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建筑空间形制研究分析
摘要:梁思成先生曾说过:“要能提炼旧建筑中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许多平面部署,大到一城一市,小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建筑的平面形式与空间形态蕴含着时人的居住理念、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诸要素,因此剖析汉代建筑的平面形态,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人的社会生活状态,探索汉代室内空间营造理念。
关键词:汉代;建筑形制;空间形态
两汉时期建筑技术趋向成熟,木结构的广泛使用,为营造宽敞开放的室内空间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促进了建筑空间形态的丰富与发展,除传统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外,又演变出多种不同的空间类型,既有象征权力与威严的“高台建筑”,也有由单体建筑分置组合形成的院落建筑,此外还存在着单体建筑之间相互连通的开放式建筑体。不同形制的建筑在空间尺度、平面形态以及组合关系上均有很大的区别。
一、高台建筑
汉代受秦王朝的影响,热衷于长生不老并祈求与神仙共存,武帝时期在建造宫室方面多效仿天宇宫苑,建造规模宏大的高台建筑。这些建筑高大华美,或建于宫苑之内,高达百尺;或居于市井之中,巍峨壮观;或依悬崖峭壁,或临江诸之畔。追求一种灵动、跃腾、升华的空间效果,以达到皇室贵族追求的人神交汇的境界。汉代,高台建筑是当时十分重要的建筑形式,大型、重要的建筑均采用高台建筑的形式,因其体形庞大,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因而两汉宫殿多采用高台建筑的形式。从文献记载以及出土文物中我们可管窥汉代高台建筑的尺度与规模:如班固《西都赋》所云:“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急奢。”又如《三辅黄图》中记载:“未央宫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等殿,又有殿阁三十有二。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通光、曲台、白虎等殿。又有玉堂增盘阁、宣室阁。”从出土建筑遗址来看,高台建筑不仅在都城长安以及洛阳十分兴盛,两汉边远地区的重要建筑也多采用高台建筑的形式。如崇安汉城二号建筑遗址是利用原生山丘将山顶铲平,周围部分挖低而成。广东五华山汉代建筑遗址是一组四周回廊、中央为台的大型高台建筑遗址群,回廊利用地形,北高南低,边缘靠近较陡山坡处构筑墙基,两端转角处设有角楼。西汉时期高台建筑遗址保存较好的首推汉长安城“明堂辟雍”遗址,平面呈方形,四面围墙各长235米,围墙正中设一门,四周有曲尺形配房,围墙外围有环形水沟,庭院当中有一圆形土台,直径62米,高出地面30厘米,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夯土台基,台基的四面均有墙柱痕迹,可以看出原建有大体对称的堂、室建筑物。殿、堂室内的空间组织沿袭古制,循“前堂后室”的布局形式,前堂地面砌方砖,后室地面涂瑾敷朱。因其规模巨大,且属于汉代重要的礼制建筑,我国古建学家曾多次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尝试对其进行建筑复原,其中以王世仁、杨鸿勋先生的复原方案最为权威。在二者的复原图中,虽然在中心建筑物的结构、外观以及堂、室的位置安排上出现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却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现象,即:“明堂辟雍”建筑并不是真正的多层楼阁,其顶层依托夯土台建立,四面的突出部分由夯土台连接为一个整体,一些木构架与土墙融为一体,柱网趋势已十分明显,但承重的关键还在于土台,因此才能保证高台宫殿建筑的体量以及宫室的光线采集与通风设置。
二、院落建筑
院落建筑是汉代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式,属于组合式的建筑形式。其形成的原因是建筑空间不断细分,空间内部面积逐渐扩大,房屋逐渐增多而形成的空间布局。《汉书•晁错传》关于院落建筑有这样的描述:“营邑立城,制里割宅……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广雅》解释道:“院,垣也”,《辞源》中说:“院者,周垣也”。院落建筑中最基本特点便是堂、室分开,厅堂具有公共生活空间的性质。接待、宴请、歌舞表演等都会在厅堂举办。同时汉代礼制对宗族成员等级的高低和长幼之论有着明确的规定,加上社会风俗的演变使得家庭成员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空间更为宽敞的需求更加强烈,于是新的空间布局便应运而生。由单体建筑向院落式建筑聚落群转变;平面形态不再拘泥于规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堂和室分开,厅堂与门的位置分别前移,内室则向后延伸,室沿轴线向后延伸而形成的围合式的院落布局。这种组合方式没有固定的程式,形态各异、自由灵活,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布局特点,有较为大型且筑有城墙的“城”,有祭祀宗族的“庙”,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所“宅”,而“宅”是数量最多,最常接触到的一种建筑形式。从画像砖石以及陶楼明器中可对汉代院落建筑进行研究与分析。成都羊子山东汉墓出土画像砖中常见绘有大型院落的图像,其中一幅图像所绘宅院为方形,两进庭院,南墙西侧设有一个栅栏门,二进以北为内院,以回廊相绕,北堂三间,悬山顶,有插沓型星把兀好庞蟹叫未∈没母撸绶置鳎蒙现骺投宰孟滤灼鹞瑁嘣褐锌梢郧宄乜吹骄⒆酪约按毒叩暮奂#纱伺卸ǘ河ξ俊1痹好婊缍冉洗蟆T褐猩栌幸蛔ィ晒┕鄣胁t哨之用。此处院落被视为汉代一般官绅住宅的缩影。河南内黄三杨庄发掘一处汉代聚落遗址,经考证,为普通居民所住,该村落的四处院落遗址皆为封闭的两进庭院,各院落较为独立,均呈南北方向,庭院布局都是非对称的。庭院大门开在南院墙上,水井设于大门前的空旷场地。第一进庭院内房屋都较少,第二进庭院与第一进相比,较为狭长,主房位于第二进院中。庭内或院外有植树,院落周围环绕农田。此外,房屋建设与文献所载的“一堂二内”形制略有出入,四处遗址的主房与庭院格局也不完全相同,可见该村落及其中住宅并非依照一个严格的规制来建造。在汉代庭院建筑中,除单重院落外,还出现有多重院落组合成的居住庭院。以淮阳于庄院为东汉中期彩绘陶院落为例,该院落为三进四合院,由生活院落和田园院落两部分组成。生活院落沿纵向布局,分为前院、中庭、后院三重院落。前院正面居中开门,上置悬山顶,两侧为马厩。中庭由正房、左右厢房、门楼和厕所组成。后院则由厨房、厕所、猪圈等小型低矮建筑组成,是仆人劳作和休息的地方。另一部分为田园部分,田园的一侧与院落相接,另三面有围墙。水井设在田园的中部,灌溉沟和土埂清晰可见。这座陶院落是目前发现的形制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套组群建筑,结构严紧、内容丰富,是当时地主庄园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为研究东汉建筑艺术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
三、楼阁建筑
如果说汉代的高台建筑、庭院建筑追求平面横向空间的规模与尺度,尽享奢大与华美,那么,楼阁建筑则追求纵向空间的组合形态。汉代建造楼阁有一定的思想原因:汉人崇尚“天人合一”“天人相通”,追求人神交通之事。在设计中遵循:“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原则,依据“仙人好楼居”的思想观念,汉代在建筑上“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因此高大的楼阁建筑应运而生。汉代楼阁建筑形式多样,多层塔式、干栏式、组合式等共同构筑了汉代楼阁建筑的造型范式。其中多层塔式楼阁建筑形式可从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区出土的墓葬陶楼中进行现实观照,这些陶楼在结构上有多种形制,或低至二三层,或高至九层之多,其中一种在腰檐上置平坐,平坐处施勾栏,由于各层腰檐与平坐方式的搭配不同,或挑出,或收进,明暗虚实、错综起伏,形成明快的节奏感,从而使建筑物的外观层次更为丰富。以和林格尔新店子和费县潘家瞳墓中出土画像中的楼阁最为典型。和林格尔墓中的楼阁为三重檐楼阁,每层上部都带有一个四面坡的屋檐,上一层屋身外墙建在下层屋檐的上檐线位置。费县潘家瞳画像石上的楼阁结构相对更加复杂,图像中可见三面屋身,推测整个楼阁屋身至少有六面,上层均比下层屋身小一些。一层和二层之间没有屋檐,二楼屋身周围有栏杆围护,三层以上每层上端均有屋檐,屋身四周有栏杆,楼阁顶层屋身内还有二人,推测屋顶没有刻画出来。干栏式楼阁建筑多出现于南方,这类建筑在形制上,多是下层为畜栏,上层为居室,如《赤雅》中所说:“人栖其上,牛、羊、犬畜其下。”部分出土的汉代干栏式陶楼的下层空旷,与畜栏连为一体,不设隔墙,在附近的围墙上揩油窦洞,但也有出土的陶楼在房间风格上较为紧密。广州东山象岗出土陶楼为例,这组建筑平面呈“H”形,主楼高耸,分上下两层,下层正中设有一正门,侧面设有一通厕之门,分割楼侧的两建筑。此外,湖北云梦癞痢墩出土一座陶楼,主楼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三室,下层有四室,均为起居空间,主楼后面设有炊间、厕所以及望楼等辅助空间,这座楼阁在制作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楼层在高低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美感。综上,两汉时期建筑在形式上继承“前堂后室”的古制礼法以及布局形制,同时伴随汉代经济与物质文化的繁盛,建筑技术日益提升,空间设计也更加合理。在“礼乐升仙”思想的影响下,汉代建筑在空间上追求横向的体量与纵向的延伸,在形制与类别上也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其内隐的价值观念也得以展现,建筑的表现空间与象征意味逐渐统一,系统的建筑体系日益形成,从而为研究汉代社会风俗、空间营造提供可资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李亚利.汉代画像中的建筑图像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翟睿.中国秦汉时期室内空间营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4]黄亚南.马王堆汉墓漆器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
张萌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