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建筑空间论文 > 谈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空间形态比较

谈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空间形态比较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7-03 17:45:00人气:473

摘要:文章对大理地区白族和回族民居建筑的对比分析,对其内在历史价值、使用价值和人文价值以及形成的主要构成特性做出归纳总结,为以后民居建筑的保护规划和更新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古镇居民建筑;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回族民居

追溯历史,民居都是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建筑中详细的记录了民族发展的历史印迹。从单体建筑到整体聚落都充分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价值取向等。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长期以来外来民族迁入都易受到纳西族、白族、傣族等原住民族的渗透和影响,这些影响不是让他们单纯的抛弃以往,而是将这些融合自己民族宗教、生活习惯以及审美,造就了云南地区独一无二的民族建筑文化。特别是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回族,因为其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的特点,兼收并蓄其它民族精华的部分。同时,他们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扼南北往来之道,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地域文化。

1建筑文化形态特点

吴良镛先生曾说过:“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因为建筑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和具体的表现。”在回族的精神世界里伊斯兰教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回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云南大理地区的回族宗教生活严谨,行为准则都遵照《古兰经》及《圣训》精神,村中男女均身着伊斯兰风格服饰,部分地区保存着从早到晚五时拜功的习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昔日茶马古道重要通道,早在民国年间马帮文化就已负盛名,兴盛时村里家家养马,马帮云集,与外界互通有无带来了繁荣的经济,也带来了其它文化的发展融合。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多元文化共同孕育了大理地区白族与回族文化内涵的交融与演变,也成为了我们解读建筑空间形态的基础。

2建筑空间形态布局

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和回族民居建筑工艺精湛,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都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大理地区的白族和回族村落的建筑院落一般都是坐北向南,组合形式可分别为:一房一漏、一丁一挂、两对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六种。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也是白族和纳西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是指由一正房两厢房,再加上正房对面照壁组成的封闭性内合院。正房为三开间两层楼房是全宅的主体建筑,也是生活起居的中心。东西厢房也为三开间,高度比正房略低,没有固定两层修建要求。正房两侧各有两层“漏角屋”,进深和高度比正房稍小,一侧“漏角屋”上下两层,底层作为卧室,楼上用于堆砌杂物,另一侧“漏角屋”常作为厨房使用。由三坊一照壁围合的天井很好的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渗透,同时也满足了院落建筑通风、采光、晾晒、休闲、待客等功能。回族院落中无论哪种形式,大门不能直接对着院落敞开,一般会在大门处设置一个小的过渡空间,然后将入口开在内院的侧面。白族和回族都是擅长学习崇尚文化的民族,各种文化的渗入也丰富着建筑的发展,大理地区的很多民族建筑自建村伊始具备传统民居建筑共性特征的同时,兼具着周边民族建筑的特色与创新,将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好的根植于建筑中。以访的民居马如骐大院为例(见图1),它坐落于东莲花村的东南角,是由东莲花马氏兄弟之一马如骐建盖于民国三十四年。整个院落规模不大,占地约867平方米,呈南北向长方形布局。大院由两个典型的三方一照壁的院落拼接而成,独特布局可以用“一壁照两院,南房碉楼系马厩”这句话来形容。南北院由照壁两端的廊下拱门连通。北院为主人居住,南院为马夫和家丁居住,因此北院的建筑更为华丽精致。北院的三坊均为三间两层木结构,一层设有檐下柱廊,二层则设有外廊型走马转角楼,通过此廊可通达南北院各坊。大院东南角由一座长方形三层木结构的碉楼占据(见图2),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四面开窗并由栏杆围绕,形制颇具傣式小塔楼。民国期间土匪肆意,加之村寨处于茶马古道的重要位置,因此村寨的民居和其它典型的回族民居有着不同之处。高级别防御性的碉楼的修建给这里的民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村寨中最为富有的马氏三兄弟分别在自己的院落中修建了碉楼,从整个东莲花村的平面布局上看,这些碉楼与清真寺宣礼楼一起镇守在村落四角,碉楼之间遥相呼应,从四个方向保护着整个村寨的安全。三个碉楼与宣礼楼东西、南北相对方向处于一条水平线上,外部结构非常精美让人完全不能想象出它的具体功能,内部则设置了t望窗和射击孔。

3建筑空间装饰特色

云南大理地区回族与白族建筑空间装饰艺术兼容并蓄着本民族和其它民族的多元特性。建筑中大多在屋顶、梁柱、照壁、楹联上进行装饰,图案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马帮文化、佛文化等多维特征,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风格。即便作为伊斯兰文化象征的清真寺,它的装饰也丰富多彩。在屋顶房脊以卷草纹样镂空雕刻装饰,中央的宝顶样式在星月图形下增加了莲花底座,显而易见的伊斯兰文化与佛文化的结合。照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一部分,在白族和回族民居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理地区不论是白族还是回族的照壁大多采用白族三滴水照壁的装饰形式。在照壁的装饰上可以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白族的照壁装饰有龙凤、八仙、如意花瓶以及苍山洱海等纹样图案,而且题词也是和居住者的姓氏相关。回族民居中多为像“世守清真”这样的题词来表明穆斯林身份,或者是回族的吉祥用语。如大理东莲花村马如骐大院照壁以白灰粉底,因南北院居住的人物有等级之分,照壁上的题书内容也是有所区别。南院照壁是“彩云南现、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而北面的照壁则是扶风世泽四个大字表明院落主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两侧绘以祖国河山风景来映射院落主人马帮贸易过程中踏过的足迹。在墙面装饰中,以伊斯兰风格的纹样为基本形式,上面楹联部分运用伊斯兰文字装饰表达宗教情感,其余装饰图案较为偏爱松、竹、兰、梅、荷、牡丹等树木花卉。民居建筑中梁柱装饰也是精彩的一笔,以龙、凤、麒麟等装饰题材,雕刻和彩绘结合的装饰手法在梁头部分呈现。雕刻惟妙惟肖,辅以黄、绿、白等鲜艳颜色,使得更具立体感、层次感。

4结束语

在当前注重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以大理地区少数民族古镇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各种文化与大理区域的土著文化碰撞交融,使它同时具备了多样性、复杂性的文化特征。建筑院落布局、建筑形态、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和谐、平衡与发展。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传统聚落居住区,保存相对完好的村落布局形态以及建筑结构特征在中国民居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中都具有深远的价值。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将传统民居建筑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保护和再创造的方式实现传统文脉的延续,这些民居建筑将焕发出巨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龚芸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