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工程技术论文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9-14 03:13:00人气:688

摘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为核心目标,加强专业人才的工程实施能力,是培养行业急需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依据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办学经验,提出6项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建设措施。在解决办学单位的资源条件限制、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单位的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实施型人才;人才培养

王正明教授提出“高素质形成的根本在于实践”[1],明确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马廷奇教授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目标是寻求科学理性与工程理性之间的平衡[2]。在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方面,国内各高校根据其自身办学特色提出不同的措施,有“学、赛、产”联动的竞赛内涵体系建设[3];有“实践,实务,实战”[4],“三层次、三结合、五平台”[5]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清华大学的强力支撑创新性实践教育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6]。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中,对本专业学科交叉与实践环节作了着重强调,且业内对工程实施性人才有迫切需求。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对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7]。各类高校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针对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于军琪等人提出了“3-3-2-2-1”实践教学体系[8];郭福雁等人提出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的模式,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度[9];杨世忠等人提出了加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模块,培养学生的工程实施能力[10];高素美等人提出以“三链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1];王欣等人提出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联合毕业设计,在校外打造实践基地,从而加强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建设[12]。本文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分别从6个方面的实施细节展开,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工程实施性人才提供了思路。

1实践教学学生培养体系的构建持续改进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理念,多次与行业内用人单位探讨专业人才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从用人需求出发,以学习产出驱动学生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完善。设计施工单位对毕业生的建筑电气工程识图、设计能力有较高要求;建筑设备研发企业、智能建筑公司要求学生掌握新技术、新工具,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由此修订了专业的培养计划,新增了物联网技术应用、Python程序设计、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课程,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掌握,并依据课程能力矩阵重新修订课程大纲确保学生的学习产出。从实践类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研发、技能竞赛等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施能力。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的问题,系部每年定期召开讨论会议,增加对人才需求的更新和毕业生的反馈,持续改进实践教学学生培养体系。

2实践教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

建设既能下现场又能上讲台,既是能工巧匠又是专家学者的双师型队伍,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的关键。在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培养双师型专业课程指导教师。一方面,从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对口合作单位选聘优秀的工程师、设计师作为双师型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结合本地区特点和专业需求,聘请了包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中冶华天设计研究院、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本领域的优秀学者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实践类课程的工程实战导师。另一方面,选派本校教师到设计院学习,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提高实践经验后,再担任实践类课程的指导教师。专业派出数名青年教师到包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脱产学习,跟进设计院的具体工程项目,就设计规范与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与相关工程设计工程师进行讨论与学习。在与本地的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对口合作单位的交流合作过程中,选聘优秀工程师、设计师及选派本校教师到合作单位,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做到与合作单位优势互补,为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高级工程技术工程实施性人才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3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性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设立了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公共安全技术4门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从题目遴选、指导教师、过程指导、结果考核、教学结果评估5方面保证实践性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题目源于实际工程项目,教学过程中以规范图集为依据进行业内认可的工程教学,并以专业的指导团队保证学生工程实施实践能力训练的专业性。结果考核方面,采取图纸验收答辩的形式,并聘请设计院及施工单位的专业工程师、审图师来对学生的图纸做出专业评价。教学结果评估方面,课程设计采用持续改进的模式,与系部教师及校外指导教师总结此年度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弥补不足,为下一年度的课程设计提出改进方案。从目前毕业生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实践性课程设计完成的过程中真正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工程问题联系起来,为毕业后从事识图、设计、施工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专业特点,立足高校实际与区域特色,选择能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训条件的企业单位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共赢。自2013年内蒙古科技大学设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来,与本地多个设计研究院、数据中心、施工企业、工程造价企业、建筑运维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依托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工程实践教学内涵,实现实践实习4年不断线的实习模式。一年级安排到建筑工地现场、由优秀的工程师讲解建筑电气设计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二、三年级通过课程设计和电子设计竞赛以及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四年级通过毕业实习,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智能建筑竞赛、BIM竞赛、联合毕设等本专业专门竞赛,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体会今后的工作氛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之4年不断线的实习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5开展校际联合毕业设计

校际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学校除根据学生职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趣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外,还从设计院等对口单位等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设计师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从而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得到迅速提升。与原有模式相比,“双导师”指导机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又有一定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于学术指导、阶段性工作量评估及过程考核;而校外指导教师侧重于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包括对具体工程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职场、适应社会的能力。联合毕业设计有题目筛选、开题汇报、中期交流、结题答辩4个交流环节,前三个环节采用线上交流的方式,在结题答辩时采用集中答辩的方式。2017年至今,我校共派18支队伍参加联合毕业设计,共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采用校际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可以使理论教学教师与项目工程师、设计师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打造技术和理论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可以提升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留得住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实施性人才。

6实施具备专业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在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提高本校本科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遵循“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导向性和咨询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好学业进程设计和人生发展规划。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导师适当安排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或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或辅助性工作。导师与学生保持一定频度的接触,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进行面谈或电话交流。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来,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调研发现:低年级学生认为,导师作为引路人使得大学生活更有方向感,导师的人格魅力和视野格局对学生产生的正面影响很大;高年级学生反映,导师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带给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引非常实用。在导师制实施以来,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了非常大的突破,赵建敏老师带领学生以总成绩第六荣获了“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二等奖,带领学生荣获英特尔杯邀请赛三等奖。陈波老师带领学生荣获“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和建筑电气设计单项奖三等奖。总体来看,本科生导师制提高了本校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

7结语

本文分析了国内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现状,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例,根据其专业特色及区域特点,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提出6项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包括实践教学学生培养体系的构建持续改进、实践教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校际联合毕业设计,以及实施具备专业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6项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的具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办学的资源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等问题提供了思路,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从而提升了学生工程实施能力。

白卓玉 李琦 王月明 陈波 赵建敏 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