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城乡物流配送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电商环境下影响城乡物流配送的因素出发,优化电商下的城乡物流配送环境,通过在城乡物流配送上采用云配送模式,向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上行提供最优的物流配送选择,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循环,从而实现循环经济效应。
关键词:城乡配送模式循环经济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质量发展,社会越发重视资源的合理和优效使用、越发重视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电子商务活动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物流,其中物流是实现电商服务的关键性的最终保障。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网上信息传递、资金传递,减少了能耗,可以说电子商务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城乡间的物流配送的特殊性,电子商务在对循环经济的贡献中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1电子商务影响城乡物流配送循环经济的因素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需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手段,把在线上完成的网络化交易活动,通过对客户信息的整理归类以及配货等工作,在满足三定(定时、定点、定量)要求下送达客户。它是一种信息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物流配送。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农村居民对网上购物的逐渐喜欢和习惯,工业品下行的业务大幅度增加,使得城市到乡村的单向物流配送也大幅增加,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从乡村到城市的物流配送与工业品下行的物流配送难于有效对接,从而影响了城乡物流配送的循环经济效应。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产品上行难,导致城乡物流配送循环不匹配
农产品上行是指以农村电商为媒介,打开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特色农产品从田间直达全国百姓餐桌的一种运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线上进行农产品的售卖,让农户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解决产品销售渠道匮乏的难题。目前,影响农产品上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农村基础物流设施建设质量不足据
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发表的统计数据来看,2017年末我国农村公路里程400.93万公里,其中县道55.07万公里,乡道115.77万公里,村道230.08万公里;年末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99.99%,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99.39%、比上年提高0.38个百分点;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9.98%,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8.35%、提高1.66个百分点。从数量上看我国农村基础道路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质上看,由于前期农村基础道路设施建设较片面追求数量大,只着眼于眼前情况,从而忽视对基础设施质量上的要求,使得一些已建成的公路标准较低,加之行车数量多、吨位大、公路后期养护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已出现“油返砂”现象。另外,农村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缺少专业的储存场所、销售场所。
1.1.2农产品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及品牌化
我国农产品生产大多为小规模生产,存在盲目化、跟风化、分散化、低端化、碎片化等问题。另外,农产品是非标准化产品,现行农产品大小形状不一,缺乏有效的货源组织,标准化、品牌化不高,从而难以建立对品牌农产品的信任效应,这就使得网上购农产品的需求量受到了限制,从而也影响到了农村到城市之间的物流配送量,影响了城乡间的物流配送循环经济效应。
1.2缺少公共信息平台及现实中的动态联合
电商的发展,使得线上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端的环节大大减少,线上交易活动时间快速完成,从客户心理来看,也要求线下的实物能快速保质送达,因此,电商环境下对连接生产者与客户之间的供应链的组织与实施能力要求更高。又由于电商供应链各环节缺乏互动联合、动态联合与分工协作,不能很好地整合各地的农业电商商家的需求信息,供应链的前后两端无法很好对接,没能形成信息集聚化,导致电商的效率及成本优势难以突显。
2优化电商环境下的城乡物流配送,提高城乡物流配送循环经济效应
2.1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及持续有效维护
提升城乡物流配送循环经济效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在政府主导下,结合已有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联同农业、商务、供销、邮政等多部门、多单位,根据县域内农村物流的需求特征,整合交通运输、农业、商务、供销、邮政等既有农村物流资源,合理确定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的数量、布局、规模和功能,从而优化物流节点布局。对于已建成的物流基础设施,要做到持续维护以保证物流硬件正常运转,发挥作用。
2.2建设和完善电商及物流配送公共信息平台
电商服务的起点是信息流,信息不畅商务活动就无从谈起,信息不通城乡物流配送循环经济效应就难以实现。因此,建设和完善城乡物流配送公共信息平台有助于电商环境下的城乡循环经济发展。电商的线上交易活动源于互联网,只有网络信息通畅、快速,才能体现电商服务的线上优势。而经营电商的商家基于各自的利益及能力局限,电商商家之间、电商企业与物流配送企业之间、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他们的信息互通及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使得电商的线下物流服务比较分散,物流成本偏高。因此,有必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政策支持来建设开放、协同、互动的电商及城乡物流配送公共信息平台,使电商服务供应链上各环节之间能进行有效的动态联合与分工协作,整合电商商家间的供需信息,使电商供应链的前后两端形成的需求信息集聚化、共享化、规模化,实现有效联合,动态联合,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
2.3统筹发展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农产品
发展农村电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从规模经济来看,只有通过统筹获取规模化的生产及品牌化的发展才能持续提升农特产品的生命力。
2.3.1统筹发展规模化特色农产品
通过电商平台的信息导向,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同时利用国家现行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从个体农户手中流转土地进入企业,在企业层面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支持,从而把分散的农业生产转化为集聚型的、规模化的生产,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化,从而在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集聚化、规模化的生产,促进物流配送的前端集聚化物流服务,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又由于个体农户土地的流转,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就拥有就业的机会,从侧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产品规模化的物流服务更有助于匹配工业品下乡的物流配送服务,从而实现城乡物流配送循环经济效应。
2.3.2形成品牌化效应农产品
品牌化的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产品的种植生产环境息息相关,也就是与土质、气候及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对我国农村土地的土质、水质、气候等进行持续的监测,提供持续的相关信息,并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进行维护,再根据农产品生长对土质、水质、气候的需求特点,结合先进的农科技术,在最适合的环境使用最好的技术,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发展,推进农产品上行的发展,推进城乡物流配送循环经济效应的提高。
2.4实施城乡物流配送云配送模式
电子商务环境下云配送物流模式是将云计算应用到电子商务活动的物流配送中,运用云计算的技术支持功能,对物流配送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向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配送服务的新模式。云配送模式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通过政府牵头、互联网公司提供技术、融入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及供需双方接口,构建城乡电商和物流资源共享平台,使电商信息平台、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及与之相关的硬件资源能统一进行组织、管理、监控与共享,运用网络的虚拟技术,将现实中的物流配送资源首先转化为虚拟配送资源,在虚拟环境中完成联合的、动态的、拓展的云体系配送服务,实现智能匹配、优化成本、智能结算等管理工作,通过正确分析区域分布状态、产品配送要求、收货地点、物流资源等情况,优化匹配前后两端任务、对任务进行动态分解与组合,为终端用户提供最优的物流配送服务,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体系,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城乡物流配送有机循环,从而实现循环经济效应。
2.5加强云配送物流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建设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云配送服务是基于将云计算技术运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整合信息及物流资源并进行合理匹配,平台信息量大、网络结构复杂、包括供需信息、物流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效的协作才能充分发挥物流云配送的功能,物流云配送的顺利实施向人力资源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建设具有前瞻目光及实干能力的人才队伍。具有前瞻目光,就是指能以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以企业发展的思想来思考问题,有助于从整体上进行管理,有助于从物流供应链角度出发来分析物流配送各环节之间的协作关系,有助于降低物流配送的整体成本,从而实现物流配送的良好经济循环。除有前瞻目光外,还需具有实干能力的队伍,具备高度的执行力强人力资源队伍。这样,可以保证相应的思想和策略落地生根,更好地完成利用云配送模式实现城乡间物流配送的循环经济效应。
3结语
随着国家十三五电商发展规划的实施及人们对生活资料质量的要求提升,将会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上升,更加突显了如何充分利用电商提供的平台实现城乡物流配送循环经济的问题。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及有效维护农村基础物流设施,促进农特产品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在城乡物流配送上采用云配送模式,在高素质人才的组织和管理下,提供最优的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上行的物流配送选择,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循环,从而减少电商前后两端的中间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特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更好实现循环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婷睿,初永泽.循环经济模式下辽宁省绿色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0(2).
[2]李群.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进城物流模式创新研究与分析[J].现代商业,2017(33).
[3]张树梁.电子商务环境下云配送物流模式研究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4.
作者:姜爱月 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