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滨水建筑空间研究
园林因水而活,传统园林水际研究主要针对具体的空间处理手法,其应用仍然局限于造园设计。彭一刚先生虽然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已经做了极为全面及系统的分析与总结,但如何将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品质体现在当代园林空间中,如何使对古典园林空间构成的研究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得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园林空间设计,则需要再辟新路。改变传统研究模式,对古典园林滨水建筑空间构形作定量分析,并对其进行“数据―――空间―――审美”的重新认识,这种模式今后能够更有效地被当代园林实践借鉴与利用。
1古典园林空间研究
以苏州为例,古典园林空间多采用内向的空间布局形式,即以厅堂、亭榭、游廊等沿花园周边布置,所有园林建筑物都面向中心水体、环池而立,同时结合山石、植物防止单调呆板,从而形成一个内聚感和向心感强烈的“合院”式庭院空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的花园部分均属于这一类型。而沧浪亭由于园外东北部有河道,设计时巧妙的考虑到了园内园外的景观呼应,在内部已经有了一小部分内向布局形式的情况下,其北侧园林建筑和廊选用外向的布局形式。这种内外向相结合的景观布局形式,在兼顾内外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别样的园林景致。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水体处于园内还是园外,它对滨水建筑朝向的吸引作用始终存在。同时由于水体形态的差异,每个园林中滨水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单体的空间性质也各有差异。
2古典园林滨水建筑空间构形体量的研究
本文选取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艺圃、狮子林、耦园、怡园这8个苏州古典园林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花园部分的滨水建筑展开调研。滨水建筑采用了厅、堂、轩、榭、楼、阁、舫、亭等多种类型,这些建筑在体量、形态上的变化十分丰富,但究其根本,其实是通过建筑单体空间通透性的变化组合,形成一个明暗交错而又进退有序的游赏空间。按照建筑单体的通透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将其分为Ⅰ-Ⅴ5个等级,Ⅰ级为全封闭,Ⅱ级为3侧封闭、一侧开敞,以此类推。对苏州八大园林,古典园林滨水建筑空间构形体量的调研显示:Ⅰ级空间滨水建筑总量最多,体量最大,这是因为Ⅰ级空间滨水建筑大多是体量较大的主体建筑,且退于水后,是视线终点,比如拙政园的秫香馆。在8个园林中,虽然拙政园滨水建筑体量最大,但狮子林Ⅰ级空间滨水建筑最多。Ⅳ级空间与Ⅴ级空间的滨水建筑总量最多,体量最小。同为Ⅳ级空间,拙政园涵青亭比耦园的山水间通透。两者同为跨水建筑,涵青亭一面封闭,三面敞开,相对于山水间的槛窗更为通透。8个园林中拙政园Ⅴ级空间的滨水建筑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同为Ⅴ级空间,亭子比廊架与廊桥的通透性大,单体散落的亭子又比与廊相连的亭子通透性大。最封闭的Ⅰ级空间建筑体量占滨水建筑总体量的54.57%,Ⅱ级空间建筑体量占滨水建筑总体量的20.60%,Ⅲ级空间建筑体量占滨水建筑总体量的7.42%,Ⅳ级空间建筑体量占滨水建筑总体量的10.52%,最开放的Ⅴ级空间建筑体量占滨水建筑总体量的6.89%。这说明在古典园林中最封闭的Ⅰ级空间建筑体量的需求度最大,最开放的Ⅴ级空间建筑体量的需求度最小,滨水建筑通透性随建筑体量增大而衰弱。
3滨水建筑通透性与亲水性的关系研究
按滨水建筑与水面的亲水程度,初步将建筑分为伸于水中、跨于水边和临于水岸3个大类,进一步分析三类选址中不同空间等级滨水建筑的分布规律。最封闭的Ⅰ级空间建筑占临于水岸建筑总数的32.35%,跨于水边建筑总数的28.57%,伸于水中建筑总数的18.18%。而最开敞的Ⅴ级空间建筑占临于水岸建筑总数的23.54%,跨于水边建筑总数的9.52%,伸于水中建筑总数的54.55%。由此可以看出离水面越远,建筑空间越倾向于封闭,滨水建筑通透性随亲水性增强而提升。
4滨水园林建筑的布局与空间等级规律分析
(1)体量大且通透性低的滨水建筑通常为花园中的主体建筑,如拙政园和留园。这样的设置可以较好地围合出水体边界,同时形成明确的视线终点。
(2)内向型花园中,水池南北方向的建筑通透性普遍低于东西向建筑。拙政园北侧建筑通透性最低,其次为南侧;留园北侧建筑通透,但南侧建筑空间等级仅为Ⅰ级;网师园主体建筑濯缨水阁通透性虽然略高于前两者,但南北两端的建筑空间等级仍为Ⅰ级、Ⅱ级。
(3)以亭为代表的体量小、通透性强的Ⅴ级空间滨水建筑常呈对角线状布置。如拙政园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和绿漪亭以及留园可亭、紫藤廊架和濠濮亭。
5实例分析―――以苏园规划设计为例
5.1项目概况
苏园是北京第七届花卉博览会的其中一个展园―――江苏园,占地119m2,位于全园中西部,场地北高南低。南临主湖,东靠全园核心标志花塔,造景条件优越。
5.2滨水建筑空间分析
苏园的滨水建筑主要分布在南侧,主体建筑空间等级为Ⅱ级,临水一面采取通透的空间感受,在水一方采用临水建筑的空间构形量体,如此可以清晰有条理的控制人的观赏节奏和将视线依次集中在建筑内部和水面上,将主体建筑的功能―――欣赏与展示与水景之间的观赏关系更协调而不冲突,而不造成视觉混乱。西侧的花坞垂虹采用跨水建筑,由于跨水建筑的半通透性,让游客在建筑内欣赏水景与水拉近的亲切感觉,就像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一样,再加之周围的花木,能让游人身心愉悦、乐在其中。东北侧水面上的亭子采用伸水建筑,通透的空间感受让人有置身于水面之上的感觉,虽然建筑体量小,但能让游人将更多的视线集中在水景之中,从而增加游览的趣味性。
6结语
对园林空间加以量化描述,针对园林建筑最基本的空间手法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所得经验最终广泛运用于一般性空间体验的营造,是非常有利于当代园林甚至是普通城市空间的构建。
作者:余华迪 李臻 邹卫妍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