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类综合论文 > 地理复习课运用问题导学的实践

地理复习课运用问题导学的实践 

日期:2016-11-29 14:04:26人气:1185

摘要:在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中以问题进行导学,不但能够理清复习知识的条理与层次,凸显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思维,而且能够使学生围绕问题来进行学习、探究,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运用问题导学时应注意问题必须聚焦关键性、注重递进性、突出探究性,要善于结合具体的复习内容来设置问题,并且以合适的切入点来进行导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好复习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地理复习课问题导学实践方法

一、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原则

1.聚焦关键性

复习课并不是指教师将所有讲过的知识再一次地讲解一遍,这不是复习课的内容形式,它应当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对于基础知识,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提醒学生自己课后复习,而对于重难点知识和易混淆知识则要着重讲解,这就是问题导学法应用原则中的聚焦关键性。以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中的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为例,这一节中有一个概念性的小知识点,即“经纬网”,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复习,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应当聚焦“经纬网的应用技巧”,着重让学生理解应当如何利用经纬网来计算距离,而不是仅限于知道概念,唯有借助精准的问题才能深入到应用领域,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识点中最关键的部分。

2.梯度递进性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但受限于时间或精力,有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可能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上,而复习课就是为了拔高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时,应当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递进性。以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中的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为例,在复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就要从普遍性规律到具体个例,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大影响具体到重要海域的洋流(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我国大陆沿岸的沿岸流等),再到近些年比较特殊的一些洋流自然现象。唯有在复习课上将问题设计得具有梯度递进性,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在复习的过程中从浅层认知提升到深层认知,从基础内容向拓展内容发展。

3.启发探究性

学习是一门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它不仅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行动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思维上的灵活性和思考性。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复习课时,还应当将问题设计得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以激励学生不断思考。以必修二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例,这一章节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要协同共存,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很多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很多对策与措施,那么在复习课上,教师在设计这部分内容的问题时,就要着重让学生思考教材中提到的对策与措施的立足点、实施条件、实施难度等,让学生借着问题一探究竟,而不是机械式地默写或者背诵。

二、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1.核心问题的拆分

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点难度系数大,变换形式多,涵盖的知识点密集,可以被设计成不同的题目。因此,针对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应当采用核心问题拆分法。以必修一中的“区时计算”为例,教材在讲解时区与区时的计算时,介绍了两种方法,分别是公式法与数轴法。其中,公式法又包括了求时区、求某时区的中央经线、求时区的范围、求时区差、求区时等,这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实际上,当学生学习完这个章节后会发现,涉及这一知识点的计算题目非常多。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法,将这个核心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如已知经度如何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如何计算经度?已知经度(时区)如何计算区时?已知区时如何与地方时进行换算?已知目的地的静态时间如何计算飞机飞行后的动态时间?给出一幅日照图如何计算区时等。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绝大部分都有计算的规律或者定律,这些都是融合了一整章的知识内容后得出的,是知识整合的一个结果。教师采用对核心问题的拆分回答法,可以巧妙地将地理知识融合在关联问题中,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复习知识,在解答完一个又一个问题后就可以对知识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而不会受限于教材知识的编排或者章节的分割。

2.分支问题的聚拢

与核心问题的拆分相对应的,就是分支问题的聚拢。在教材中,有部分内容是通过不同章节以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一个主题的,面对这种类型的知识,教师在第一轮教学时已经对知识点进行了拆分讲解,那么在复习时就要将这些分支问题都聚拢在一起,使其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中的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为例,在这一节中,教材先后介绍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其他农业地域类型等,并在讲解中附加了具体的种植物,以辅助说明。当我们学习完这一章的内容后会发现,它要讲解的是“农业自然区位”。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围绕“农业自然区位”将分支问题全部聚拢在一起。比如,种植业需要满足怎样的自然条件?林业需要满足怎样的自然条件?畜牧业需要满足怎样的自然条件等,按照这种思路,先后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甘蔗、甜菜、棉花、水稻、柑橘、苹果等农业类型或作物需要满足的自然条件都梳理出来,当学生逐一击破这些问题后,关于“农业自然区位”这一主题的知识也就清晰无误了。

3.生活问题的延展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基本目的之一,也是教师在复习课上应当把握的一个方向,即让课堂知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地理知识融入实践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高中地理复习时,可以围绕生活问题进行相应的延展。以必修三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为例,这一章节主要讲的是地理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上的各种应用,这实际上是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话题。比如,第三节提到的“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定位”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用到的功能。比如,打开地图类APP,通过定位让APP为我们设计路线,带我们到想去的地方。比如,打开餐饮类APP,通过定位寻找自己周边一定距离以内的餐饮店。比如,打开微信APP,在发朋友圈动态时选择显示地理位置,让朋友们知道自己置身在哪里等。教师在复习课上可以运用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根据学生的亲身经历来设计和复习问题。比如,定位的原理是什么?定位的准确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定位的过程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等,用这些问题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将理论的地理知识实际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复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的价值和魅力。

三、结语

与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要求学生具备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运用,地理图表的解读和手画等。因此,在复习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对概念的记忆逐渐提升到对概念的消化,从对练习题的解答到对潜在规律的抓取,从对同一物象的理解到对类似物象的举一反三等。与此同时,复习课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思考能力。基于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来组织复习课的教学活动,在秉承聚焦关键、梯度递进、启发探究这三条应用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来“盘活”学生已掌握的地理知识,使其焕发出别具一格的风采和魅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周胡建.“问题导学”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5(7).

[2]张春燕.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李勤勤 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