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课堂中旅游市场营销学的应用
摘要: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本研究以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对基于对分课堂的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对分课堂;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1引言
旅游市场营销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旅游市场调查、旅游市场细分、旅游目标市场选择、旅游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渠道策略和旅游促销策略等。运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主要讲授知识为主,存在师生互动少、学生主动性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等多方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笔者尝试将对分课堂引入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探索基于对分课堂的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设计,并分析了实施对分课程后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根据国内大学课堂的现状,结合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提出的课堂改革新模式,包含教师内容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和学生小组讨论三个过程,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其中的关键是教师讲授和学生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前后需相隔一周[1]。目前关于对分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分课堂应用的研究、对分课堂实施的研究、对分课堂师生角色的研究等,其中以对分课堂应用研究居多,主要是将该教学法运用在大学英语[2-3]、微生物教学[4]、纺织学[5]、思想政治教育[6]等教学中,还有一些学者尝试将对分课堂引进高中教学改革中[7]。学术界对对分课堂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如何将对分课堂教学法运用在大学公共课中,该教学法运用在大学专业方面的研究倾向理科专业,将其运用在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的研究相对较少[8]。目前的研究更多是将翻转课堂[9-10]和项目教学法[11-16]应用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尝试探索将对分课堂教学法应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旅游市场营销学”中。
2教学设计
笔者对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专转本1、2班两个教学班分别展开教学实验,两个班分别有41人和45人,本课程3学分,共42课时,上课时间18周,每周两课时,其中有三周是四课时,选用的教材是赵西萍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第二版。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要点包含以下几方面:
2.1整体安排
基于对分课堂的“旅游市场营销学”包括三个过程,第一过程是教师课堂讲授,教师主要讲授旅游市场营销各章的内容框架、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第二个过程是内化,学生课后依托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围绕讲授重点、难点和课后思考题进行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第三个过程是课堂讨论,各小组重点讨论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不懂的问题,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重点汇报小组讨论的精彩内容和小组未解决问题,针对未解决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回答,如果所有小组都无法回答或答案存在分歧,由教师负责解答,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第一次上课时要向学生讲授对分教学法的特点、实施的关键点、该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以及对分教学法考核方式。旅游市场营销学总共十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采用讲授,第二章到第十章,采用对分课堂的形式进行。
2.2作业要求
作业次数为9次;作业内容包含三点内容,分别是各章节的内容概要或学习心得、通过自学未解决的问题,至少三个问题、通过自学自己解决的问题,而别的同学有可能存在疑惑的问题,至少一个问题;作业形式尽量多样化,通过邮箱提交电子版或笔记的照片。 2.3分组方式
由学委组织,抽签决定,随机分成6人一组,尽量避免同宿舍的学生分在同一组,由组员推选组长、小组秘书,小组发言人由各小组成员依次担任。
2.4讨论内容
重点围绕本章重点、难点、核心概念、核心理论、未解决的问题等展开。
2.5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的总体思路是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中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种形式的立体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侧重过程性考核,考试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到70%,期末成绩占到30%,平时成绩包含作业成绩、讨论成绩、考勤成绩和过程性考核成绩,其中作业成绩占到平时成绩50%,讨论成绩占10%,考勤成绩占10%。过程性考核成绩占到30%。期末闭卷考试占到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核命题思路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非标准化题型为主要形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期末考试题型包含名词解释、概念辨析题、简单题和分析题,分别占到12%、12%、16%和60%,考试涵盖了旅游市场营销核心概念、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核心理论,与此同时,还将旅游业营销最新的案例(例如蚂蜂窝的“未来旅行”)以及旅游营销前沿研究领域融入考试(例如,分析人工智能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
3教学效果
相对于传统课堂,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后,学生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课堂讨论参与性显著增强。课后,学生们结合各种课外资料进行自学,按照课程作业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并带着相关问题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而且还积极回答别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还将以往的旅游实习经历、最新发生的旅游时事等与旅游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理解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第二,敢于批判,首先,表现在敢于对教材内容的批判,例如针对教材第236页讲到间接营销渠道是指旅游企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旅游中间商向旅游消费者推销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学生提出质疑,如果通过一个旅游中间商应该间接还是直接呢?通过思考,最后提出,间接营销渠道是指旅游企业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旅游中间商向旅游消费者推销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其次,表现在对教师某些观点的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针对营销学第八章旅游定价策略中“捆绑和搭售两个概念的区别”,学生结合自己经历,提出了和老师不一样的观点。第三,作业认真,有三方面表现,一是学生可以熟练运用Mindmanager等各种思维导图软件,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对旅游市场营销学中的知识点、核心概念、核心理论进行梳理;二是运用所学概念和理论,对现实旅游业中存在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三是针对教材中某些内容提出自己观点或看法。
4结语
本研究将对分课堂教学法引入旅游市场营销学中,对课程的整体组织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对实践后的教学效果进行探讨,对进一步推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还有一些问题还需要在未来实践过程中继续研究,一是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避免学生谈论与讨论内容无关的话题;二是如何对对分课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定量测度、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赵婉莉,南娇鹏.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6(5):40.
[3]孔冉冉.基于“对分课堂”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7):138-139.
[4]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730-734.
[5]岳新霞,林海涛,蒋芳,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纺纱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6,45(2):44-45.
[6]李建铁.基于“对分课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月刊,2015(8):93-95.
[7]安晓丽.关于“对分课堂”是否适合高中课堂的几点思考[J].知识经济,2015(5):168.
[8]李艳花,姚宏.“对分课堂”在“旅游市场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32-233.
[9]范晓梅,陆文励.体验式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研究―――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7(5).
[10]王德军.基于MOOC的酒店情景英语翻转课堂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8(4):129-131.
[11]曾利红,蒋艳.项目教学法在ESP课程中的设计原理及教学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24-125.
[12]陈朝,江波.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模拟导游”课程考核体系构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168-170.
[13]荣浩.项目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6-87.
[14]刘洪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J].当代经济,2012(9):113-115.
[15]王钦.项目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17):373.
[16]陈慧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7(4):106-107.
孙景荣 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