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绿色设计研究
人类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对自然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促使我们探索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设计之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建筑空间设计也不能停留在对形式的无度追求上,也不能对自然材料及能源的无度使用,而应该是要从绿色设计着手,关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现实生活。绿色设计的观念要求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尊重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运用符合绿色设计标准的生产建造技术,创造性的发挥自然材料潜力,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探索旧建筑再利用价值,在绿色设计命题下,把对环境污染和文化思潮的反思作为我们进行绿色设计创新的原动力。
一、人与环境的共存
建筑空间设计中的绿色设计是设计师基于现实中的生态问题,以及对设计建成后对环境影响程度的高度关注,将建筑空间环境的使用目的对设计的限定性是建立在与环境保持共存的生态平衡上的设计。因此,绿色设计建筑空间需要建立适合目的的创新机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保护地球》的文件中对可持续发展做了如下定义:“改进人类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承受力。”绿色设计使建筑空间可持续发展才具有可能性。通过GreenSchool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思想的影响力。GreenSchool地处巴厘岛,设计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游戏的场所要求,整体建筑空间的建构材料都是取之于当地的竹子,并运用原始的建构技术建造而成,因此,GreenSchool建筑的室内外空间与自然环境保持了一种共融的存在方式。GreenSchool在对能源的使用上同样也体现了绿色设计的理念,学校合理利用当地的水利资源,采用当地传统的水车作为发电设施,供应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GreenSchool虽然处在原生态的绿色环境中,但信息并不闭塞。互联网技术是GreenSchool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GreenSchool无疑是信息时代体现人与环境共存的生态和谐状态设计的楷模。
二、绿色设计的文化意识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绿色设计所表达的深层次内涵,绿色设计的文化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注重历史文化。“注重历史文化渊源,是发展的需求。我们主张在创新过程中传承历史文化,我们也主张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历史文化是绿色设计创新的源泉。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研究历史文化及其发展的规律,其次是在研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历史文化,吸取历史文化丰富的养分,通过这种研究与继承找到绿色设计创新的切入点,并将其服务于当今的绿色设计实践活动,使之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一过程也使得优秀的历史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发展。第二个层面,融合地域性文化。《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一文的作者杨宏烈提出地域性建筑文化创造之路的四种特质:“
(1)发挥地域性建筑文化与生态平衡的适应性;
(2)注重地域性建筑文化的连续性;
(3)把握地域性建筑文化系统的可重构性,
(4)提高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科学性地位。”上述四种特质是建筑室内空间的绿色设计创作中应遵循的设计规律,绿色设计在保证建筑空间创新特色的前提下,应当融合所在地域的个性文化特征,并与整体环境保持一种文化上的统一和谐。例如: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的中庭空间设计,就是一个融入地域文化的优秀设计。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中庭运用了北方园林的语言,诸如月门形式、山水、竹石。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庭墙面,反映了北方地区的传统色彩,墙面挂装石料具有北方黄土气息的石材,在自然光线的作用下,整个中庭空间尽显北方园林所特有的豪迈气派,表现出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魄力。
三、自然材料的创新运用
建筑空间设计是对建筑的二次创造,材料是营造建筑空间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运用自然材料构建绿色建筑空间的核心价值在于设计既要满足人对环境的功能需求,又要满足人对环境的审美需求,并保持与空间环境的和谐共存,尽量减少材料对使用空间的污染,减少多余设计对视觉造成的负担。我们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寻求对材料的创新运用。第一方面是对旧材料的翻新利用。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不再使用的建筑被拆除,留下了大量旧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不应该都成为建筑垃圾,对一些旧材料如木材、瓷砖、石材等,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利用。这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也体现了绿色设计的社会责任。第二方面是对自然材料的运用。我们现实的设计中大量的使用着人工合成的材料,人工合成材料或多或少含有化学成分,对人的健康有损害。而用自然材料营造空间环境有益于人的健康。对自然材料的运用,应结合新的技术和新的施工工艺。例如:东京木材会馆的内部空间中的墙面、天花板、地台等空间要素以柏木作构建材料,柏木具有透气性好、体感温和物理特性,在视觉上表现出具有自然、明快效果。设计师发挥柏木造型的各种可能性,营造出舒适、自然地内部空间形式。该建筑的外部是柏木作格形檐板造型,这种形式不仅可以阻止过多的紫外线进入室内,也可让自然风透过柏木格形檐板之间的缝隙进入室内,因此减少了室内空间对空调的依赖,进而减少了对电能的消耗。这一案例实践了绿色设计思想,体现了自然材料的创新运用。
四、绿色设计的技术
绿色设计强调的人造物在整个生产使用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是一种整体性、系统化的设计策略。绿色设计需要有合适的设计技术和建造技术,作为实现目标的条件。现代绿色设计技术,显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强调设计过程的协同工作模式;二是体现专业交互的工作方式。现代绿色设计正全方位地走向设计的信息化。以BroadwayMalyan技术平台为例,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都可以在BroadwayMalyan构建的数字模型上协同工作,共享设计信息,这样不仅大大优化了各专业模块设计的匹配性,同时各专业都能从三维模型中提取数据,输出施工图纸。因此,现代数字技术中的数字生成技术、数字模拟技术、数字分析技术等先进的手段,可以为绿色设计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直观的设计成果,为评价设计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依据。对于现代建筑空间来讲,绿色设计的建造技术还表现出结构上的可拆卸特点,这种可拆卸的装配方式,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实际建造中,能够快速、灵活地实现、装配、拆卸,这种建造方式大大减少了建筑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并且可拆状结构的体量较小,能使空间结构体积相应减小,空间的使用面积得到增加,结构的轻巧意味着用材量的减少。正是这种轻巧、可拆卸的结构反映出现代绿色设计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五、旧建筑的再利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在加速,一些老城区的旧建筑已不再被使用;城市产业格局的变化造成大量旧厂房的闲置。这些旧的建筑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商业发达地区,交交通枢纽的位置,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这些旧建筑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着不同于现代城市建筑不同面貌的符号元素,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特征,合理改造旧建筑,焕发旧建筑新的生命力,将会产生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我们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审视这些旧建筑,通过绿色设计的主动性创新,挖掘旧建筑再利用的潜力,延长旧建筑的生命使用周期。旧建筑虽然有区位的优势,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但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结构陈旧、能源消耗、消防安全问题等。这些都是旧建筑再利用面临现实的问题。下面,我们分析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这个旧建筑的再利用案例,探寻在旧建筑改造中绿色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和处理手法。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曾经作为军事设施,现今已被改造成为一家特色精品酒店。酒店大堂中庭空间是在原多层建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大堂中简洁的总服务台、白色水晶吊灯与墙体保留了历史斑驳的痕迹,形成一种具有水彩画般的视觉效果。大堂加固用的钢立柱与原有梁结构有着对应的关系,隐喻了酒店曾是临海工业区的历史。酒店客房层的外廊被设计成“弄堂”的形式,呼应着上海旧城区建筑的状态,客房内部充分体现“少就是多”的现代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局部墙面延续了大堂墙体斑驳的肌理。不难看出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改造项目体现旧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的利用价值。酒店的成功改造应引起我们对于旧建筑再利用的生态意义更多的思考。
六、结语
绿色设计创造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状态,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赋予了绿色设计形成的生命力是建筑空间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涵义,绿色设计技术和材料创新运用是绿色建筑空间的构建要素。对于旧建筑的再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实践再创造过程。关注环境与资源这一永恒的主题促使我们不断续写绿色设计的新篇章。
作者:孙元煦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