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建筑经济中建筑生产研究的内容
1.建筑生产的特点
建筑生产具有周期长、单件性、流动性的特点,这里的流动性不仅表现在施工力量在同一建筑产品不同部位之间流动,还表现在施工力量在不同地区、不同建筑产品之间流动。建筑生产还具有不均衡性,它不仅表现在由于受到风、雨、雪、温度等气候条件的影响,难以做到全年均衡生产,也表现在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投入的人力、机械、材料不均衡。建筑生产是为特定的消费者生产,而不是像工业产品那样为广义的消费者而生产。另外,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因而建筑生产受到的城市规划、环保、施工噪声等外部约束条件比较多。
2.建筑生产的要素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共同构成生产力,它们统称为生产要素。建筑生产的劳动对象包括建筑材料和土地。其中,建筑材料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未经建筑业加工的原材料,另一类是经过建筑业或其他行业加工的构件和配件。土地作为劳动对象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采掘对象,如作为建筑材料来源的采石场、砂场等;二是作为建筑对象,即作为建筑产品的地基。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品质的不断改进,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新型材料和配件就是新型工业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的基础条件。建筑生产的劳动资料包括设备、工具、容器、检验手段以及厂房、生产用房等设施。劳动资料的质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改造自然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它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也是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生产过程中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建筑生产的劳动力的研究,重点是要研究劳动结构,即在劳动力总数中各种人员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否科学、合理。对建筑生产要素的研究,还要特别强调建筑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建筑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取决于生产目标,比如要达到利润额最高、销售额最高,还是成本最小等等。如果生产目标改变了,那么要素的最佳组合也会随之改变。
3.建筑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某一生产过程的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率,即生产率=产出量/投入量。按照投入要素种类的不同,生产率可以分别称为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等,其中最常采用的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根据计算范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在多数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指的是企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按部门或行业全部从业人员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研究建筑生产的生产率,主要是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要分析、研究建筑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比如,如何改进生产资料效能、改善生产组织和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等等。
4.建筑技术进步
建筑生产的技术进步体现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等等各个方面。技术进步的结果,是取得等量产出可以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充分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和测算来评价建筑生产技术进步的经济效果。因此,对建筑生产技术进步的研究,主要是选择适当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这对于正确评价技术进步的作用和发展状况,调整或者规划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5.建筑生产社会化
建筑生产社会化是建筑生产的发展方向,是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生产社会化是指分散的个体生产转变为集中的社会生产的过程。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过程。生产社会化具体表现为生产集中化、生产专业化和生产联合化。
作者:张大升 单位:福建众亿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