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学生情感表现力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也越来越高,高校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具有形体的协调性,而且还得有情感的流露,将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舞蹈演员的动作表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舞蹈本身具有非常多元化的社会元素以及角色含义,需要舞蹈学生具有专业的形体协调性之外,还必须要有情感表现。舞蹈专业作为高校最主要的专业之一,将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去教学,要设置相关的课程去引导学生们一步步表现自己的情感,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策略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在学校进行舞蹈专业的训练和学习时,还会学习去理解每个舞蹈的内在精神世界,理解了并要学会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更能将舞蹈的灵魂表现出来。一个只有外在,没有精神内涵的舞蹈表演是没有观众会欣赏的。情感表现力在舞蹈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和教师都要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一)延伸舞蹈作品内涵
每个舞蹈作品都有其自己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内涵都能够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启迪,能让人们感受到美的震慑力。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同时会让他们细细感受舞蹈内在的内涵,通过倾听去感受舞蹈内在的精神世界,感受并理解,从而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内在的精神内涵。设置这些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加透彻地理解舞蹈。
(二)提升舞台表现力
学生的舞台表现需要情感的支持,演员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将舞蹈的精神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整个舞蹈和舞台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呈现给观众以最完美的表现。舞蹈演员对舞蹈内在理解,将会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将自己对舞蹈的理解表现出来,才是对舞蹈最好的诠释。舞蹈演员不仅要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的情感,还有演员自身对舞蹈的理解,要让观众感受到你的情感,从中能够学习到一些东西,感受美、传递美、享受美。
(三)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的舞蹈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去理解舞蹈的精神内涵。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老师要会运用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感受舞蹈的内在世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学会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充分的表达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并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将舞蹈的美传递给观众,分享美、传递美、表现美是每一个舞蹈演员的基本素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舞蹈的理解都不一样,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真正的理解舞蹈内涵。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途径
一场表演最重要的就是将舞蹈的精髓表现出来,具有感染力。所以,高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的舞蹈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们去理解舞蹈的内在,只有真正理解了舞蹈的内在精神世界,再加上优美、协调性的动作,就能将舞蹈完美的诠释。如何完美的展现舞蹈的魅力,就需要学生们认真的学习和思考,但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以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指导方法,希望对老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一)加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在教学中,老师应对舞蹈的精髓―――情感具有切实的、有效的理解和把握,对舞蹈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进行剖析,如何做才能将情感表现出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对舞蹈的动作和内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只有对舞蹈内容进行深入的研习,才会把舞蹈最基本的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将舞蹈的相关文化、历史等知识纳入教学课程中,通过对舞蹈作品全面的研究和理解加深对舞蹈情感的认识,教师应注重文化与情感的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作品内涵的延伸和探究,更能深层度的理解作品本身的情感。
(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舞蹈本身就是表达美的活动,具有很大的魅力。舞者想要将舞蹈的美完美的呈现出来,就必须要有审美能力和较强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将舞蹈作品的精髓展现,让观众感受到舞者的情感。对作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对舞蹈作品中的精髓部分能够判断出来,并能够多加练习,完美的展现舞蹈作品的魅力。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对于他们不一样的理解能力,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把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加在里面,升华情感的感悟。而且,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跳舞时,将情感和动作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达到忘我的境界,更能帮助他们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
(三)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创新力的舞蹈才具有生命力,观众才会看下去。每一段舞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情感表现,对于舞蹈的理解,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教师不应该遏制,而应该鼓励学生有不一样的看法,鼓励他们自己设计编排的动作,更能够表现出舞蹈的生命力。舞蹈不应该是去模仿别人,而是自己去研究创新,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融入到舞蹈当中去。更何况,学生将来毕业找工作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当老师,作为老师必须会创新研究新动作教给学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提供很大的帮助。
(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理论知识是学习舞蹈专业的基础,具有学习能力是提高文化水平的途径,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能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舞蹈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将来能够很快的学习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什么东西都会容易,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将来的舞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在聘任教师时需要层层筛选,经验丰富者优先,理论基础扎实者优先,确保给学生上课的老师是责任感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并且学校应当定期给老师们进行培训,委派他们去专业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国内外的专业深造,也可以让教师去舞台上感受体验,切身体会一下在舞台上表演的过程,掌握更多的实际操作技巧,回到学校里再手把手的教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去探索和学习。另外,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在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技术在不断的更新,为了让学生们以后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而这也要求老师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时代在变化着,人们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波逐流。
三、结语
舞蹈是表现美最直接的方式,舞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柔美的舞蹈动作,还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学会在一个又一个的舞蹈动作中将舞蹈的精神内涵表现出来,并传达给观众,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舞蹈能够塑造人的形体,提升个人的气质和魅力,提升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够欣赏舞蹈的美,理解舞蹈的内涵。舞者将舞蹈作品的情感表现出来,不仅能够延伸舞蹈作品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到舞蹈作品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历史,还能提升舞者的舞台表现力,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而且能提升老师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将舞蹈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近年来,高校设置了舞蹈情感表现力的相关课程,由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表现自己在跳舞过程中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加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加强师资队伍等方法来加强学生对舞蹈的情感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汪茜.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J].职业教育,2014,(21).
[2]张晶晶.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感的培养措施[J].黄河之声,2015,(21).
作者:饶莉娜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体育与艺术教学部艺术教研室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