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浅析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本文探讨建筑学专业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通过梳理并优化课程目标、思政元素、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举措,构建德育与智育并举的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建筑史教学;课程思政;德育模块;课程育人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在这一系统工程中,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是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2],也是当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着重关注的领域。建筑史是建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与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三线并行,构成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筑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及其规律、理论、案例的知识,以及分析、识别建筑历史现象与文化的基本能力,进而建立正确的建筑史观。建筑史课程呈现明显的论道的“价值理性”追求,具有“价值塑造”的天然条件与优势,是课程思政的“富矿”课程。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史课程包括“中外建筑简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等。以往的课程教学较多地关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对课程的“价值塑造”认识有待提升,零散的、原发的课程思政教学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育人要求。为更好地挖掘建筑史课程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的潜力价值与优势作用,推进专业的“双一流”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2020年开始尝试建筑史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探索。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思政元素、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探讨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1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思路
课程是学科知识的整合,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和支撑。课程思政建设是挖掘知识的育人功能,实现课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进而实现育人的终极目的[3]。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要充分挖掘蕴含在建筑史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以隐形教育的方式,在建筑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建筑分析评价能力的培养中,融入道德和价值摘要观的精神引领,实现建筑史课程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根本任务。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在原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环节中对应植入课程德育建设模块,建立德育与智育的“盐水互融”关系,生成课程德育与课程智育“点点结合、双线推进、双面互涵”的课程组织新模式(图1)。具体设计为:1)在课程目标环节植入“构建德育目标”模块:以系列讲话和教育部文件①、学校育人目标以及课程育人定位为指导,确立价值观性质的课程目标,与原有注重知识、能力及素养的专业性课程目标相结合,形成“价专兼顾”的课程目标体系。2)在课程内容环节植入“挖掘德育元素”模块:以全国教育大会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六个下功夫”为准则②,梳理并挖掘课程知识点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思政化”原专业知识点,形成课程育人的有力供给。3)在授课方法环节植入“创新育人方法”模块:通过多样的工具及其操作,构建以价值塑造为目标的隐性教学方法,进而与以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显性教学方法共同形成混合互补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体系。在新的课程设计中,课程德育建设与原教学环节“点点结合”,同时形成基于价值观教育的思政教学组织推进线,与传统的基于知识、能力教育的专业教学组成“双线推进”,进而形成价值观与专业性“双面互涵”的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保证课程育人的有效实现。
2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课程思政应“坚持专业定位,注重学科视野”[4]。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将立足于建筑史学科本位,在建筑学专业评估的框架下,针对现行课程在价值观育人理念、内容及方法上表现出的不足与缺失,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为目标,梳理并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环节,构建德育与智育互涵育人的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2.1构建“术道并举”的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下的建筑史课程目标应包含“价值观目标”和“专业性目标”两个方面:价值观目标关注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质、道德修养;专业性目标关注建筑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建筑现象评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建筑史观。价值观目标是专业性目标的高阶前提,专业性目标是对价值观目标的领域细化,二者互为依托,术道并举,并在不同层面上界定了建筑史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课程育人的方向。由于建筑史课程是由若干门建筑国别史和断代史组成的课程群,因此建筑史课程目标也将由各门课程的“子目标”共同形成。在“构建德育目标”模块中,首先通过国家纲要、学校目标和课程定位三级指导文件确立建筑史课程价值观目标的制定依据,并分别凝练“中建史”和“外建史”两大分类的价值观子目标;同时,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分别梳理各门课程的专业性子目标;最终,在价值观和专业复合育人的目标导向下,整合各子目标并整体性构建“术道并举”的建筑史课程目标体系。
2.2构建“中外兼顾”的思政元素体系
思政元素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建立关联的契合点,在课程育人中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建筑史课程内容按照文明区域可大致分为“中建史”和“外建史”两大类。中建史的专业知识中本身就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的古人智慧、普世的匠人精神等方面的育人内容,是“中国建筑文化自觉与自信”直接育人的思政元素;外建史的专业知识虽然更多地涉及西方和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历史文化、技术与艺术的发展与演变,但可以通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史为鉴”的比对式梳理与挖掘,得到提高“知识见识”及“文化素养”等国际视野指向的育人思政元素,以及可以共情“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等本土意识指向的育人思政元素。在“挖掘德育元素”模块中,通过梳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六个下功夫”等相关文件纲要,确立建筑史课程思政目标要点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文化素养、全球视野、奋斗精神;然后以此为遴选依据,分别梳理和挖掘中、外建史知识点中具有育人作用的知识点,整理、总结、汇编思政元素集;最后在整体史观下建立起中、外建筑史思政元素的系统性关联,形成可在不同课程间共享的建筑史课程思政元素矩阵。
2.3构建“显隐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并非是“专业化”的思政课程。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仍应坚守学科本位,立足专业教育,在学理支撑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引导。现行的满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要求的显性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仍然适用,但应结合新时代的教学技术与手段进行不断地优化与完善。同时,在“价值塑造”教学中,还要依据思政元素的特征与属性选择合适且必要的隐性方法与手段,使其“如盐入水”般地融入知识教学,发挥育人功效,实现建筑史课程在新时代育人大格局中的“同向同行”与“价值引领”。在“创新育人方法”模块中:针对专业性课程目标,利用互联网平台、数字模型、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构建新型混合教学模式,优化现行的对比读史、以例叙史、借理解史等建筑史课程显性教学方法;针对价值观课程目标,以“明铺叙”与“潜浸润”相结合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和案例融入课程教学,构建以形象感染人、以氛围熏陶人、以成就鼓舞人的建筑史课程隐性教学方法;最终形成“显隐结合”、思政元素深度融于课程、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同频共振”的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体系。
2.4构建“量质互补”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成效在学生[5]。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重视过程而不唯结果、关注发展而减少比较、主客观互补、长短效结合、多元完善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课程改革将优化针对“知识传授”的量化考核评价机制,引入针对“价值引领”的质化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互补、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筑史课程在检验专业性课程目标学习成效时,应增加过程考核,弱化结课时“一次性”考核的占比权重,同时尽可能地引入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在检验价值观课程目标学习成效时,可以引入定性评价,弥补量化考核在价值观评价中的短板,如可以引入思想发展档案法,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或者引入追踪型长效评价等;同时,还应构建由学生本体、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的全面多样的评价主体,保证课程考核评价的客观、全面与科学,从而开展多渠道、多途径、宽领域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检验。
3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关键问题
建筑史课程思政改革是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对建筑史系列课程的一次全面课程“升级”建设,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课程支撑,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价值观育人与专业育人融合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学改革以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索契合建筑学专业特点的建筑史课程育人策略与方法,其中的关键教学问题有以下三点:1)如何应用“普适”的课程思政建设理论指导建筑学专业建筑史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每个专业、每类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及其在其他课程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无法成为简单的“拿来主义”,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相关理论并借鉴有效经验,是开展建筑史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政建设关键问题之一。2)如何实现建筑史各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设计时的相互协调与整体统一?建筑史各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课程教学上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任务定位与相互关系,统筹协调德育目标与德育元素,建立起层级化、系统化的整体设计,兼顾课程个体效果与集群效应,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在“微观”与“宏观”上的和谐统一。3)如何实现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与建筑史知识传授的“如盐在水”的融合?虽然建筑史思政元素发掘于建筑史专业知识,但如何使其润物无声地全息化“回溯”知识传授却并不简单,尤其是共情类思政元素,在结合专业知识开展价值塑造时,即便采取隐形手段,也不能牵强附会地生搬硬套、强硬嫁接,要从知识点自然引发、适度引申,符合思考常规与认知逻辑,逐步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及行为认同。
4结语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6]。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建筑学专业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全国高校系列教育会议精神、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一次“同向同行”专业课程升级建设,也是一次促进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的“协同育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其丰富了课程思政在课程实践的方法与举措,践行了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可以为本专业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育人,以及建筑学专业育人提供建设参考、示范与借鉴。
郎亮 刘九菊 王时原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