培训纳入“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范围,提高农情人员工作水平,建立一支组织有力、反应迅速、工作高效的农情队伍。
2.强化农业生产动态监测
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及时掌握生产进度和生产情况,为领导决策和指导生产提供依据。一是认真填写农情调度月历表。农情人员要随时查阅省农情信息调度系统,了解当前应该填报的相关农情信息报表及文字信息上报内容及时间,认真填写并及时上报。信息数据统计要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增强农情数据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认真研究筛选所获信息资料,科学分析判断,兼顾实用性、实效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对农作物布局变化、农业结构调整趋势等要多渠道开展农户种植意向调查,确保准确掌握变化趋势。二是加强关键生产阶段工作动态调查。在春耕生产、夏收、秋收秋种以及主要农作物的关键生育阶段,除了农情调度月历表规定的内容外,要及时掌握本地区的工作措施进展、农民田管动态、苗情、病虫害等发生情况。要深入基层、广泛调查,对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进度以及产量形势等要有准确判断,及时形成简要文字材料,及时上报。三是加强农业生产指导,在准确掌握生产动态的基础上,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加强与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全面掌握农业生产信息,通过召开专家会商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制定生产管理技术措施,指导农业生产。
3.强化农业灾情监测指导
农业灾情监测预警是农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情信息在灾情监测、指导抗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构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体系。一是加强灾前监测。加强与气象、水利、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作,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提前预测预报,加强灾前预警信息的搜集与,及时提出灾前防御措施。二是加强灾情进展调查。灾害发生后,农情部门要立即启动灾害应急体系,及时掌握灾情发生、农作物受灾面积、受灾程度、抗灾措施落实等情况,及时按要求上报灾情。发生区域性重大灾害时,要设立值班制度,并对灾情动态一天一报。灾情上报要坚持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灾情,也不能隐瞒不报。三是加强灾后补救。要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及时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和专家会商,研究制定抗灾救灾措施,指导农民开展灾后生产自救。根据受灾程度合理制定救灾物资分配方案,协助开展救灾物资发放工作,力争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区损失。
4.强化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针对种植业产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开展针对性调研,增强农情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加强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和种植效益分析。密切当地主要农产品生产变化、市场价格变化动态,分析供求形势,为领导决策结构调整和指导农民合理调整布局提供参考。分析主要农作物、不同种植方式等种植效益,分析种植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二是开展专题调研。对政策落实、种植业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高效种植模式、生产方式变化等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题调研。三是认真完成各项突出调研任务。对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安排的其他专题调研,认真组织开展,切实了解真实情况,及时形成调研报告。
三、建立健全农情信息调度工作保障机制
农情信息调度工作涉及面宽、要求高、工作量大、时效性强,农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情工作的新要求,建立健全农情信息调度工作保障机制,为农情调度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扎实工作,确保农情信息工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1.加强农情信息工作的组织领导
做好农情信息工作,关键在于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农业部门特别是县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情信息工作,把农情信息工作作为掌握农业生产动态、宣传农业典型、树立部门形象的重要抓手来抓,明确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农情工作,实行农情工作领导责任制,对本地区上报的农情信息数据负责把关,确保农情信息的准确性和严肃性;科学制定农情体系建设规划,把农情体系建设列入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农业年度工作同安排、同布署;完善农情信息工作制度,明确农情信息工作机构和人员的相关责任,稳定农情工作人员队伍,特别是对乡(镇)农情工作要定岗定人,把农情信息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对农情工作的扶持力度
县、乡农情信息体系建设总体来说处于起步阶段,与现代农情信息体系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偏僻山区县,多数乡镇农业部门无办公场所,更谈不上有专门电脑,缺乏现代化信息沟通手段,致使数据、信息传输反映缓慢,严重影响县级及时汇总上报。县级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情信息工作的扶持力度,对上级下拔的农情经费要专款专用,同时要积极争取财政对农情的投入,把农情信息调度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县、乡农情工作设施装备;同时也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在农情信息工作经费投入逐步向乡级倾斜,帮助配齐乡镇农情人员的电脑设备,实现乡级与县、市、省信息传输网络化。
3.建立农情信息工和激励机制
农情信息调度工作任务不轻,业务较强,农情人员又要求专职,开展工作就周而复始的填写表册和文字信息上报,不能像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人员那样容易出什么“农业丰收奖”或“科技成果奖”之类的业绩,对自己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或晋升无望,对农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所损伤,造成人员队伍不稳,工作质量不高。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应建立完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农情信息调度工作综合考评机制,对农情工作组织化程度、农情报表及文字信息上报、突出调查任务完成、灾情监测、专题调研及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重点考核,给基层农情工作人员一个合理的评价,对工作业绩给予一个确认或认可,并给予表彰奖励,列入专业技术职称评骋条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作者:张羽荣 单位:德江县农牧科技局市场信息监管股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