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对文化思想的影响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在日益冲击着人们的文化思想体系。市场经济发展的内涵可以抽象分解为市场本身的发展与商品本身的发展。市场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基于理性与客观现实而衍生出利己性的文化思想;商品的发展催化出人们外向型的、发散性的文化思想价值取向。由此启示,政府应该重视国民文化思想的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早日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市场经济发展中国文化思想价值观文化强国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内涵
将市场经济的内涵进行分解,可明确市场经济真正的意义所在。市场是买卖双方基于各自的诉求,并按照一定的交易规则自愿进行交换出让物的平台或场所;经济的本质是一种体现资源利用规律与运动方式的文化,其目标指向是资源转用的最佳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解构为两个方面:第一,市场作为买卖双方交易的场所而不断地在形式上泛化和扩展,即市场本身的发展;第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升级,商品的形式和种类不断丰富,资源逐渐地被充分化、高效性地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商品种类的广化与深化过程,即商品本身的发展。由于市场是一个客观的、集体主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范畴,因此市场经济发展的内涵在意识层面上还体现为“客观”意识观念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决定了市场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客观事物的发展,进而规定了市场经济中的文化思想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还表现为信息流通的广化和深化。其中,信息流通的广化对应着市场经济中竞争意识的强化;信息流通的深化对应着市场经济中效率意识的提升。竞争与效率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两个主要话题,竞争与效率是辩证统一的,竞争手段的落脚点在于提高经济效率,效率的提高反作用于竞争水平的提升,竞争意识与效率意识统一于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目标。其中,竞争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效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归宿。在某种意义上,信息流通水平的发展推动了竞争形式的升级、促进了效率观念的深化。
二、当代文化思想对古代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延伸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较之以往有了质的飞跃。而物质文明的高级化推动了当代人们所面对的客体演化,人们的文化思想也在跟随着所面对的客体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当代人们的文化思想对古代文化思想的继承与重合仅仅局限在“道德、伦理”和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等文化元素,原本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整体已经随着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逐渐被解构。中国当代人们的文化思想转变大致始于“改革开放”时期,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启迪了人们“注重实践”“实事求是”和“讲究现实”的基本文化思想的萌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催化了客观世界事物多样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经济社会的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等方面的革新与演化。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是一个开放、互动、包容和前进的社会。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重要决策为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力和经济上的发展,还包含着一次思想的解放。“发展才是硬道理”所蕴含的文化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文化思想开始向“自由”“随性”“开放”“现实”的方向形成与发展,此外,随着中国贸易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世界上不同区域的文化元素不断地渗透到中国社会,人们接受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同时,人们的文化思想也在不断地呈现出多元化的表征。总结来说,当代社会人们的文化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向导,并在经济社会文化思想潮流的影响下,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生活规律为基本内涵―――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顺应文化思想潮流而呈现出的文化思想表现形式多元化为外延―――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延伸。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当代中国文化思想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文化思想变化的影响主要源于市场经济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对人们价值观判断的冲击与影响。一般意义上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市场的发展和商品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影响人们文化思想的变化。其中,市场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引导人们形成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来影响人们的文化思想;商品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商品的发展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一)市场本身的发展对文化思想的影响
市场的发展对文化思想的直接影响是指市场所包含的一系列规则促使人们的思想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回归,推动人们的文化思想逐渐指向“客观”与“现实”。市场本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其具体表现为市场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方面上的功能逐渐强大。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的强化。当竞争意识与效率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从原本的人际交往的人文性关系逐渐演变为商品与商品的交换与竞争的经济性关系,而人在其中成了这种经济关系的一种载体,人的主体性扭曲成为一种被控制的、从属于商品的“客体性”,此时,人们变为商品拜物教的“教徒”(马克思讲到的“商品拜物教”是指人在社会中与其他人的关系成为一种商品与商品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体现为一种商品内涵的关系);进一步地,随着市场形式的不断高级化,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逐渐演变为人与货币的关系,即人们的社会活动更多地受到货币的支配,此时人们便成了货币拜物教的“教徒”。市场的发展深化和固化了人们的文化思想,人们的文化创造以及与此文化相对应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便成了一个在市场竞争力驱动下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具体来讲,在市场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文化思想在内核上表现为由传统的“绝对自我实现”向“相对自我实现”变化,即人们对自我的精神价值判断依赖于相对他人的经济关系;在表现形式上由传统的“价值理性”逐渐向“工具理性”演变,即人们的经济行为是受市场驱动的被动行为,而人们的劳动逐渐被“异化”和“工具化”,人的活动逐渐失去了主体性,人们的文化思想也逐渐被市场的发展规则所支配。
(二)商品的发展对文化思想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市场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商品属性的深化与发展。商品属性的深化意味着市场中用来交换的物质从概念上和内容上较之以往都有了新的发展与泛化,也就是说只要交易双方相互需要和自愿,则交易就可以进行,其中以服务类商品的发展最为明显。此外,商品属性的深化还意味着货币的功能有了新的内涵,即货币的功能更加丰富与强大,具有“神通”之效。自然而然地,人们的文化思想形成的动力机制逐渐变得单一和纯粹,即趋向以货币崇拜为主的、并受货币功能所支配。而此时,人们容易将“追求货币拥有”作为自己的文化思想出发点,将“获得商品消费体验”作为文化思想的落脚点。人们的文化思想在形式上统一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在内容上发散为自身个性化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从而促使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想走向呈现出一种离散的状态。另一方面,商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商品等级的细化,商品等级的细化促进了消费层级的细化,进而推动了文化思想的分化。由于商品发展引起的消费升级,人们的文化思想在商品文化的冲击下不断进行着发展和分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人们今日的消费思想的变化。一个商品的消费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即精神的和物质的。其中物质的消费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实现;精神消费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感受与满足;两者统一于人们的效用最大化。在商品发展的今天,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对人们总效用的贡献度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而逐渐失衡,人们更趋向精神消费,而精神消费的流行说明了人们的文化思想中的一种“名利观”。此外,商品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文化思想走向具体化,不同的人因其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思想,对于商品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使得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思想。
四、政策建议
如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由此可见,文化思想的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思想的冲击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文化思想的“灵活性”与“现实性”,人们的文化思维变得活跃,从而有利于文化创造,例如“工匠精神”的宏扬就需要生产者拥有足够的“自由创新思想精神”,只有人民的文化思想活跃了,新的文化才能产生,文化才能繁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思想,人们在竞争与追逐“名利”心理的牵制下,不断地关注个体的发展,从而忽略了集体与整体的发展,文化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容易使人们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日益健忘与忽视,从而使得中国社会整体文化思想缺乏一个核心的统一价值观体系。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文化思想在近来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大致是沿着由“保守”渐进地到“开放”,由“单一”逐渐到“多元”,由“直线型”发展为“平面型”,由“主观顺应”到“客观选择”的历史线条指向具有“客观”“自由”“现实”等特点的文化思想发展。综上所述,应该立足于现实重视国民文化思想的建设,借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肃清市场经济发展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中的不利元素,树立中国当代社会的正统文化思想。从立法、文化宣传、市场机制建设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综合入手,消除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中的不良成分,给文化思想的发展营造一个纯净的空间,以早日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高德步,姚武华.新时代文化产业工匠精神的内核与形成机制[J].宁夏社会科学,2018(4):46~49.
[4]姚武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兼论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属性[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7):65~68.
[5]姚武华.关于“文化强省”的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6(1):41~46.
作者:姚武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