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创新中国经济论文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供给层面看,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我国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必将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张发挥重要作用。但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也会伴随阵痛。当前房地产业面临复杂局面,相关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诱因。这要求我们在制订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时除考虑短期的周期性需求刺激政策外,更多的要结合结构性的供给调控刺激政策,尤其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升段在促进经济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如通过收购兼并手段重组产能过剩产业,通过资产证券化和金融租赁等多种金融工具组合创新,化解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创造良好条件。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提高,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经济增长理论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赖以支撑的正要素投入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长期形成的人口结构,为我国不断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一度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贡献了人口红利。而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趋于减弱。与此同时,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与确保粮食安全的共同需求,土地要素成本上升也属必然趋势。另外,我国经济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也倒逼我国发展方式转型,不可再生资源成本和价格波动也会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出挑战。
二、创新引领焕发新活力
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我们唯有靠创新引领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来保持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由单纯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转向更多依靠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立足当下,面向长远,以国家启动的“十三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切实推进创新引领发展战略。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极大改进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释放改革红利。例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PPP(政府和市场协同,Public-Private-Parternership的字母缩写)投资模式的推广,在市场准入方面探索推广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模式,会逐步破除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经济活力,提升市场经济效率。通过技术创新不仅会带来新的产业变革甚至革命,为经济发展和增长带来新动力、注入新活力,而且会引发产业组织生态的新气象、新面貌。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带来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等跨界融合发展可一扫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雾霾”,是经济呈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如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大规模生产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而生物医药技术的突破也会对人的生命健康带来福音。而且我国以某些领域的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依托,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实现国际性的引领和跨越。如面对德国提出含有互联网因素的工业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个由德国政府提出的高科技战略),清华大学专家提出进一步提出含有金融元素的工业4.5,笔者也倡导移动互联网(信息)、移动物联网(智能机器人)与移动能联网(持续能源)融合创新的M立方(M3)产业模式等。其实,从基础研究的角度看,存在物质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甚至生命科学交叉融合的潜在可能性。
清华大学专家最近在暗物质方面取得进展,中国科技大学专家发现暗物质与人体疾病的关联,存在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交叉创新的可能契机。因此,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中国制造的静态比较优势,必将逐步转化为中国创造的动态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重大历史转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创新含义非常丰富,还包括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空间格局谋划和战略创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融入的全球化进程,更多是在原有全球治理体系的框架和规则下的参与和适应,我国无疑是收益者,但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无疑也受到国际经济霸权尤其是货币金融和信息资源等的制约。面临经济新常态和新形势,作为负责任的经济和文化大国,我国应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塑造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谋划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如“一带一路”战略倡议,通过推进相关各国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绿色与和平的方式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跨境合作转移,不仅会有效淘汰落后产能、优化提升并跨境转移过剩产能,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有效带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福利改善,为构建更加和谐的国际经济关系做出贡献。在新的全球化视野下,国内的经济空间格局也必然会进一步优化,两岸四地的合作会更加紧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也会面临新的契机,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也会带来区域经济增长新亮点。创新引领还包括国家治理理念和体系的更新,这也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良法善治,构建多元立体治理体系,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良好运行环境。在经济上逐步建立有利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权力“正面清单模式”,要求法无授权不可为,同时逐步推广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模式”,法无禁止则可为,并通过完善国有资本收益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等方式有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切实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福祉,面对经济增长新常态,构建更加关注社会民生的新心态。
作者:左传长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