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初探
摘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风景园林人才提出新要求,通过分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现状,运用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梳理和建立案例库;并运用虚拟仿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创新教学手段,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态发展观,增强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培养用生态理念建设和恢复秀美河山和国人生存环境的风景园林设计师。
关键词:生态文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面对全球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世界风景园林作为“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生态运动阶段[1],以期通过风景园林专业的力量逐步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我国自党的十八以来也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现今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但在改造自然、建设城市过程中,出现不少由于违背自然规律,挖山填湖,砍伐森林、忽视水的自然规律,而破坏自然生态,浪费宝贵资源的现象,甚至有些还给人类自身带来了灾难[2]。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风景园林行业人才的摇篮,生态理念应融入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各门课程及教学的各个环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也应承担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责任,只有将生态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才能培养出用生态理念建设和谐自然的物质空间环境、恢复秀美河山、建设新时期人居环境的风景园林设计师。
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
1.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更强调传统的风景园林中的空间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流程、不同类型绿地空间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案例。在讲授过程中虽提出了生态设计的理念是最高层次的设计,但在教学中,生态设计的案例不多,或没有在实践课程中进行详细介绍和引导,教学内容亟待跟随时代变化进行更新。导致部分学生工作后出现了一些遇到周边环境复杂,场地自然条件恶劣的问题不知如何下手,仅凭空想象,以“拍脑门”的方案建设环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1.2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零散,缺乏系统性。尽管有些教师已在教学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但只是零散地介绍海绵城市、矿山生态修复、城市双修或棕地改造的案例,案例分布未成体系。即使案例在课程中的分布较全面,也无法在有限的网络资源上查找到深入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详细措施,无法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案例库尤为重要。虽有院校建立了风景园林硕士的案例库值得借鉴,但方向是园林植物应用与技术,并未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案例库的建设[3]。
1.3教学手段
部分院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依旧采取传统“你听我讲”的由教师主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4],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入提问、讨论环节。虽部分课程也采用学生主导的形式教学,但学生依旧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行业发展中的一些新技术、新手段没有很好地与风景园林教学进行结合。
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目标
“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是恢复秀美河山、恢复和谐自然的物质空间环境和国人生存环境的过程,更是实现“中国梦”目标的过程[5]。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应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空间规划与设计”的经验,依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6]。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高校立身之本“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生态发展观,增强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将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各环节和各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自立自强的建设新时期人居环境的风景园林设计师。
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措施
3.1梳理知识体系
调整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知识体系内容,可在现有案例基础上围绕我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问题及政策导向,融合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与人居环境理念,借鉴国内外空间规划、景观生态学等领域的前沿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原有专题中增加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专题,另一方面,把生态理念融入风景园林小空间设计、居住景观设计、道路与广场设计、公园景观设计的不同绿地空间环节中,整合生态要素与空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2建立案例库
建立可直接为课程教学使用的、按照一定规范和标准组合构建的案例库,并结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内容及契合行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学科特色,以最新科研成果为载体,加强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能力培养,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多元化、层次化和系统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生态理念”的案例库可从保护全球环境意识、棕地再生与修复、海绵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选择案例内容。案例内容设计一方面向学生们传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功在千秋,美化环境造福后代”“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等理念,另一方面通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生态保护及修复案例为未来建设宜居人居环境提供案例支撑,最终为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3.3创新教学手段
不断将行业内新技术、新手段及生态设计理念融入风景园林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可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中。3.3.1虚拟仿真技术。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改善现有传统课程思政教学中思政内容枯燥无味的现状,让学生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好生态环境带来的舒适、轻松、愉悦,更好地理解生态理念[7]。如东南大学结合虚拟仿真与风景园林专业特点,进行了“参数化拟自然水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设置不同参数,让学生体验不同参数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最优方案完成规划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8]。3.3.2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在风景园林行业中兴起并逐渐完善,研究的主要领域有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环境可持续与景观格局分析、生物多样性、流域土壤侵蚀与水质水量关系等[9],涉及到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众多方面。但这项技术在风景园林教学中应用较少。可向已开设的院校进行学习,如华南理工大学运用GIS技术将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点进行教学[10];华南农业大学则是将GIS技术融入景观格局与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系统服务规划、全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等课程中,建立网路GIS技术教学系统[11]。
4结语
生态文明背景下,运用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知识梳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立案例库、创新教学手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融入风景园林教学中。“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理念也应不断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
吴胜兰 邓健剑 周兵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