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建筑艺术论文 > 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特色研究

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特色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25 12:59:00人气:459

【内容摘要】丽江古城建筑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沿河建筑、依山建筑、临街建筑三大类型。沿河建筑在水系与城市格局、建筑的关系方面特色明显;依山建筑的特色则体现在对地形的巧妙利用;临街建筑在店与宅的结合方面为其他类似古城提供了样板。三大类型建筑在顺应自然、对水和地形的运用方面给予了现代建筑设计启发。

【关键词】丽江古城;建筑艺术;艺术特色;传统元素

一、引言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在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丽江纳西先民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开拓创新,建筑上融合了地方宗教、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形成了沿河建筑、依山建筑、临街建筑三大建筑类型。丽江古城的建设没有遵循《周礼•考工记》中“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建城原则,而是采用一种较为灵活自由的城市空间格局,建筑依山就水,错落有致。带有当地民族特色,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

二、沿河建筑

(一)丽江水系特点。水是城市的灵魂,丽江古城以水而名,丽江古城有有序的水系结构。古城建筑尺度较小,按其形态可分为树状水系、面状水系和点状水系。以玉河水网为主的树状水系,给古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为古城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以黑龙潭和白马龙潭为代表的面状水系,可补充玉河水,调节玉河水系的流量;以丽江景观廊道中一个重要的生命系统“三眼井”为代表的点状水系。玉河从古城西北端流入玉龙桥下,一分为三,形成了三大水系―――西河、中河、东河,而后三大水系三分九成,再形成无数条水渠。水系结构的充分利用体现了人与水的亲和。

(二)水与城市空间格局。丽江古城采用一种较为灵活自由的城市空间格局。街的走势与河流几乎同步,构成一条土木瓦屋的建筑长廊。沿河建筑主要分布在玉河走廊、新华街、七一街、新义街等街区。河水在城中穿街过巷,入院穿墙,流遍万户千家。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建筑主街傍河,小巷临渠,形成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江南景色。丽江先民懂得用水来筑城,利用水来规划城市的道理,“三眼井”是丽江人民的主要用水,人们饮用、洗菜、洗衣的用水全部来自于“三眼井”。人们把水引入自家院落里,用于美化院落,浇灌植物,潺潺流水声在院落里余音不绝。水系结构的充分利用体现了古城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当地民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

(三)临河建筑特色。临河部分建筑的基础都很高,都是用石头砌合而成,这样可以防止水的冲刷而损害建筑。沿河的开窗也比较特别,大部分是用木材制作的。平开窗、推拉窗和固定窗这三种窗子相互组合,窗子上都装饰了各种精美的图案,有的大面积开窗,有的又很拘束。沿河的地方好多建筑开设了走廊,可作衔接一层和二层的通道,又可作观赏之用,有的纳西人在走廊上放上几盆植物,有的放上一些装饰品,显得十分亲切、古雅、有韵味。开窗和走廊的设置为古朴的纳西建筑增光添彩,让人走在其中有一种亲切感,心情愉悦,流连忘返。与其他地区相比,古城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水在古城中穿街走院,建筑依照水灵活规划,不拘一格,水在古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丽江纳西人尊重水,爱护水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三、依山建筑

(一)建筑类型。丽江民居是依山建筑的精华。与其他两大建筑类型相比,依山建筑多以民居为主,这些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数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局部地方也有“两坊拐角”、“多院组合”等。以院落为单位的民居建筑,保持了一家一户的独立格局。

(二)建筑布局特点。

1.整体布局。顺势依山是依山建筑的一大特点。从四方街向西走,沿新华街黄山下段拾级而上,再向南走到光义街金星巷,再到光义街光碧巷,这一带建筑都是依山建筑,这些建筑盘亘于狮子山间,一条条街道顺着山势蜿蜒而上,这些建筑依山而建,此消彼长,连绵不绝,沿着山势不断变化,房屋就着地势高低组合。

2.巧用地形。依山建筑因地就势巧安排。城市靠山布置免不了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如何巧妙地利用这类地形来开辟街道,建筑房屋,丽江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丽江古城充分利用坡地的潜能,利用地形的高差,错层布置沿街的商店,底层大多用柱子架空;在坡地上分台布置合院式住宅,在地势低的一面用石头砌成挡墙,然后在挡墙上立柱建房;把诞生于平原地区的合院式住宅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坡地上,做到有坡不见坡,有坎不见坎,不露人工雕凿,宛如自然天成;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记》中写道:“依山而居,覆板为屋,檐仅容人,”丽江合院之间十分紧凑,房屋之间没有大片空地。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用地紧凑不破坏山体,而且建筑高低错落,层叠起伏,建筑可以更好地采光,这里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宁静,街巷掩于松柏之间,与环境完美结合,体现了建筑与自然有机而完整的统一。

3.建筑细部特征。古城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一律土木结构的青檐粉墙,各家屋顶檐角形状各异的砖雕。这些建筑门楼斗拱重叠,照壁飞檐出角,外廊宽敞明亮,特别是门窗隔扇都装饰了各种精美的图案,斗拱上装饰着各种漂亮的彩绘,建筑的角梁或正脊上用瓦片装饰一只正将起飞的鸟,让人不禁赞叹丽江先民的智慧。天井花坛里栽种了梅花、桂花、兰花一类高雅的花卉,院中有石头砌成的假山,潺潺流水声在院中回荡,整个庭院古雅秀丽,独具地方民族特色。

四、临街建筑

(一)建筑的概况。丽江古城临街的建筑是依据街的走势而巧妙排列。街巷道路在城市发展和交往中起着骨架作用,古城街巷是以四方街为中心,如蜘蛛网一般交错,并不是讲究横平竖直,建筑布局也不要求整齐划一。

(二)建筑的分布。这些建筑大多是商业性的临街建筑,主要分布在四方街、七一街、五一街、光义街官院巷、现文巷等地。街道两侧的建筑沿街道走势整齐排列,这些房屋与房屋之间紧紧相连,贯通全街。

(三)建筑经营与居住的衔接。这些街道两侧的建筑以二层居多,主人把一层作为店铺,二层作为起居。街道两侧全都是木吊厦建筑,二层的壁板上增加了一部厦子,这些厦子可以储藏货物,也可作通道之用,有时也可作会客、交往之用。沿街店面作小尺度的竖向划分,每幢多为三开间,由木柱分开,显出一种“间-间-间”的明快节奏。临街面时,两面均加腰檐作为铺面,这样就成为前店后院的商业店铺、或是手工业兼经营的作坊、或是饮食店铺。这些建筑都是前店后宅型的合院式建筑,有的店铺与天井相通,但是大多数店铺却是彼此独立的,只有沿街一面有一个出口。从店铺的一侧穿过一个过厅,可进入到天井内,天井为院内的采光和通风提供了可能。建筑不矫揉造作,不掩盖结构的真实,临街一面都用木材构成,木柱和木墙全部外露,凸显出材料的自身质感。另外山墙的衔接也比较有特色,有的用实墙完全封闭,不露出木柱和木墙;有的采用下墙上柱的方法,即雀台以下全部采用实墙封闭,上部露出木墙和木柱。墙体上用白色装饰,充满阳光和生机。

(四)临街建筑的特征。临街建筑走街入院,当你漫步在丽江街头,你会发现纳西人大门口有两块石头,这两块石头代表董神和塞神,它们象征吉祥。古城建筑古朴,细腻,房屋构造粗犷,民居建筑的入口设在街上,随处可以通过过厅看见民居庭院中的假山,植物。纳西族是一个以鱼为图腾的民族,穿梭于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悬挂于屋顶正脊的吉祥双鱼,虽造型各异却大同小异,在纳西族心中,鱼蕴含“吉庆有余”的希望,鱼可以给他们带来吉祥。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吉祥双鱼栉风淋雨沉睡了几千年,却依然散发着上千年来东巴文化纯朴的光芒。

五、丽江建筑给予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一)顺应自然。纳西人崇尚自然美,顺应自然趋势。但是,我们今天的许多城市建设都按死板的功能分区,建筑呆板、单调、千篇一律,丧失了地域特色。所以,我们应以丽江古城为鉴,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时,融入自然生态的观念,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城市。

(二)灵活用水。水是活的灵魂,在丽江,各大街小巷都能看见流淌清澈见底的水,水流遍千家万户。所以,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水的重要性。

(三)巧用地形。丽江依山建筑的首层架空,分台建房手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现在的建筑中来,这样就不会过多地破坏环境。依山而建的丽江古城巧妙利用了地形,藏风聚气,所以形成了依山建筑、临水建筑。不会人为地去改造地势,因而在规划建筑中不要为了追求利润而“愚公移山”,改变原始地貌。

(四)尊重地方文化。丽江古城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所以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深刻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建筑设计不要背离地方文化。

【参考文献】

[1]杨会会,闫水玉,任天漫.丽江古城适应水文环境的生态智慧研究[J].风景园林,2014,6

[2]明春.云南丽江大研古城的空间解析与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3]杨福泉.从丽江古城谈遗产地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些想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

[4]于洪.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

作者:周天德 罗艳 郝钊 徐守艳 黄乐 杨莹 李琳 单位:昆明学院城乡建设与工程管理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